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践研究

2015-03-18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致爱学校梁敏涛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8期
关键词:智障心理健康情绪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致爱学校 梁敏涛

一、前言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智力、言语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单方面的迟滞都会影响其它方面的健康发展。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包括:注意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想象的发展和情绪的发展等。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功能发育障碍,不但智力低下,而且表现出与许多正常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沟通,而正常人也常常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使得智障儿童常常处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状态,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不及时处理就会引发不良后果,这严重影响着智障儿童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智障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走向现实生活、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的重要条件。因此,智障儿童不但应当锻炼健康的身体、培养基本的生活能力,还更要注重健康心理的养成;在培智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依据教材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从学生身心教育需要出发,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智障儿童的“心”与“智”和谐发展,帮助智障儿童逐步树立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1.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基于智障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资料,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性等来设计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的主题活动,并对其进行6个月的干预。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对研究对象的具体表现进行详细的观察并作好记录,采用访谈法对家长和老师进行访谈,以期了解最新情况,及时改变干预计划。本研究以促进智障儿童心理发展为目标,希望能帮助智障儿童逐步树立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2.核心概念界定

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儿童心理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中既留下了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每个阶段里总是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

智障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指智障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有共性,二者的心理都是随年龄增长而向前发展的,但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发展迟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发展的起点迟;生长的速度慢;达到的水平低。

二、研究综述

(一)研究内容

1.智障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的心理特征:儿童期又称学龄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有意注意在发展,注意的稳定性在增长,但还不够稳定;记忆力从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发展,低年纪学生容易记住具体的、直观的材料,高年纪抽象识记在发展;口头言语迅速发展,开始掌握书写言语,词汇数量不断增加,词义的理解、语法结构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智障儿童的心理特征:与其他类型残疾儿童相比,智障儿童最为突出的心理特点是大脑功能发育障碍。大脑是人体的各种功能产生的司令部,也是人的认知、情感、思维、推理等各种高级心理活动产生的来源地,儿童由于智力落后,就会影响到大脑功能的作用,由于大脑受损的区域不同、程度不同,所以智障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认知的异常偏离。

语言出现晚;感知速度慢、范围窄;观察力差;视觉与运动协调差;注意力不稳定、易分心;记忆速度慢、保持差、遗忘快;机械识记较意义识记好;抽象思维能力差,不善于分析和综合,难以看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缺乏逻辑性(如看不懂连环画的故事情节)。

第二,情感的异常偏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也是对现实的反映。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和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事物,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的体验。弱智学生情感表现出来的缺陷如感知迟钝和缓慢、感知事物消极、思维刻板,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等。经常性的情绪波动、紧张焦虑、恐惧退缩或冷漠无情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乃至损害身体健康。

第三,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智障儿童由于沟通上有困难,加上未能适应转变,患者较容易受情绪或环境因素刺激,表现冲动或有伤害性的行为。如他们会过分活跃、四处走动、尖叫、跳跃;或在心理、生理、环境、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下,感到特别烦闷或焦虑,以致有撞头、扯头发或咬手等自伤行为。

第四,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自卑孤僻、敏感多疑的心理问题,导致智障儿童大多生活在自己的猜测和观察里,一般按自己的推测来判断他人或者周围环境,不能很好地听取他人意见或建议,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淡漠,亦未能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在群处方面,由于兴趣偏窄,模仿力较弱,他们大多不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

2.智障儿童常伴有的心理问题

情绪问题:智力障碍儿童发生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远高于同龄正常儿童。爱默森分析英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健康调查统计资料后发现,在5~15岁的智力障碍儿童中,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标准的精神障碍的出现率高达39%,而该年龄段的非智力障碍儿童精神降碍的出现率为8%。挪威、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家所报告的智力障碍儿童精神障碍出现率大约为30%~50%。智障儿童常见的情绪问题有抑郁情绪、害怕情绪、发脾气、爱哭易怒。

行为问题: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出现率高,主要有多动、注意力缺陷,冲动、攻击、自伤行为,退缩行为,性行为异常,反社会行为和异食行为等。

