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
2015-03-18龚媛媛岳晓艳
龚媛媛,岳晓艳,陈 延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51000)
1 “治未病”理论的内涵
2型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疾病,其高发病率和并发症带来的高致残率和病死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有学者调查显示,目前糖尿病的治疗方式并不能有效防止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1]。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已病的防变,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及“治未病”理论,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总结前人“治未病”之意有4点:一是未病先防,即注意保健,养护身心,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欲病救萌,即对处于先兆萌芽状态或轻浅阶段的疾病实施干预,防微杜渐,预防疾病的发展;三是既病防变,即有病要早治疗,防止疾病的转变发展;四是已变防渐,已发生的疾病要防止其加重和出现并发症。总而言之,“治未病”理论要求我们在疾病发生、发展之前具有前瞻性的预测能力,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高危人群的发病率、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及恶化。
2 “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常并发糖尿病足、低血糖、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等症。由于糖尿病发病前的潜伏期较长,可能要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因此可将防治糖尿病的步骤分为: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已变防渐4个阶段。
2.1 未病先防,治病于未生——糖尿病原始期
未病先防是指对未发病的糖尿病高危人群采取措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高危人群常具有以下特点:(1)有糖尿病家族史;(2)年龄≥45岁,体重指数(BMI)≥24;(3)有高血压和高胆固醇或心、脑血管病变者;(4)好食肥甘厚腻,爱饮酒且不愿意运动者。
这类高危易感人群不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糖尿病症状,临床血糖监测也在正常范围内,我们将此期称作糖尿病原始期。在此期利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这类易感人群进行相关健康教育,普及糖尿病知识,从而提高其预防意识。此外,我们还可以对其定期监测血糖,要求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适量运动,控制肥胖等,从而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最后,结合这类人群的体质,运用中医药综合干预,预防效果会更加明显,这也是中医学独有的特点和优势[2]。
2.2 欲病救萌,治病于未发——糖尿病前期
欲病是指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处于萌芽状态,或出现某些先兆,也就是现在西医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所谓治其未发是指对处于轻浅阶段或先兆萌芽状态的疾病实施防治措施,防微杜渐。1999年WHO(世界卫生组织)将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分为3个临床阶段:即正常糖耐量(NGT)、血糖稳定机制损害(IGH)及糖尿病阶段。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在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就医时才发现患上了糖尿病,却错过了防控糖尿病的最佳阶段——IGH阶段即糖尿病前期。处于此期的患者有3种转归:(1)维持在这个阶段不变;(2)未经有效干预,大部分人将转为2型糖尿病;(3)经科学用药、饮食指导加运动进行有效干预,部分人可以恢复正常而不转为糖尿病[3]。糖尿病前期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也是疾病的萌芽状态。采取以下措施能及早控制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可延缓和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2.2.1 调整饮食 饮食不节制和本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几千年以前,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吃什么和怎么吃可以防治疾病。它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它还告诉我们:不可暴饮暴食,避免五味偏嗜的饮食习惯。此外,对于无任何临床症状的糖耐量降低者,可选择调节血糖的食物如苦瓜、南瓜、冬瓜、玉米须、大蒜、洋葱、山药、芹菜、菠菜等。
2.2.2 适当运动 研究证实,7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体型肥胖。坚持适当运动,维持理想体重对糖尿病的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动方式和强度的选择要适当,运动方式应多种多样,如散步、慢跑、做健身操、打太极拳、滑冰、游泳等。运动强度应该因人而异,要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不要强迫。实践已经证明,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2.2.3 调控情绪 情绪失调不仅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也是加重糖尿病的重要因素。现在西医学证实:精神的紧张、心理的压力及突然的创伤等,均会引起某些对抗胰岛素的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代谢异常。因此,糖耐量降低者要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怡情养性,胸襟开阔,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利于异常糖耐量向正常糖耐量转变。
