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教育与管理策略探索——基于贫困生认定困境的案例思考
2015-03-18田彩霞
□田彩霞
一、案例概述
正值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期间,辅导员收到一条举报信息,说某班小A 近日消费偏高,而且辅导员找到小A,小A 承认同学的举报属实。同时他为自己辩驳道,我平时忙于学业,与贫困生身份相符,希望老师查证。随后辅导和打工,班级集体活动参加的有点少,可能同学对我有点误解。其实我的家庭条件与其他同学相比真的比较差,我来自北方农村,父母又没文化,主要靠干体力活赚钱,十分辛苦,生活中节俭的有点让人心疼,就是为了给我攒够学费。看到父母那么辛苦,作为儿子,而且我已经21 岁了,不想让父母那么操劳。假期我凭着不怕苦,不怕累,又肯干的那股子拼劲,暑期我赚取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2.1 万元。此时,我就想父母钱虽然不多,但生活基本保障没问题,我花了三千多元买了一部苹果手机,以便学习之用。大二我学习也比较努力,获校二等奖学金,有资格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可班级同学提出了异议。
二、案例分析和处理
2007年,国家出台了新的奖助金政策,新政执行8年的过程中,贫困生认定一直是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难点,因为时代在发展,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易于执行、监督的认定标准往往比较滞后。因此,每年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辅导员都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某某同学日常生活消费中一点也看不出他是贫困生,在其他同学的潜意识里,某某的消费水平其实和非贫困生同学没有太大差异,但辅导员极少收到关于某某贫困生高消费的举报。而小A 却遭到了同学举报,辅导员认定这其中一定暗含很多隐情,辅导员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主动沟通,全面获取信息。辅导员主动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到小A 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奖学金,但性格稍微内向,不善表达。与小A 班级同学沟通,了解到小A 极少参与班级集体活动,经常游离于班级之外,生活中又不太注重个人卫生,生活中争强好胜,遇到一点利益都要努力争取,为此班级同学颇有微词。与其他班级的同学沟通,了解他们的消费标准及消费观念;而后对小A 同学是否有高消费行为作出初步判断。约谈小A 进行深度沟通,听取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他说,2 万多大概是父母一年的收入,除去其他开销,家里仅够他的学费和部分生活费,大部分生活费要靠自己打工。所以,他打算用暑假赚的钱购买一台笔记本,替代学长送他的台式老爷机,购买专业体育用品装备,参加一些比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其他钱用于明年的生活费,不再做兼职,专心复习准备考研。通过沟通,辅导员陷入了深思,小A 家庭确实困难,也确实购买了苹果手机,但这钱是他辛苦赚得的,如果取消他的获助资格,岂不是间接不支持贫困生做暑期工,严重挫伤了贫困生利用专业做兼职的积极性。如果同意小A 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此时同学又提出了质疑。
(二)制定公约,接受同学监督。为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发展、蔓延,经与领导沟通,辅导员决定采取以下措施应对此事。指导学生会承办“贫困生是否可以使用苹果手机”的辩论赛,督促各班召开“贫困生如何树立正确消费观”的主题班会,并将“班会纪要”发至学工办备案。学工办整理出“贫困生十大不良消费习惯”,“贫困生十大不良消费习惯”以制度公约形式在学院网站公示,作为贫困生认定的参考标准。最后,向每位贫困生发出合理使用奖助金的倡议书,希望每位贫困生自觉接受全体学生对他们的监督。经过对这一颇有争议问题的大讨论后,基本厘清了学生对贫困生高消费质疑的关键点,为贫困生认定扫清了很多障碍,同时也有效强化了贫困生的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意识。
(三)寻求路径,自我教育。辅导员建议小A 旁听“贫困生是否可以使用苹果手机”的辩论赛,参加“贫困生如何树立正确消费观”主题班会,并让小A 帮助辅导员整理班会纪要。之后,他深感内疚和懊恼,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深刻认识到了自身不足,如不关心集体,为个人利益仅仅计较,故意显摆,“暴富”等心理。随后小A 表示,以后会主动关注班级活动,尽力融入集体,克服自身爱慕虚荣之心,关注自身全面发展,加强人格修养。此外,辅导员建议小A 加入学院“益暖之家”组织,在参与公益活动中学会融入团队,构建自我和谐人格,自觉培育对他人、生活和社会的感恩、回馈与奉献意识。至此,苹果与贫困的是非辩论,尚未得出明确结论,但小A 的一些思想问题此时逐渐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点,重点一旦突破,小A 受质疑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三、案例启示与思考
(一)健全制度,减少矛盾。资助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对于难以定性的事件,要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力争形成学生自愿自觉遵守的制度公约,防范学生中因资助认定办法不健全导致部分学生心理不平衡。因此,资助工作一是要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二是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上行流动空间和物质保障;三是积极进行制度、公约建设,为资助体系的顺利运行提供必不可少的制度公约保障,有利于缓解学生之间因各类无偿资助申请而引发矛盾冲突。
(二)调查论证,艺术处理。辅导员工作中,经常听到学生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举报事件,此时辅导员不要急于作出判断,要在全面调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然后对举报事件全面判断。针对同学的举报,不能仅仅将此事简单处理,还要能够洞察同学举报的动机,以及此事件对其他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案例中,该同学在贫困生认定时不质疑小A,评国家励志奖学金之时才提出质疑,说明举报的同学平时不太在意小A 是否是贫困生,只是近日小A 的苹果手机,在同学眼中是一种“暴富”心理。若认真追究是谁举报,小A 有哪些过错,必定造成班级同学之间矛盾加深,不利于矛盾的解决。所以解决问题时,要就事论事不能过多牵涉其他,要适可而止,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促进班级的和谐。
(三)加强引导,完善思想。经济资助并没有解决小A 生活中的爱慕虚荣、为争取个人利益斤斤计较,集体观念缺失等等思想问题。小A 的消费之所以受到质疑,关键是他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引发了同学的不满,苹果手机只是一个导火索。所以,针对贫困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待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进行提高和改善,同时还要为学生兴趣、爱好、需求的建构性进行正向引导,为学生的价值观系统输入积极、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四)更新理念,提升效果。随着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财政投入的加大,学生资助工作水平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工作水平提高首先要不断更新工作理念,辅导员的工作理念指导着其工作方式,尤其是资助政策中没有明确操作办法的部分,如对“高消费”一词的理解,就会严重波及辅导员对贫困生认定工作操作流程的把握和对部分事件的处理。处理的过程就是呈现辅导员资助理念的一个过程。如果辅导员的资助理念为“不让一个学生失去上学的机会”,那么小A 可能就被拒之贫困生名单之外。如果辅导员的资助理念为”不让学生失去任何发展自我的机会”,那么小A 就可能被辅导员认定为贫困生。所以辅导员的资助理念要与时俱进,与当前的社会发展保持一致,才能将资助工作做深、做细,让学生成为国家资助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1]刘东江,潘道财.加强对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2]周茹.加强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J]. 江苏教育研究,2011,28
[3]莫世亮.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满意度研究——基于浙江省14 所高校的调查[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4]田彩霞.对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几点思考[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6
[5]蔡路,刘显运.试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