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精神下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探究

2015-03-18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预科少数民族群体

□ 房 巍 龚 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精神。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精神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坚实力量,必须关心并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要实现个人才能的充分发展,以及人的本质能力量的完全施展。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最根本的目标。其具体的思想表现为三个方面:人的能力、人的个性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充分发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人的自主性是人的活动的本质特征,一个人的社会关系能够决定这个人的发展程度。人文关怀精神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关怀精神,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问题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精神的落实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和实现途径。它促使每一位教育者在从事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需要关注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和少数群体。而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一类人数较少但分布较为广泛的学生群体——少数民族学生,就属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一、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招考政策向少数民族学生的倾斜力度加大,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少数民族学生逐步成为高校学生的重要一部分。在高校中,按照有无接受过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可分为两类:一是接受过预科教育;二是没有接受过预科教育。东部地区的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方式,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定向培养的集中授课,如上海师范大学的新疆教师班,这类招生人数较少,一般属于定向培养,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采用自成一班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另一种是少数民族学生在预科教育基地经过一到两年的集中预科教育,参加统一招考后入学,和汉族学生按照不同的专业志愿随机编入自然班级,如丽水学院现有的管理方式。本文针对第二种管理方式开展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高校中分散在各班级中的接受过预科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以下简称“少数民族学生”)。以丽水学院为例,2014学年在校生共12,641人,少数民族学生928人,少数民族学生中几乎所有的都接受过预科教育。在学校的管理方面,多数高校都是采取和其他学生一视同仁的态度,按照学校的统一模式去管理这类少数民族学生。事实上,接受过预科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是高校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无论从学习基础、家庭经济状况等各方面来说,这类群体相对汉族学生都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有着自己特殊的特点。

(一)原有的学习基础薄弱,不善于运用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相对落后。曾有学者针对内蒙古高校的预科生做过关于学习策略使用倾向的普查,通过分析预科生的学习策略特点,以此来探讨有效的干预方式。调查结果并不理想,预科生普遍不会运用学习策略,而且,预科生的学习信念动机水平也偏低。进入大学后,这一问题并没有有所改善,有预科背景的少数民族学生,自小生活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在当地学习等各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基于少数民族的特殊的优惠政策进入预科读书,经过预科的认真学习,进入大学以后,当他们发现自身的学习基础与汉族学生的差距非常明显时,对他们自信心的打击非常大。此外,在学习上如果说专业课程的学习,所有学生的起点都是一样的,经过自身的勤奋努力还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那么,英语学习和计算机学习,则是让他们感到非常头疼和困难的任务。有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入学之前没有接触过电脑。如果说计算机的学习尚可经过努力追赶上,那么英语的学习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头疼无比,考过英语四级似乎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有的学生甚至直接放弃英语的学习。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放宽了对英语四级的要求,与学位证书不再挂钩,但是就业市场还是很看重这些基本技能。就算是其他的课程,由于他们没有采用较好的学习方式方法,不善于运用学习策略,往往学习成绩也没有普通学生好。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一开始进入大学,学习的劲头还是很足的,但是他们即使非常努力也追赶不上其他同学,在大学期间的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等方面都对学习有较高的要求,经过几次考试的打击后,慢慢地他们开始甘于落后了。所以,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成绩都是在班级的倒数,较为努力的学生也很少能够达到班级前50%,对普通学生来说很容易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就是老大难了。

(二)具备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但能力的发展后劲不足。预科教育的管理模式其实是和大学的管理模式比较像,所以很多读过预科的学生对适应大学生活这一块基本上没有问题,他们进入大学后,普遍比较活跃,做事情较为老练踏实,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强,所以一入学,在新生军训的过程中就能够脱颖而出,能够得到同学和老师的信任,自身有能力胜任学生干部职务,也有意愿担任学生干部。以丽水学院某一学院为例,只要班级中有读过预科的学生,入学之后的主要学生干部都非他们莫属。但是好景不长,很多人坚持不下来,基本上做了一年的学生干部,第二年竞选的时候他们都不愿意再次担任学生干部了。究其原因,不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行,而是在现有的评奖评优制度中,学习成绩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很多学校操作起来都是按成绩一票否决,学生认为自己辛苦付出却没有回报,不要说评奖轮不上自己,入党推优基本上也是要看学习,所以很多人,一开始表现活跃,到后来就慢慢退出了干部队伍。

