心理暗示与无意识教育
2015-03-18北京市大兴区第二职业学校
北京市大兴区第二职业学校 巫 峡
心理学的无意识,是指人与人之间未意识到的刺激影响和熏陶作用。这种影响是个体无意中受到的,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思想、信念和规范。恰好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有相同的原理。
无意识育人法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方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接受性。它是指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运用:自然的语言,细小的行为,生动感人的典型,哲理深刻的故事,和谐宽松的环境,有意义的活动等,巧妙而储蓄地暗示、启发、诱导感染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苏霍姆林基说:“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期的人按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青少年学生反感赤裸裸的权威式的说教,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感,喜欢把自己当作“大人”,希望得到平等和尊重,在他有了错误的时候,心里很清楚是错的,但不喜欢别人生硬地指出,特别是当众指出,如果在这个时候直接地严厉粗暴地批评他,就会迫使他作出不正常的反映,不但不承认错误还找老师的毛病,严重的还会顶嘴,吵架或采用其它逆反行为。教育总是以对方的接受为前提的。教者应该学会“调频”,将教育有计划地融在适合对方内在需要的某一活动中,创造一种在教育而又使对方不觉察在受教育的教育情境,这就是无意识育人法的内容和特点。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行为,措施都是有意识的,无意识教育的最佳状态,也是教者有意识创造的,只不过是将这种意识隐蔽起来。那么,无意识育人法应该怎样具体运作呢?
第一,用善意满足学生的自身需要,使学生乐于接受。
在施加教育之前,适当地做一些情感上的交流,一切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的切身利益着想,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
接受一个新班级,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即将来的理想、前途和实现这远期目标的近期需要,然后把教者的言行和学生的需要融合在一起,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向导和扶持者,使学生感到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好,这样,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诫耐心诚恳的教诲,学生都会当做至理名言而深信不疑,因为老师说的正是他们急需的,对他们大有益处的。
第二,用细腻的生活细节进行自然熏陶。
无意识教育存在于生活细节中。学生的思想观念是由各种细微的生活习惯逐渐形成并巩固起来的,生活是进行无意识教育的最广阔的天地,它无时无刻不在向教者提供教育学生的机会。这种融汇于生活中的教育,会潜移默化地雕塑出完美的形象,真正做到让德育回归生活,以生活化的德育观,培养出具有良好生活习惯的较成熟的“大人”学生。教室地面上有一小块纸屑,老师弯腰把它捡起来,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看看自己脚下有没有纸屑,习惯往地上扔纸的同学也会引起注意……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养成做事细心而有条理的良好习惯。这种师生互动,静悄悄地体现了一种“理性思辨”和“生命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教师所施加的教育最终还得通过学生自身的省悟而起作用,假如班级的桌椅坏了几个,几个同学上课很困难了,大可不必指派哪个同学去修,教师自己先修一个,就会有人照样把其余的桌椅修好,学生对带有生活气息的很敏感,他们喜欢享受老师没说而自觉主动完成某件事后的喜悦,教育最终是为了少教育甚至不教育。关键是“教人自教”,因为真正的教育力量源自于学生自己。因此,要通过生活中各种细节,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启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内驱力。
第三,打好埋伏,找准契机。
无意识育人法关键是利用“阻抗”最小的最佳状态,使学生敞开胸怀,积极主动心悦诚服地接受本来不愿接受的教育。当某个同学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要急于当场训斥,要给他自我反省的时间,要“冷处理”,细心地跟踪观察他犯了错以后的反映和行为,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和造成使双方都下不了台的尴尬场面。即使批评,也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场合,放下教者的架子,心平气和地谈心,这样会触及他的灵魂,使他在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静悄悄的师生互动方式有着更多的随机性、广泛性,不期而遇,即兴而行的谈话、游戏、劳动等,能让学生获得一种被接纳、被亲近、被尊重的生命体验。
第四,利用课堂知识和各种课外活动,进行侧面感染。
无意识教育还要以活动为中心,利用传授知识的机会进行侧面感染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要放过一篇作文、一次演讲、一次影评、一次辩论会、一次劳动、一句格言、一次谈心,一个生活中微妙的细节,有意识地长期利用这些无意识教育的时机,就会创造出最佳的接受状态和接受效果,有时,老师的一个细节动作,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会记一辈子,老师的一句话或一次谈话会使他不至于做出一生都后悔的事,这种无形的牵引会牵引他一辈子,使他受益终生。这种学生与课程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生活的互动,充满民主、平等、和人文关爱,潜移默化地生成健康人格。
无意识育人法来源于善意的诱导,细腻的生活,突出侧面的感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平等教育”“委婉教育”“暗示教育”。它是一种静悄悄的德育,它尝试着将心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效地整合。教师如果真正开发了“无意识教育”这一领域,德育工作将“柳暗花明又一村”,就会像一名骑车老手,即可摆脱初学时的那种有意识的紧张状态,进入无意识境界——轻松自然,得心应手,造成“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
当然,无意识育人法,不是唯一的教育方法,有时,我们也需要规章制度等正面的有意识教育。但应以“无意识教育”为主,以有意识教育为辅。无意识教育需要有一个细致全面的跟踪教育过程,有一定的时间要求,它需要教者细心、耐心、沉稳、老练,要和学生一起去感悟生活,体验人生,创造条件去策励、诱导学生,使学生在生活中自己选择,自己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