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商品市场行情的分析与预测

2015-03-18徐掌元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市场行情供给变化

□徐掌元

自2001年11月10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足已十三年之久。经过这么多年的时间,对于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大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面对如此广阔的国际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如何进行国际商品市场行情分析,如何预测国际市场需求等问题,有些人也许还不够明白。例如,就国家而言,有些发展中国家虽然本土自然资源丰富,但是长期依赖于出口初级产品换取本国所需的技术和商品,在国际商品交换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长期处于收不抵支,造成后续发展乏力,始终追不上发达国家。相反,有些国家虽然本土自然资源匮乏,但是通过正确分析国际商品市场行情,并准确预测国际商品市场行情,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和准确地选择了目标市场,成为发达国家。例如,日本,本土自然资源匮乏,并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却成为现在的发达国家,一直是我国商品进口的主要贸易伙伴。这与日本企业正确的国际商品市场行情分析与准确的国际商品市场行情预测有关。

一、进行国际商品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的必要性

国际商品市场行情是指国际市场商品在具体历史条件下,通过市场表现的资本主义个别部门再生产过程的具体发展变化及其具体形态。国际商品市场行情分析是指通过对历史和当前国际商品市场状况的研究,描述当前国际商品市场变化的特点,并对形成这些特点的各种因素进行的探究。国际商品市场行情预测是在国际商品市场行情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行情分析的结论,依据行情变化的规律,考虑可能影响今后行情变化的各种因素,对今后一定时期的可能变化进行的估计。国际商品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是国际商品市场行情研究工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确行情分析是准确行情预测的必要前提,准确的行情预测是正确的行情分析所要求达到的结论,是行情研究的主要任务。

国际商品市场行情研究的目的是为发展对外贸易服务。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的统一。对外贸易活动从属于流通领域,国际商品市场行情的变化是通过流通领域中的市场价格变化集中反映。因此,国际商品市场行情预测,对对外贸易经营者制定未来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的战略对策和决策,制定长期和短期计划,以及制定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进出口商品价格的确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外贸易经营者的经营决策,都必须以正确的预测为依据。预测不正确,有可能铸成大错。行情研究工作的成效如何,由行情预测的客观是否来检验。

二、国际商品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存在问题的原因

随着国家对外贸经营自主权的放开,对外贸易经营者即由原先的核准制转变为备案制,我国出现了大量对外贸易经营者。面对广阔的国际市场,有的外贸企业通过对国际商品市场行情科学分析,准确预测了国际商品市场行情,把握了机会,结果成功了。相反,有的外贸企业进入竞争性行业参与国际商品市场竞争,由于企业缺乏竞争力,结果造成企业亏损。国际商品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归纳如下:一是没有注意国际商品市场行情研究;二是不重视行情分析,只注意行情预测;三是虽进行了行情分析,但不进行行情预测。

三、解决企业在国际商品市场行情研究与预测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一)根据商品属性与用途及其消费状况,选择所经营的商品。

1.商品的属性与用途。

(1)商品的属性。它是指商品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也就是商品的特性或者功能。换句话说,商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属性,一个商品之所以能和其他商品区分开来就在于其与其他商品有着不同的属性。有些商品以其自然属性赢得人们对其的需要:而另一些商品需要经过生产过程的转变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商品的属性决定着商品的用途,不同的用途又决定了对商品不同的需求规模和结构,因而也就决定了该商品需求变动的影响因素。商品属性的多样性决定了商品用途的多样性。有的商品有多种用途,消费部门多,其需求的变化就比较复杂。因此,就需要对几个消费市场进行综合研究。同一商品的不同品种、规格在用途上有差异,因而它们的需求变化就不相一致。

(2)商品的用途。商品的用途并非一成不变。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条件的变化、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收入水平的变动等原因,商品的用途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有些商品的用途在扩大,有些商品的用途则在不断缩小,甚至处于被淘汰的过程中。科技进步对国际商品市场行情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推动了许多商品的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是造成某些天然原料和传统制成品国际贸易出现衰落的原因。

2.商品消费及其特点。商品的消费就是商品的使用过程。从消费的主体看,商品的消费可以分为家庭消费和企业消费。两者消费的商品、消费结构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1)家庭消费。它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其商品构成包括三大类:一是耐用消费品,如汽车、房屋等;二是非耐用消费品,如食品、服装等;三是劳务,如教育、保险等。家庭消费结构主要受到家庭的人口结构、收入水平、个人的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家庭人口构成的变化也会对商品的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在我国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为小家庭取代,这会增加对住房、家电等基本生活用品的需求。

(2)企业消费。它是企业为了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要所进行的生产资料的消费,其商品构成也分三类:一是原材料和半成品;二是动力、燃料;三是机器设备。企业的消费结构主要受到经济周期、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企业的利润,并由此制约着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生产过程所消费的原材料相对减少,产业结构逐渐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用于动力、燃料方面的开支不断增加,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激烈波动,给企业的商品消费结构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根据商品的生产与消费,调整商品的生产与供给。