德克尔等人曾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情绪与行为评定问题进行研究,就“行为发展检核表”(Developmental Behavior Checklist,简称DBC)各领域内的项目重要性以负载值的方式进行了排列,负载值为0~1,负载值愈大,表明智力障碍儿童在该项目上的表现愈典型。

(二)干预途径及具体方法

1.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即在目前学校正常的教育环境下,按研究课题的内容和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实施对智障儿童健康心理教育的尝试和探索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具体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将选择具体不同的研究方法。

2.调查法

对智障儿童的心理特征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便于实施针对性的教育。

3.观察法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对弱智学生的言语、行为、情绪表现等外部特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记录、以收集资料、了解他们的心理行为变化。

4.访谈法

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谈心,对学生进行启发、疏导。

5.比较法

比较智障儿童在不同时期对相同情况的心理反应变化和同一时期对不同情况的心理反应变化。

6.个案研究法

建立学生教育档案,记录心理状况与行为表现,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7.归纳法和演绎法

通过对不同智障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偏差的比较分析归纳,探索中重度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三、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对智障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的心理发展对其终身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是衡量智障儿童生命质量的重要标准。

依据智障儿童在情绪和行为方面存在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生活适应能力: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初步社会适应能力

智障儿童教育的内容以生活教育为核心,通过培养从事简单的自我服务的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我校生活适应能力的训练内容种类丰富,从吃、穿、用、住到视、听、触、味、嗅等无不涉及,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具有针对性,促进了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不仅如此,通过运用大量的器械和实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知觉,使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教学活动安排中学会感知环境,学会在音、体、美等领域的一些基本动作和技巧,进而矫正和补偿其身心缺陷,促进智能和心理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快乐的情绪体验:能调节自己的情绪,有积极向上的内心感受

情绪是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健康的情绪是智障儿童友好交往的前提、是学习生活技能的保证,而快乐的情绪对智障儿童的个性形成、人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教育智障儿童学习生活技能、参加劳动时,将劳动内容编成游戏,让学生在玩耍中掌握技能,以玩的方式学习劳动。如穿脱衣服、系鞋带、整理床铺等,开展评比活动,看看“谁的小手最能干”并颁发一些奖品,学生们在评比活动中,逐渐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并且懂得了劳动应认真负责、有质量。教师为活动提供了专有的活动场所和丰富的劳动内容,既有趣味性又有创造性,智障儿童表现出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因为他们正在尝试的是成人做的事,而且所完成的活动能够产生出实际的效益,他们在体验自己的成功喜悦时,既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肯定,又发展了愿意与人分享,关心他人的社会性行为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3.和睦的人际关系:能尊重他人,友好待人,能与他人沟通交往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而特殊儿童由于其智力因素,心理因素和特殊个性,使其与正常儿童缺乏良性交往,导致其社交能力发展低下。交往活动的缺乏,又使他们越来越孤独,越来越自卑,性格越来越偏激,对将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适应社会产生很大的困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音乐、故事和游戏等形式去提高智障儿童的社交技能,通过教师的合理安排,可让学生尽量地体验到,这个世界的美好,美好的事情需要自身的努力,勤奋和努力要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实现。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其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有所发展。提高智障儿童的自控能力,在与人的交往中,按一定规范行事,获得成功,从而帮助他们结成和睦的人际关系,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和自身的价值。

4.自尊的自我意识:有自我知觉,有一定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塑造学生的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采取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每学一个主题的教学内容,都让智障儿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自己喜欢的主题内容,探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自己喜欢的练习。这样做,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但可以充分挖掘智障儿童的潜能,让他们去动脑,可以让他们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学《我爱运动》的主题教学时,我提供智障儿童平时运动的图片,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来介绍自己喜欢的运动的相关规则和注意事项,从而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既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又能充分挖掘每一个智障儿童的内在潜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程,其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也不是某位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如果在培智学校各科教学中,都积极充分地挖掘其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发挥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让智障儿童在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有尊严地健康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将会大大维护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促进智障儿童人格健全发展,让智障儿童生活地更有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智障心理健康情绪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