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2015-03-18广西百色市田林县平塘乡中学戴传斌
广西百色市田林县平塘乡中学 戴传斌
背景: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我校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数学基础知识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班级人数较多。一般我们都按着中等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没有动力,不能脱颖而出,挖掘不了自己的潜能。而差生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给以后的学习和相关科目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以下谈谈我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教学效果。
一、对学生分层
深入了解所教学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分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数学基础扎实。
B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不够稳定、能力一般,但学习勤备,有上进心。
C层:学习成绩差、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
二、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前提。改变传统教学“一刀切”的做法,对学困生采用低起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学困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新课标、超进度的学习。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如以“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例,可制定以下目标:
(1)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2)进一步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培养分析和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能力。
这里(1)(2)是基层目标,(1)(2)(3)是中层目标,(1)(2)(3)(4)是高层目标。这样课堂教学目标细化到层,避免以往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存在随意性、模糊性和单一性的弊端,强化了针对性、具体性,使教学目标得以具体化。
三、分层授课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情况设置“全体”、“培优”、“补差”三条线,注意内容的难度和梯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如分解多项式16(a-b)2-9(a+b)2对于B、C层次的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掌握,如果把它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1)x2-9y;(2)16x2-9y2;(3)16(a-b)2-9(a+b)2,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第(1)(2)题要求C层次的学生掌握,第(3)题要求A、B层次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C层次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课堂提问更应该分层次,C 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和智力问题,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对C 层次学生的提问应是一些课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宜太大;对A、B层次的学生,尤其是A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课堂提问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四、分层作业
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性作业、探索性作业。基本作业允许优生不做,中差生人人要完成。提高性作业,供B组和A组完成。探索性作业,便于A组同学完成,让他们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尝试到学习的喜悦。
五、分层辅导
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关键。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地说,对学困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主要是使他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在数学兴趣小组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不受新课标约束。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
六、分层考查
分层考查是衡量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类考查。每份数学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学困生选做,中等生和优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优生必做的。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5%,提高题占10%,深化题占5%。分类考查后,根据数学考查的不同结果,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
七、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重要环节。考查之后,要给学生适当的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学习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