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还需返璞归真
2015-03-18广东省惠州仲恺区陈江小学杨静怡
广东省惠州仲恺区陈江小学 杨静怡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变得开放、灵活,学生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主人”已不再是一句口号。在实行新课标的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大胆尝新,勇于改革,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然而,在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的过程中,语文课堂时而出现活跃而不扎实、花哨而无实效、热闹而无序的现象。这种现象不能不使人担忧。针对这种现象,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也提出要还原语文本色的观念,他提倡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只有让语文还原本色,返璞归真,语文课堂才能与时俱进。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当前语文课堂的一些常见热闹,做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课堂设计忌为热闹而失理性
热闹是教学的“貌”而非教学的本质,所以自然也不是评价教学好坏的标准。相对于传统的“闷”,我们新课程的课堂要“活”。“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疑惑启发疑惑,灵感激活灵感,情绪感染情绪,智慧撞击智慧。因此这份“闹”绝不是简单的热闹。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时候,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压着感情来讲的。更多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想办法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空间,为了让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她不是停留在很多老师期待的“恨”,以及“雪我国耻,振兴中华”的空洞誓言中。没错,那样的课堂将会很“热闹”,但这种“恨”和豪迈,让她觉得恐惧和羞耻。中华的复兴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够完成的,必须让孩子们明白,除了耻辱和仇恨,我们很要保持着理性的反思。对老师而言,我们要捍卫真相和历史的尊严,无论对我们来说是羞愧、耻辱、还是光荣,历史都有权保留自己真实的面容出现在不同时代人的面前。我们不需要替谁掩盖,也没有权力掩盖什么。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启迪智慧,让孩子们能够安顿好自己的人生,安排好自己和自然、国家、社会的关系。我们用被我们打扮过的历史启迪学生的智慧,那会是什么样的智慧呢,是不是会导向极端的诸如“民粹”之类的东西呢?
所以我们应当思考:面对有缺陷的教材,理性的阳光应该怎样照耀在孩子的心上?是用政治的强光聚焦于学生稚嫩的眼睛,用存在的民族劣根让他们对世界得到一个变形、扭曲、背离事实的结论吗?
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的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并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其次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抓住和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问题的价值和讨论的深度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形式和技巧的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老师会掌握调控和处理课堂“活”与“乱”的技巧和策略。
二、阅读指导忌为热闹而缺思考
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过分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来达到这样的目的,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现在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热闹”过分,“冷场”不足。
不少老师的教学设计关于阅读指导这一环节都会有这样一个要求:用多种方式读课文。于是,全班齐读,师生共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个性化朗读,分角色朗读……这样热闹纷繁的课堂后面,所表现的是使学生的思维缺失。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是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浅显理解上。还有的教师担心不用层出不穷的读书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会造成冷场的现象,自己又缺乏必要的课堂调控能力,对自己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导致课堂上教学的重心放不下去。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获得真切的体验,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因此,表演法常常见诸于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故事性较强的文本教学中。但是,有的教师却将此盲目滥用。他们不看文体,不看课文内容,也不看学生的年龄层次,只管让学生表演,结果弄巧成拙。这样做的后果不仅是教师自己落下个肤浅做作、华而不实之嫌,更主要的是害了学生,宝贵的40分钟在学生的哄笑声中流逝,而他们所得却很少。
三、多媒体运用忌为热闹而失灵动
我们常会看见这样的课堂,教师有着扎实的电脑基本功,为上好一节可更是绞尽脑汁。走进课堂,多媒体的运用非常夺人眼球:精美的图片接连不断,柔和的乐曲萦绕耳畔,先进的技术更是让人应接不暇。上出来的课也如行云流水,每一个环节都堪称完美。但是,课堂原本就是缺憾的艺术,是灵动的艺术,完美的课堂,本身就不完美。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令人感动、产生共鸣的情节上或旁边及时注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会帮住其加深对这一内容的印象。从这一点,取代了文本的多媒体,完全是本末倒置、适得其反了。
现在的公开课上,多少老师被多媒体带着走,让多媒体喧宾夺主,使充满激情的文章变得生硬而机械,夺走了课堂的灵动,这样的课,内容再充分,也只是“语文知识大拼盘”,毫无人文精神可言。
四、作业设计忌为热闹而失实在
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作业的布置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自选作业”、自设作业、画画、手抄报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强弱以及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可多可少。交上来的作业也花样叠出,自选作业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合乎因材施教的原则。
但是,如果每一天都布置这样的语文作业,看起来琳琅满目,多姿多彩,五彩纷呈。很是夺人眼球。可是,我们在追新求异的时候,我们的根——基础作业呢?常规作业却不见踪迹。感觉有点本末倒置。
崔老师提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语文是心的教育,是情的教育,让我们带着学生好好地朗读文章,好好地感悟真情,好好地记录心声,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语文教学会在书声朗朗和情意浓浓中达到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