2.2.4 特色中医药防治 对于饮食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满意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就要考虑药物干预,以防止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对于无任何临床症状的糖耐量降低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可选用一些证实有降低血糖作用的中草药,如桑白皮、玉米须、苦瓜、黄连、葛根、知母煎水服用等。除此以外,还可配合针灸、按摩、耳穴压豆、中药泡脚等中医特色技术治疗,以调节人体阴阳失调,促进人体自我修复,达到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稳定和改善病情的目的。
2.3 既病防变,治病于未转——糖尿病期
既病防变是指若疾病已经发生,则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阻止疾病转变。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控制血糖和治愈糖尿病的药物,最好的方法是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并配合非药物疗法来治疗糖尿病,防止并发症的产生。
2.3.1 控制饮食(1)饮食的量:根据患者年龄、体重、性别、血糖水平等具体情况来制订食谱。一日三餐七分饱即可,饮食要少量多餐、定时定量。三餐主食量可按早、午、晚餐各占1/3,或早餐占1/5,午餐、晚餐各占2/5。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易出现低血糖者,要在三餐之间加两次餐,可从正餐中匀出一小部分作为加餐用。(2)饮食的原则:少盐、低脂、低胆固醇、多粗纤维,补充维生素,严格限制各种甜食,还要戒烟限酒,这样才有利于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3)中医饮食调养:糖尿病在中医里被称为消渴病,根据临床表现“三多”症状分为:上消、中消、下消。我们可在对患者体质进行辨证后给予指导,如肺燥伤津型的“上消”:可用鲜芦根、天冬、麦冬泡水代茶饮以生津止渴,多食新鲜蔬菜;胃热伤津型的“中消”:可多食新鲜蔬菜、梨汁以清泻胃热,大便秘结者用玉女煎加大黄、玄参以滋水通便,饮食以清淡略凉性为宜;肾阴亏虚型的“下消”:应常食枸杞子、百合、猪胰等,以滋阴补肾。
2.3.2 运动疗法 适当运动首先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易于血糖控制。其次是加速脂肪分解,减轻体重,改善脂代谢,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还可增强体力及免疫功能,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4]。运动最好选择在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尤其要注意的是,外出运动要随身携带糖块,以防低血糖。
2.3.3 用药指导 对于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者,要督促其按时按量服用药物,避免擅自减药、停药。对于注射胰岛素治疗者,要求其严格遵医嘱准确抽取胰岛素,在餐前半小时注射,且必须按时进餐。注射后,注意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敏、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等。不管是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都要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对于糖尿病的防治,除了中西药物,还有中医特色的针灸、推拿、药膳等综合疗法,虽然这些在控制血糖方面没有西药速度快、作用强,但它们是从整体出发,通过调节阴阳和脏腑的平衡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稳定疗效以及防治并发症有独特的优势。
2.3.4 心理疏导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其漫长的患病和治疗过程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绝望等心理问题,从而使病情加重。为使患者摆脱不良情绪,应告之其糖尿病发病的原因、机制以及诱因,并给予必要的精神支持,使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丢掉思想包袱,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2.4 已变防渐——延缓病程,减少并发症
已变防渐是指对于已发生的疾病要防止加重和发生并发症。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不可逆的,且糖尿病的危害并非糖尿病本身,主要在于其严重的并发症,如肾病、眼病、脑病、心脏病等。因此,我们可在用西药稳定血糖的基础上,用中药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改善高黏血症状,防治糖尿病的并发症。除此之外,中医外治法如针灸、按摩以及红花和艾叶中药足浴、熏洗等在临床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可有效延缓和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3 展望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慢性的、进行性的、不可逆的过程,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运用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对糖尿病的4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积极有效的干预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延缓或阻止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柳红芳,王倩.浅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中的体现[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8,10(5):395-397.
[2]全建峰,邱昌龙,吴承玉.“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3):722-723.
[3]李文东,吕树泉,苏秀海,等.中医治未病理论在2型糖尿病干预中的应用探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227-228.
[4]李玉霞.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1(2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