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
2015-03-18广西岑溪市第二小学陈菊清
广西岑溪市第二小学 陈菊清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小学数学教学整日徘徊在“数字战”中,枯燥无味,很难燃起学生学习的激情,面对一些不协调的情感,你是视而不见,或是冷眼相待,还是倍加珍惜?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跳出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关注课堂中一些不协调的情感,将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于其中,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你的激情,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课堂会因你的关注而精彩。
一、巧妙引导,合理转化
孩子们在课堂中的表现是难以预料的。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跳出教师原先的设计。教师这时就该正确引领,让课堂因生成而变得更精彩。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不可多得性,在于它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充满着差异。课堂就要创造条件,展现孩子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像这样的数学课,充满了活力与魅力!
二、用爱心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欣赏
我听过一节课,教师说:谁想来回答这个问题?此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都将手高高地举起,还有几个学生叫到:“我!我!我!……”声音一个比一个响。教师此时可能感觉学生太闹了,想使课堂静一些,于是紧绷着脸呵斥了一句话:“把手举好!”一下子,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学生高举的小手不见了,换来的是整整齐齐的一排“木桩”,过了好一阵子,只有几只小手缓慢地伸了出来,明显带着几分迟疑……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都不够高,举手的学生少之又少,都不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个性的最佳场所。然而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的一声呵斥“把手举好”,无疑是一盆冷水,把学生浇了个透心凉;教师的一声呵斥,多么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一声声呵斥下,学生连最基本的心理安全和人格尊重都难以保证,还谈什么主体,说什么主动,激什么思维,求什么发展?其实类似上述案例这样的情景在现在的课堂中比比皆是,面对这种现象,许多教师都是无奈摇摇头。固然,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出非常高的学习热情让人感到兴奋,但他们却没有学会怎样倾听同学的发言、欣赏同学的表现又让我们感到更多的不安。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对待这些不协调因素呢?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给学生以暗示,应引导学生明白,学会倾听别人、懂得欣赏别人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尊重,而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从而让学生学会“倾听”、自觉的“倾听”。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前,应该提出一些倾听别人谈话的要求,暗示学生要学会倾听、学会欣赏。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对别人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三、善诱学生的“畅所欲言”
这样的尴尬可能每个老师都有所遭遇:当你圆满地完成一个环节的教学或是准备顺理成章地归纳总结,在课堂的一角会冷不丁地举起固执的小手,那么显眼,那么执着,一副不让回答“誓不罢休”的态势。在教师统治着课堂的昨天,视而不见,冷眼旁观都会有。教师的权威和意志过分膨胀,他们主宰着课堂的时间、空间和话语霸权,造成课堂上学习者应有的话语权的缺失,学生的话语权需要教师的恩赐才得以拥有,这种关系失衡、和谐扭曲的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失安全自由的心境。
那么今天呢,在新课程理念下今天的老师,我们应该考虑:也许他的固执是因为身体的不适或是受到同学的干扰,这不正需要我给予关爱?也许他的回答纯属钻牛角尖,这不正需要我们耐心引导?也许他的见解只是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这不正可以检验我的教学机智?但如果固执的背后隐藏的是孩子独特的思维,独到的体验,那么他的发言将会使课堂波澜起伏,呈现勃勃生机,所以,必须还学生“话语权”,让学生“畅所欲言”,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在教师的暗示、努力下,首先让学生知道“我”在学习中的权利,并促其萌发自我维权意识,教会学生自尊和他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中愉快学习。
四、顺势启导,促进学习的能动性发展
学习中的学生出错是一种常见的情况,可以这么说:“出错是孩子的权利”。实际上,“出错”并非是问题,而是一宗宝贵的教学资源。因为纠正错误的过程正是提高认识、增强自信、走向完善的过程。而课堂又应该是最会出错的场所,出错后的学生是最忐忑不安的时候,是最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也是最容易丢失学习支持心理的时候。
一节低年级的数学兴趣课上,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路边停放着一辆车,挡住了商店所挂彩灯的一部分,问用什么样的办法可以知道挡住了几盏灯,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显然,老师是想让学生通过两边露出的灯,发现这串灯的排列规律,然后利用规律来推理,得到答案。这时,有一个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请他发言,他特别认真地说:“把汽车开走就行了!”听课的老师全乐了,讲课的老师却涨红了脸,样子很窘,认为这个学生的回答没有价值,急忙对大家说:“不对!要找规律!”
“把汽车开走就行”,多好的回答啊,真实地展示了学生的原创性,如果教师说:“你想得真棒!开走汽车再数一数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如果司机刚好不在,汽车不能开走,你还能想出新的办法吗?”孩子的探索得到了肯定,其他同学也会由此产生发言的安全感,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会更近,课堂的探索会更加活跃。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当出现学生的思维偏离学习主题,甚至出现认知错误的偶发事件时,这种“正面激励、顺势启导”的策略能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创新火花和探究热情,并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自由感以及与教师的亲密情感,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在学习中的能动性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创作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肯定会有许多的小插曲,,只要我们关注学生所产生的这些情感,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与生命对话,用心灵倾听,用自己的全部感情来爱护他们,热情洋溢地扮演好自己的各种角色,在自己的教学舞台上精彩地完成任务。会给我们以意外和惊喜,也会令我们陶醉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