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历史活过来,使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历史课外活动的反思

2015-03-18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8期
关键词:话剧课外活动历史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 汤 文

一、反思的背景和意义

历史是不断逝去的过去,这使得历史知识不能复原与复制,所以历史必须凭借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史迹遗存与文字记录来了解。让历史照亮现实是学史的目的。可是,遥远的过去,学生无法感同身受,更别说产生共鸣,再加上应试教育下对历史学习的不重视,这些无疑都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

高一阶段的历史教学任务多,但课时少,每周每班只有两个课时,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以及学业水平测试及高考的压力,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采用的是正面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方法,历史的丰富性和历史教学的单调性形成反差。老师尽心尽力的教,但总感觉有些学生不跟着老师走,缺乏学习历史的热情。怎样才能让学生快乐、有所收获的学历史呢?鉴于此,我在探索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在课外开展了一些形式多样、适合学生特点的历史活动,下面就我所组织和指导的历史课外活动为例,谈我对历史课外活动促进学生成长的初步认识。

二、历史课外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点燃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高中生具有探索精神,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的见解并且愿意和渴望以一定的方式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历史学科由远及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容易使学生对历史产生疏离感,减弱学习兴趣。我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高一年级举办了《我要演历史》的话剧展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从剧本的选编、创作到话剧的排演,从多媒体设计、操作到服装、道具设计,从舞台监督、灯光设计到录像、照相,从演出节目串词的拟定到展演中最佳编剧、导演、最受欢迎演员的产生,都是学生自主策划、评价,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并得到了锻炼,其中不乏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以及剧目,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尤其让人惊喜的是各班参演的演员中很多以往在历史课上并不是活跃分子,历史话剧演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并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学生在学习中会意识到和感到自己智慧和意志的伟大,从而产生骄傲。”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在参与中体验历史文化底蕴,体验历史的魅力,让学生从枯燥的“背历史”中解放出来,点燃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激情。在之后的历史学习中原来一些不认真学历史的同学的精神面貌有了改善。从促进学生的发展角度组织的有意义的历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二)多元感悟历史,是主动学习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让学生接受书本结论或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让学生通过活动和学习得出自己的结论。

编演历史话剧也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仅自己创作和选编话剧,而且话剧排演时学生对剧本再认识的过程,也是自身对剧本做出独特见解的过程。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演员对人物的解读和演绎都有着自我的想法,这对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以开放性的思维去阅读作品、多角度感悟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演员将剧本做出自我解读之后,将剧本中人物的性格、人生履历、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真实的展现在舞台之上,将自身的情绪、体验和美感融入到话剧中;而话剧演出则把学生、观众带到某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环境中,去共同感悟、共同学习,产生共鸣并形成个性化的思考和解读,这是课堂教学所不能做到的。

(三)强化情感教育,传承中华文化

心理学理论认为“认知”是一个“构建”的过程,那么情感和观念的形成就更要依靠学习主体,也即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现行教材中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描写过于简单和结论化,学生学过不少中、外历史事件和名人,但你要问这些文化名人的精神境界,没有几个学生能说出一二。教师在课堂上凭借语言、资料等创设的情境也往往不能让学生产生真正的共鸣,很难打动学生的内心。

我认为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考察历史遗迹,设计有意义的活动,能使学生直接触摸历史,在轻松的环境中体验历史,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历史活动落实到实处,这样的活动才有意义和价值。有意义的历史活动可以弥补了课堂教学仅凭语言、资料等创设的虚拟情境的欠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学作用。

(四)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

美国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主要任务是创设互动、参与、沟通为背景的氛围,提供教学资源,鼓励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表观点和见解。基于此,我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了“发现身边的历史”——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参加。论文是创造性研究成果的记录,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搜集资料,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都有极大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五)遗憾

一是迫于时间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历史课外活动开展的少之又少。

二是历史话剧展演后没有让学生写观后感,没有及时从思想上帮助他们总结感受。因为一次有效的历史课外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的结束,应该及时巩固和深化活动的成果。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关注学生的发展,组织有意义的历史课外活动越来越显得重要,它能让历史活过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和修养。只要每一位师者善于思考和引导,这项工作是可以开展的有声有色的。

猜你喜欢

话剧课外活动历史
话剧《坦先生》
丰富课外活动内容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话剧《二月》海报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
一台引人深省的话剧——观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