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的美学重构——论韦尔施的重构美学思想
2015-03-18王业萍
□ 王业萍
韦尔施在他的《重构美学》一书中对“认识论的审美化”和“超越美学的美学”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韦尔施的感性学理论主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重构美学思想进行解读。
一、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重新解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迈克·费瑟斯通在其著作《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他认为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正在被“日常生活审美化”消融,而且“日常生活审美化”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审美被日常生活化,可以理解为美的东西变大众化了;二是日常生活被审美化,可以理解为俗的东西变美了。但是与费瑟斯通的侧重点不同,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主要从美学、哲学以及艺术的角度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了重新解读。在该书中他把当今的审美文化分为浅表的审美化和深层的审美化。
(一)经验粉饰的浅表审美化。韦尔施发现在当代社会中,“日常生活审美化”更倾向于作为一种享乐的方式出现,结合科学技术、消费观念等渗透人们的思想中。在他看来,浅表的审美化是装饰的、生动的、经验的,其审美价值是最肤浅的快感、娱乐和享受。比如说商场里极具现代气息的装潢,咖啡厅里曲调悠扬的音乐与和暖的灯光等,现实被审美因素紧紧包裹,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最真实的现实,而是经过艺术美化后的经验享受。而且,作为经济策略的审美化的渗透力是超强的,韦尔施曾说“一旦同美学联姻,甚至是无人问津的商品也能销售出去,对于销售很好的商品,销量则是两倍或三倍地增加”。在现实生活中,商家对商品进行过度的包装,价格也会相应地水涨船高。但事实上,买家得到的不是物品,而是通过物品购买到广告所宣扬的生活方式,比方说部分人喜欢与朋友坐在咖啡店里慢享咖啡,对于咖啡本身而言并没有非常大的差别,只是人们偏好于坐在曲调悠扬的咖啡店里体验那种恬静的享受。这种浅表的审美化在于将现实世界用审美的趣味包裹起来,呈现给人们一个经验的社会。
(二)现代科技传媒对物质的审美化。韦尔施认为,当今审美化的流行不仅涉及日常生活这一浅表,同样渗透进了更深的层次。“今天的审美化不再仅仅是一种‘美的精神’,抑或娱乐的后现代缪斯,不再是浅显的经济策略,而是同样发端于最基本的技术变革,发端于生产诸过程的确凿事实”。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工业生产生活提供了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和高新材料。日常生活与整体工业生产过程的交互作用,导致了我们的意识以及我们对于现实社会的整体感知的一种审美化。比如说,今天的新工业材料的概念及其性能测试,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更偏向于创造。经过电视传媒的传递与塑造,现实社会同样经历着非现实化和审美化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电视的现实变得可以选择、改变与逃避。比如说,可以通过切换频道来选取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人们通过切换频道这一行为在实践着现实世界的非现实化。而且,现实世界正在受新技术和电视传媒的影响,愈发受审美化过程所控制。
(三)深入我们道德准则的审美化。当前的审美化不仅影响人们的物质和社会的现实,同样影响了人们主体的现实。在个体存在形式的浅表审美化之下,存在一种深层次的审美化。比方说,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追求身体表面的审美青睐于到健身房去锻炼身体,到美容院保养皮肤,同时他们还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为了追寻灵魂的审美化。每个社会人都会维护特定的伦理规范,例如大多数人都会遵守交际活动中五花八门的礼仪。
(四)认识论审美化。韦尔施将审美化由浅至深地分为经验粉饰的浅表审美化、现代科技传媒对我们物质的审美化、深入我们道德准则的审美化和彼此相关联的认识论的审美化四个层次。他呼吁人们提升自身的审美感知力,并且强调最深层的审美化认知,这就是“认识论审美化”。它也是我们所关心的最为本源的审美化,奠定了整个审美化过程的基石,说明了整个审美化过程为人们所接受的原因,就是这种多元化的认识论审美化观点为他的美学重建命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对审美内涵的重新界定与认识
早在美学是关于艺术哲学的观点发表之前,鲍姆加登便将美学鉴定为“感性认知的科学”,他认为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学”实际是关于人的全部感觉领域。但是,他的这种理论并没有被人们普遍地接受并传承。随后不久,美学便脱离了感觉的经验领域,向艺术哲学的方向发展开来。韦尔施在文中指出,美学不断向艺术哲学方向的发展,导致了人们对美学最初认识的歪曲和转移的后果。
与传统美学观点不同,在《重构美学》一书中,韦尔施借用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的结构理论阐释了审美内涵的本质。在他看来,没有哪一种单一的元素可以说明审美是什么,而能够说明这一活动的恰恰是审美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相似的重叠。他认为审美包含了多重的语义因素,“有时候它涉及感性,有时候涉及美,有时候涉及自然,有时候涉及艺术,有时候涉及知觉,有时候涉及判断,有时候涉及知识。‘审美’理当交相意指感性的、愉悦的、艺术的、幻觉的、虚构的、形构的、虚拟的、游戏的以及非强制的,如此等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审美的认识是多元化的,他倡导审美的多元化,主张走出传统美学以艺术为研究对象的局限,建立超越美学的美学。
三、对美学的重构
就书名《Undoing Aesthetics》来看,undoing有拆解、取消之意,但是韦尔施的观点并不是简单地消解传统美学的领域或者取消美学学科本身。相反他认为在当代社会中美学应该打破传统美学仅含艺术领域的狭义内涵,更多地显示它的包容性与跨越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建。他认为美学的任务并不是简单地去阐释艺术的概念或者去研究某个具体的艺术作品,它需要做的是为那些具体的艺术作品的相通特征提供内在原因。基于此,他对传统美学思想展开了猛烈的抨击。他反对传统美学中对美不加区别一味赞美的态度,同时指出传统美学的一大缺陷在于一味地抬高美而忽略了其他的审美价值。在他看来美学本身并不是单一的,应该是跨学科的、多元的,美学必须覆盖审美的全部领域。按照这样的跨学科的想法他颠覆了美学中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美学,带领我们走进“多元性”的美学新世界。
四、结语
从韦尔施的《重构美学》一书中,我们能够了解到他对于当前审美化现象等相关美学问题的独到见解。他将当前的审美化问题细致地分为由浅及深的四个层面,并且利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丰富了审美的内质,批判与超越了传统的美学思想。这些为研究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化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不可否认,韦尔施的某些观点难免过于绝对化,比如他提出美学是一切学科基础的观点,对此他通过一系列举例进行了说明论证,尽管他用大量的例证来阐释该观点,但论据仍然是片面单薄的,缺乏强有力的证明。而且,他坚持建立超越美学的美学思想,在美学不断包容扩大的过程中容易导致美学消亡,会使得“什么是美学”的问题变得愈发的扑朔迷离。但是,韦尔施提出的“认识论审美化”等一系列观点令我们深受启发,他关于美学的独特见解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美学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