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路径探索
2015-03-18周春林
□ 周春林
马克思认为,“人是环境的创造者,同样,环境也在创造和改变人”。毫无疑问,环境作为一种由人创造并生活其中的社会存在,会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产生潜移默化并且是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网络环境,作为一种依托互联网而存在的虚拟环境,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不少人从中也受到了一些不良的、负面的、渗透性比较强的负面影响。剔除这些不良影响,净化网络环境,营造正面、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氛围,可以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一)境外不良意识的形态的渗透。网络由于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和开放性,自身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促进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把网络当成了宣扬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渠道。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广大青少年构成了我国网民的主体,作为最容易接纳新事物的青少年人群,其价值观和世界观尚不成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不良意识形态借助网络的渗透极易对青少年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国家认同感造成负面影响,极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大量色情、暴力的文化垃圾充斥网络环境。网络的环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其蕴含的信息具有信息量丰富、传播便捷、形式变化多样、隐蔽性强等特点,网络中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不健康的网站和信息。这些复杂多样的不良信息大多属于消极、颓废或者色情、暴力的内容,这些内容猛烈地冲击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许多青少年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破坏了他们原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自由的网络环境缺少足够的监管。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开放的交流环境,人们可以在这个网络平台上畅所欲言、或者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去评判而不是依据法律和道德来评判一件事情。在网络这种缺少足够约束和监督的环境下,不少人难以公正地作出评判,利用这个自由的平台不住地宣泄对生活、对社会甚至是对国家的不满,他们放纵自己的行为、甚至不惜越过法律的底线,而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中,要相对这类行为实现有效的约束非常的困难,造成了现实中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被不良的网络环境影响而抵消。
(四)网络的虚拟性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网络的存在为人们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极为方便快捷的方式方法,许多新的交流途径,比如:微博、微信等等,这些交流方式或手段将人际交流的空间藩篱彻底打破,现如今,此类交互式的交流方式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主要的交流方式之一。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工具与那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发生交流,极大地扩宽了人的交际面。但是,在虚拟化的网络环境下,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程度难以确定,人们在虚拟的沟通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漠视了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重要性,造成了新的人际障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隔阂越来越深。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对象也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积极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个人的主动自觉意识、激发个人的创造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优化网络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进行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适应网络平台的平等性、自主性等特点,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为加强网络的教育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性原则。人是具有主观创造性的生物体,因此人在受环境影响中形成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不是完全被动、机械地接受环境的作用和影响,而是能动地作用于环境,这也就意味着,人在认识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形成发生作用的同时也会主动地改变环境,不断地创造新的、优良的育人环境,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我们所说的坚持贯彻创新性原则,就是要把握网络环境对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规律,并在遵循这一规律的基础上,能动地创造合理的育人网络环境。
(三)针对性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因其身份的丰富性,自身素质也存在较大而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时,要对网络环境的影响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层次性的科学分析,区分其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从而进一步扩大积极因素的效果、降低消极因素的影响。针对具有不同思想层次的教育对象,提出针对性的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切实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既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原则的要求,也是实事求是的认知环境影响的表现。这就要求在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对教育对象区别对待、加强针对性,提高教育的效果。
(四)积极性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思想素养的形成不完全是消极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影响。总体来说,网络思想政治的教育环境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有意识地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分析辨别清楚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择优选择众多因素中具有积极影响的来开展教育活动和行为。对待消极的因素,要积极想方设法克服其影响,促使那些受教育者的各种思想政治素养朝着积极的方向快速发展。
三、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路径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设。一是顺应形势及时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相关内容,扩大平台涵盖的范围,掌握网络话语主导权。二是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有条理、有层次地开发一些生动、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教育软件,有针对性地合理培养、发展和引导虚拟群体和组织,增强教育辐射。三是树立典型,通过宣扬优秀的代表性人物,利用榜样人物示范的力量,对受教育对象进行正面引导,切实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二)提高网络环境文明程度。网络平台的本质是一种供使用者交流的工具,本身是客观的、不具有感情色彩的,因此网络平台既可以产生正面的影响,也可以产生负面的影响。营造好的网络环境、提高网络环境的文明程度,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网络环境的文明,主要取决于使用者内心的信念和道德规范,提升个人政治素养,有助于净化网络环境,同时也能使得整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文明化。
(三)提高网络思想教育者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自身应当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深刻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备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同时具有自觉宣传这些观念的责任感。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应当具有高超的网络技术,能够做到熟练地使用网络工具,敏锐觉察到并能迅速解决网络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三是网络思想教育者还应当具备能够从网络中获取、提取、分析、吸收、存储各种良好思想教育信息的能力,并将这些信息以新颖、喜闻乐见的形式第一时间传播给受教育者。
四、结语
总体上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净化网络的育人环境,构建一个积极、正面、动态、开放、和谐的网络教育平台;二要规范网络伦理准则,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道德素养。而要想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必须把握好时代的发展,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郭蜀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