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开发采集研究

2015-03-18徐开颜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2期
关键词:湘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徐开颜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地处湖南的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毗邻鄂、渝、黔三省,辖七县和一个县级市,州府设在吉首市,总人口285万,土地总面积1.55 万平方公里,境内有汉、土家、苗、回、瑶、侗、白等30 个民族,是个多民族聚集地,其间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长期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民间文化孕育了众多的民间口述。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耕劳作中,将一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生产技能、民俗民风、神话传说等等,通过言传口述的形式代代传承下来,真实自然地反映出湘西少数民族各个时期的生产生活,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操和理想。通过对这些民间口述档案的开发采集整理研究,能进一步了解当地少数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情、民俗、民风,以及社会发展规律[1]。

一、开发采集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现实意义

(一)湘西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史料补充。它的开发建立有效地填补了历史的空白,为史学研究提供准确文献资料。代代相传的少数民族民间口述档案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见证,是华夏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述档案作为现存社会记忆的补充,内容涉及到社会、人文、自然等领域,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研究利用口述档案可以部分再现历史。

(二)开发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能进一步完善当地档案馆馆藏结构。目前,我国各级国家综合性档案馆馆藏大多结构单一,缺少特色,内容匮乏,馆内收藏的大多是党政机关的文书档案,基本上属纸质档案,而口述档案的开发建立则有效地弥补了上述缺陷。口述档案以音像、照片、数码为载体,具有新颖、形象的特点。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建立可以很好地充实当地档案馆的馆藏,它以通俗的语言反映地方历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三)开发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能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地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也渐渐向世人揭开其神秘面纱。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开发建立,让世人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得到更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湘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宣传,进一步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进而带来更大的地方经济效益。

二、开发采集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迫切性

(一)现代化进程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会议上的发言。实行现代化是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可回避的发展进程。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日趋增强,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弱化、变异甚至消失。

(二)社会发展对民族文化遗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经济的快速转型,生态环境的大力建设,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湘西地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境内的少数民族文化同样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大力冲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包括语言文字、民俗民风逐渐消退,年轻的一代基本上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格局被打破,许多具有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意义的民族建筑、村寨被破坏,旧城镇、旧村落被统一规划建成现代化的新城市和新农村。民族文化遗产与传统的有形遗存是相辅相成的,一旦承载民族文化遗产的特定空间烟消云散,也就失去了其存在和传承的生态文化环境。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覆盖大街小巷,少数民族地区的原生地也日渐“现代化”,年轻一代更乐意接受这些外来事物和新鲜事物,淡漠甚至无视本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后继无人或少人”[2]。

长期以来口口相传世代流传的湘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民族的由来、历史的演变过程、生产生活、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等都是社会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留住这部分珍贵的记忆,必须大力组织各界力量采集整理,加快开发建立湘西地区少数口述档案。这不仅是防止社会失忆的有力工具,亦是对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三、开发采集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困难与对策

湘西是湖南的西北门户,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总面积15 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山原12 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州域总面积的81%以上。境内山川相缭,被山带河,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一)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开发采集的困难。

1.地形复杂,居住分散。湘西少数民族村落依山傍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大大小小的村寨零星散落在崇山峻岭中,有依山而居,有择水而建,也有选择山峦之巅建村聚居的。由于少数民族居住分散,对口述档案的采集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2.交通不便,难与外界接触。作为“西部大开发”地区之一,湘西地处边远地区,经济落后,一部分的村寨不通公路不通车,几乎与世隔绝,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之中,一辈子也未走出过大山,见识外面的世界。

3.信息闭塞,固步自封。正因为交通不便,与外界隔绝,无法接收到外来事物和新鲜事物,老一辈思想落后,不开放,存在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的封建思想,使得部分艺人技人的绝活将无人继承,民族文化得不到发扬光大。

4.少数民族处于一种大杂居、小聚居状态。随着民族区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地方文化特色面临着消逝的危险。全州43个民族,发展不均衡。位于州府附近的县市村寨,经济较为发达,受改革开放的深入影响,人们的思想不再禁锢,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与外来事物。而走出大山的年轻一代,更愿意接受热潮的网络文化,对本土民族文化不感兴趣,不乐于去继承或传承本民族文化。大杂居,小聚居,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相互影响,要剥离还原出最原始生态的本民族文化来,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5.地方相关职能部门的不重视。很多地方,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档案馆属于一种边缘化机构,无人问津,每年投入的经费少之又少,人员配备不齐全,仅作为一个档案资料的保管机构,没有把档案馆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开发采集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这项任务是艰巨的。俗话说“事在人为”,首先转变观念,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为了保护、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加大力度开发采集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工作。

(二)开发采集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相关举措。第一,顺应国家的大好形势,村村通公路工程(简称“村村通”),是国家为构建和谐社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项民心工程。又称“五年千亿元”工程,该工程是指中国力争在5年时间实现所有村庄通沥青路或水泥路,以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解决9 亿农民的出行难题,这给采集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

第二,随着“村村通”这项民心工程的开展,湘西地区很多村寨已实现通路通车,与外界搭建起桥梁,给村寨带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旦与外界接触多了,族人们开始慢慢接受新鲜事物和外来事物,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不再受限于族内族外了。年轻一代,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也会愿意回来,把老一辈的技艺绝活学到手,发扬光大。保护年老的口述传承人,同时培养年轻的继承人,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第三,大力宣传开发湘西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意义,认识到这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国利民的工作。随着岁月的流逝,掌握一技之长的族里的长老们,已是风烛残年,靠言传口述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随着他们的离去也将失去,如不加快对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开发采集,将给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第四,设置专门的机构,组建一支专业队伍,加快、加大力度完成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开发采集工作。一是政府部门要提高认识,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大力支持,把此项工作提议到工作日程中来,提交预算,进行专项财政拨款。二是选拔一批会说、懂地方方言,有一定档案管理水平的工作人员,聘请当地吉首大学民族文化研究室的教授当顾问,全程指导采集工作的展开。三是在全州范围内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新闻报道等手段,大力宣传对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开发采集的意义,让人人知道进行这项工作的目的所在,消除一部分人的不了解,不理解,从而的不配合。四是由专门的机构牵头,应用广大的社会力量,由县到乡、镇,到村、寨,再到个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采集工作。

第五,由国家出台制定统一的标准,确保采集的口述档案的客观性、真实性。目前我国对口述档案的实践工作还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操作过程也未有一个具体标准,各地方各地区档案馆根据各自的实际需要,探索性开展口述历史档案的收集和保存,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混乱的局面。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标准尤为重要。[3]

开发采集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铭记历史,重现历史的一项工程,是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将带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事业和经济的发展,湘西的发展有着可观的前景。

[1]王伟华. 我国民间口述档案的基本特征研究[J]. 档案,2011,4

[2]郎玉屏.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0

[3]张盼.近五年我国口述历史档案的收集情况及其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4,3

猜你喜欢

湘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活态文化
湘西 国画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