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主体—小学阅读教学之策略

2015-03-18广西田阳县第八小学黄丽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8期
关键词:主体课文阅读教学

广西田阳县第八小学 黄丽芳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有创意的阅读呢?

一、以学生为主体,树立现代阅读理念

第一,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的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第二,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阅读活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同,所以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体验性阅读就是要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甚至创造。

二、以学生为主体,拟定阅读学习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实质上就是要求阅读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阅读水平、阅读习惯、理解能力等。为此,在拟定阅读学习目标时要因人而异,坚持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注重阅读目标的层次性,让学生参与到阅读目标的制定、选择的全过程中。这种拟定阅读学习目标的方法,改变了学生原来单一被动接受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学生把阅读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联系起来,把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到了自己的生活身上,增强了阅读的内在的持久动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阅读兴趣

第一,关注学生的阅读情绪。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应该鼓励他们敢于阅读,培养他们先说后问再议,积极参与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加强朗读教学。语文阅读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时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的再现其情其景,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活生生地表达出来。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的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如果课堂上老师惟恐讲少了而使学生理解得不深不透,因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繁琐的分析讲解上,过多、过碎,甚至超出小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分析挤占了学生积累语言的时间,夺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这种肢解课文的讲解,使文质兼美的文章变成干巴巴的几条筋,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魅力丢失了,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学过后,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第三,形式多样化。只有快乐才能发展健康人性,阅读同样如此。为此,要把较为枯燥的阅读内容变成通俗的、有趣的、幽默的、有意义的形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阅读形式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将一些阅读内容具体变成故事、童谣、三字经、相声、小品、笑话等。

四、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阅读体验和感受

第一,创造情景,在情景中体验。通过诵读、游戏、角色扮演、观察、想象等活动,将学生带入角色,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第二,角色转换,创造性的体验。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为。而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往往使儿童在情感驱动下积极投入自己的体验,获得独特的、有创意的感受。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校门,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和引导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现代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每个人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理解、构建,才能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的环境,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现代阅读教学引向社会、引向生活!

猜你喜欢

主体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背课文的小偷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背课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