(三)有着本民族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较强的民族认同感。虽说学生经过了预科教育的大熔炉,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了两年,他们对不同文化的接受能力比一般的学生强。但是,这些学生大多数从小在自己民族的群体中成长,进入大学之后,汉族的群体相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庞大的主流群体,每个班分散的几个少数民族学生都成了少数人。他们来到大学以后,发现自己成了少数群体,心理上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境况。首先是生活习惯的不适应,校园里的很多基础设施都是以主流的人群来设计的,比如,信奉伊斯兰教同学的吃饭问题是个老大难。很多学校虽然都开设了清真食堂,但是因为人数较少,考虑成本问题,食堂的开饭时间和放假时间都有限制。此外,介于自身的民族信仰问题,有的学生不得不从自己家里寄一些食物。少数民族学生有着自身的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特别是自小生活在本民族聚居区的学生,更是会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本民族的活动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活动,如古尔邦节和畲族“三月三”等传统节日。此外,他们各自民族都有一些基于本民族的传统禁忌,有的汉族学生在日常交往中不太注意回避,或者根本不了解这些禁忌,在交往过程中言谈举止没有顾及到少数民族学生的感受,也让这些学生心理上不能接受,甚至引发言语和肢体冲突。

(四)心理素质较脆弱敏感,自信心明显不足。少数民族学生成长于本民族的环境中,原先所接受的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信息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地区的学生。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思想意识较为单纯保守、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社交方式较为简单、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有学者对少数民族学生自信心进行调查,发现由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对自己的成败归因存在偏差,缺乏替代性经验等原因,发现民族预科生总体自信水平均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有些学生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一些情绪,容易引起焦虑、自卑、嫉妒等心理问题。

(五)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有的甚至处于特困状态。高校从事勤工助学的学工人员有时候会产生这样一种看法,“东部江浙一带的贫困生不是真的贫困,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才是真的贫困”,虽然是一种调侃,但也确实能说明一定的问题,虽然都是贫困生,但是由于比较对象的不同,他们的家庭经济水平也不同,甚至比较极端的例子,东部沿海某一地区的贫困家庭到了西部地区就能算得上是中等水平了,其实主要差异来源于比较的对象不同。少数民族学生多数属于多子女家庭,当地的总体生活水平就不高,来到东部沿海地区就读,费用问题往往是集全家之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群体中存在攀比心理,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自身经济条件产生的自卑感让少数民族学生不能和其他学生很好地沟通交流。

(六)自我定位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就业压力较大。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对于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模糊不清,方向性不明确,出现两方面摇摆的情况:一方面希望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留下来就业,另一方面又期望自己能够回家乡就业。他们对自己的就业定位不准,有的学生希望能够在就读的学校附近工作,但迫于家庭压力又不得不考虑回家乡,由于没有明确目标,他们不想考虑以后的就业问题,只能拖到大四毕业的时候再盲目去找工作,往往事半功倍。同时,即使是毕业季,在比较优势下,少数民族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也整体处于劣势。虽然少数民族学生工作能力较强,但是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所看重的硬性条件,如学习成绩排名、在校期间获奖情况、社会实践和实习经历、任职学生干部情况、政治面貌等方面,都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弱项。用人单位所看重的能力条件,如语言表达、创新等方面能力,也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弱项。这些都不能为少数民族学生加分。

二、马克思人文关怀精神指导下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措施

基于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的自身特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关注这一特殊学生群体。马克思人文关怀精神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当关注于每个人的成长,关注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特别要给予少数民族群体更多的关爱。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中,高校要明确主管部门和相关协作部门的职责,主管部门负责牵头部署,相关协作部门应相互配合,共同协调和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的问题,共同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高校管理部门应当在学校的制度上有所倾斜,制定保护少数民族群体的特殊制度;应当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加强管理人员对这一群体的了解和关注;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朋辈群体帮扶机制,借助同伴的辅导尽快取长补短,应当适当设置少数民族学生的“大学导师”,全面引领学生成长。

