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等服装教育发展的思考
2015-03-18北京服装学院马知遥
北京服装学院 马知遥
文化创意产业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服装创意产业作为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组成部分,也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其中,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我国未来服装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关键。为此,高等服装教育不仅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而应建立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的服装教育体系,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以更好地适应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高等服装教育改革的紧迫性
我国高等服装教育自20 世纪80年代初创办以来,借鉴了国外的办学经验并结合国情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服装教育体系。目前,我国高等服装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教育,包括服装设计与工程及设计学专业两个专业;其次是四年制本科生教育;再次是二至三年制专科生教育。开设的专业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以服装艺术创作为主的专业;第二类是以服装工艺技术为主的专业;第三类是以服装科学研究为主的专业;第四类是以服装市场营销为主的专业,包括模特表演专业。虽然,我国高等服装教育较过去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各层次的服装专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由于我国高等服装教育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改革阶段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的历史较短,因此,在服装教育体系中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如办学层次尚不够清晰、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不够成熟。这就使得高等院校服装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以文化创意产业引领我国高等服装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 以创意人才培养为目标,创新服装艺术教育理念
就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而言,我国高等服装教育归纳为三种模式: 第一是隶属于教育部公布的学科目录中的二级学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第二是属于艺术设计专业下的服装设计专业方向。第三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服装设计专业。自1999 年以来,职业技术教育中又涌现了一个新兴学院即独立学院,它主要是依靠国办院校结合企业资本联合举办、民办大学挂靠改制和国办大学独立兴建等三种方式。然而,这三种服装教育模式本应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但在教育实践中往往将它们混为一谈,对各种类型的培养目标及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采用不够明确。其实,这三种高等服装教育模式它们有着共同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社会需要的服装人才,但在实践上并未形成鲜明的各自办学特色。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兴起。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文化创意和文化营销,发展的核心是创新经营和创意人才的培养。而文化创意人才与一般意义上人才不同,要充分体现创造性。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认为任何创意都必须具有个人性、独创性及意义三个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服装教育旧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学目标的转变中要注意必须从生产型人才向创意型人才培养转变,从传承性教育向创造性教育的转变,也有创意型与经营管理型复合人才的培养观念的转变。同时,将创意精神作为高等服装教育的重点内容已显得尤为重要。创意不仅要求服装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也要具有自信心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二) 以文化创意产业为背景,引领服装消费生活方式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文化消费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只有通过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引导并扩大文化消费层次与领域,才能健康有序发展。简言之,文化消费就是人类享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活动。服装作为文化产品的一种,其消费当然属于文化消费。高等服装教育不仅为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各类服装创意人才,而且在促进服装产业结构优化及规模扩张过程中将会发挥巨大潜能,有利于唤起整个社会服装消费群体更深层次的认识艺术教育的经济功能,从而促进服装文化消费层次及领域向更深层次发展。同时,高等服装教育是将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为直接性目的,它通过使受教育者在审美经验发展的基础上陶冶情操,提高个体在情感和理性方面的和谐程度,使受教者自觉地完成审美境界的塑造,提升受教者的品格。为此,通过高等服装教育可以提高社会公众的服装文化消费能力、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以及提升生活品质。
(三) 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基点,推动服装教育国际化
我国高等服装教育是一个特殊的以时尚创新度、市场适应性为侧重点的专业教育领域。服装产业已涵盖了科学、艺术、工程等不同学科,具有显著的边缘学科特征。而服装创意产业不仅需要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能解决服装生产实际问题等服装技术人才,而且大量需要能从事服装设计产品开发与服务方面的创意人才。而高校所培养的服装人才虽基础扎实但专业较为宽泛,与服装创意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服装教育需紧紧围绕创意产业发展需要,与服装企业、科研系统单位加强合作,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改革现有的服装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各自特点、专业发展方向与地域特点,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下高校服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结合培养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实际就是学校与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在教育、生产、科研方面全面合作,共同培养创意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服装创意产业为高等服装教育的未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高等服装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高等服装教育应紧紧围绕服装创意产业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创新服装艺术教育体系,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加快高层次的服装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步伐,以促进和满足服装创意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地推进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的历史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