(一)制定特殊的管理制度,弥补少数民族学生教育过程中制度上的空白。在管理工作中,制度建设是居于首位的,任何具体工作的开展都要以制度为依据。学校应当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研究讨论,制定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制度,在评奖评优、入党推优、贫困资助、勤工俭学、后勤保障等各方面配套少数民族学生的制度。制定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的评奖评优和入党推优制度,有两种建议:一种是将学业成绩适当放宽;另一种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给予一定的名额比例,从这群学生中推选出候选人。在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岗位的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这类学生更多的名额。此外,在后勤保障制度上,应当健全少数民族学生的诉求反馈制度,及时解决困扰。

(二)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学工队伍是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最重要的力量,也是最直接面对学生群体的教师。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和学生感情较好,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相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对学工人员进行专题辅导,组织集体学习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提高学工人员对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只有学工人员自身能够理解和认同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才能够提高他们处理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项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管理人员应当将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提高工作的精细化水平。高校可以将少数民族学生的工作成效作为一项专门的考核内容,要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全面了解每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定期进行谈心谈话,需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干预。

(三)有针对性地给予少数民族学生新生始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的特殊引导。在引导性课程中,应当由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始业教育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转变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之前对大学生活存在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应当让少数民族学生全面理解大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信念教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学生入学到大学毕业,在学生成长的每一阶段,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内容,应当与学生自身条件相结合,应当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结合。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需单独指导,要从基础做起,分步进行,帮助学生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就业计划,挖掘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优势。

(四)建立朋辈群体帮扶机制,借助同伴辅导尽快取长补短。在高校,教师数量有限,而所有教师中参与育人的教师就更少了,因此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教师的重点关注的辐射面不会很广。因此,可以通过在学生群体中建立朋辈群体帮扶机制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上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帮助。在学习上,通过“一对一”的结对,传授高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技巧,弥补薄弱的学习基础,在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前,开展专门个性化的辅导。在生活上,朋辈之间的帮助对学生来说更有效果,室友或者是同班同学的关心也会让少数民族学生倍感温暖。在心理上,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疏通情感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和释放压力。

(五)设置少数民族学生独特的“大学导师”,全面引领学生成长。在师资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以挑选老师“一对一”地指导少数民族学生,“大学导师”应当是在学术和教学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并且有一定的空余时间和精力,并且自身有意愿指导和帮助学生的一类教师群体。大学导师指导的内容涉及到学生大学生涯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全方位指导,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建立起人生的追求目标和为之奋斗的勇气,以此彰显大学育人的本质。以丽水学院民族学院为例,为了帮助民族学专业的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学院针对民族学班级的同学,在全院教师中挑选青年导师,一对一进行大学生活的全程指导,重点帮众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惑,经过近一年的尝试,从该班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很好,有的结对的师生关系密切,导师能够通过电话、短信、QQ等网络工具及时和学生沟通,学生的想法都能够得到及时指导和帮助,甚至有的学生希望以后能够跟随导师开展学术研究,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此外,在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咨询上,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应当重点关注这类群体,对他们的心理访谈要定期开展并做好记录,及时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迎接挑战。在后勤保障方面,高校应当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座谈会,并将他们的意见搜集整理,及时解决,多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需求,比如增设清真食堂,控制食堂菜价等,给予少数民族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结语

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日益增多、队伍逐年壮大的当下,高校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探索学生管理的新路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精神给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和行为范式,它促使教育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育中的少数群体,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启发。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在马克思人文关怀精神的指导下,给予少数民族学生特殊的关注,给予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启发学生对大学学习的重要意义的认同,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这一人生重要阶段能够积极迎接挑战,为以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1]刘景钱,刘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管理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

[2]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想资源[J].浙江学刊,2005

[3]朱晨,吴世勇.少数民族预科生自信心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探析——以广西少数民族预科生为调查对象[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

[4]梁岚.高校民族预科生就业指导刍议[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斯日古楞.内蒙古高校预科生学习策略特点及其干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9

猜你喜欢

预科少数民族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跟踪导练(二)(6)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新疆高校“后预科时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留学生预科教育的管理——以北京大学预科教育管理经验为例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