1.商品生产。它是指商品制造过程。商品生产是其供给的基础,商品生产不足,市场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反之,若生产过剩,又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任何商品的生产,都会受到该商品自身特点及其生产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商品的供给表现出一些有规律的变化,进而反映到商品价格上。这些因素主要有下面几种:

(1)商品的生产周期。它是指商品从开始生产到完成生产的时间。不同的商品,生产周期长短不同。生产周期长的商品,生产调整的灵活性比较差,在外界因素(如需求)发生变化时,生产不能马上适应这一变化,因而在短期内所表现出的主要是商品价格的变动,价格涨跌持续的时间长,变化幅度大。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逐步作出调整,价格的变化才开始趋于平稳。相反,生产周期短的商品,生产调整一般比较灵活,生产者可根据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生产数量,因此,该类商品价格涨跌持续时间短,波动的幅度一般较小。所以,商品的生产周期不同,商品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也不同,因而对商品价格的反映就不同。

(2)生产能力及其利用率。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现有的劳动资料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生产的商品数量。它指的是现有生产水平的极限,或者说潜在的生产能力。而生产能力利用率是指在这种潜在生产能力的利用水平。容易看出,生产能力是影响商品供给的一个长期因素,在短期内难于变更;而生产能力利用率则是影响供给的一个短期因素,在短期内,商品的供给是通过调整生产能力的利用率来实现的。不同的商品,生产能力利用率调整的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工业制成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的调整比较容易;而对于农产品来说,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播种面积是既定的,要想增加生产,只能等到下一个播种期,因而调整困难。因此,初级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幅度往往大于工业制成品。

(3)商品生产的垄断程度。商品生产的垄断程度是指一个生产企业或某个国家对某种商品生产的控制程度。一般来说,某种商品生产的垄断程度越高,其供给越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因为垄断组织可以人为地控制生产,根据市场的需求而扩大或者减少它的供应。相反,垄断程度低或非垄断商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大量小生产者生产的初级产品,其生产和供给不易适应需求的变动。因为这些小生产者生活的主要或者唯一来源是生产和出售这些商品,当这些商品需求缩减的情况下供给不一定缩减,甚至还要强化自己的劳动,增加生产,以弥补价格下跌所带来的损失。这样,在需求缩减的情况下供给不一定缩减,甚至反而增加了。当这些商品的需求增加、价格上涨时,这些小生产者又没有能力大量增加生产,供给不能大量增加,还可能由于自然条件的不适合而减少供给。

(4)商品生产的技术条件。商品生产技术条件的变化,能够迅速改变商品供给的状况。生产技术的改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大增加商品数量。同时,生产技术的进步不仅能增加产量,而且也能提高其质量、加速商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以适应市场日益变化的需求。生产技术的进步,会促使替代商品的出现,从而在不同程度上限制有关商品的生产和供给。另外,生产技术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改变自然条件,突破季节性的限制,如蔬菜和水果,就可以做到均匀供应,延长上市时间,使其供应比较适应需求的变化。

(5)政府的政策措施。各国政府采取种种不同的政策措施,如补贴、减免税或退税、加速折旧、投资优惠、政府采购等,对商品的生产会产生很大影响。

(6)商品的主要生产国。由于历史、地理、气候等因素,大部分商品的生产都有其主要的生产国。如汽车的主要生产国是美国、日本和西欧,因为这些国家有科技和科技人员的支持。

2.商品的消费。商品生产是供给的基础,商品消费是需求的基础。某种商品消费方面的变化,必然引起这种商品需求的变化。进行商品市场行情研究,除了研究商品属性与用途、供给方面,还应了解具体商品消费的历史发展趋势、历年的消费量、主要消费国及其占世界消费量的比重等基本情况。

(1)商品的消费周期。它是指商品从开始消费到消费完毕(或报废)的这一段时间。不同商品消费周期的长短不同,如机器设备和耐用消费品,其消费周期是几年以至几十年;而原料和许多生活必需品,其消费周期可能是数月、几天或者一次性消费完。一般来说,消费周期长的商品如机器设备、耐用消费品,其需求波动大,因为这些商品选择更新时机的余地比较大;而消费周期短的商品如生活必需品,其需求波动幅度小,因为无论经济情况好坏,这些商品必须更新。在研究商品消费周期时,还应注意影响商品的精神磨损因素。消费周期的长短,除了取决于其本身使用的自然寿命外,还受到精神磨损的影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替代品以及新产品不断涌现,常使一些商品被淘汰,从而缩短它的消费周期。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我们更应注意精神磨损对需求变动的影响。

(2)商品消费的季节性。许多商品消费有季节性,使商品销售出现淡季与旺季的差异。这种季节性大多是由气候、社会风俗习惯等因素造成。季节气温的差异,会引起消费品需求的变化。传统风俗习惯的节日也会引起销售的季节性变化。

(3)商品消费的垄断程度。当某种商品的购买集中在少数买主手中时,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买方垄断。一般来说,商品的消费部门的垄断程度越高,这种商品需求的波动幅度也就越大。因为垄断程度高的生产部门能够根据市场情况的好坏调整生产计划,因而引起它所消费的各种原材料的消费量大量增加或减少。

(4)商品的主要消费国。每个国家都有商品的消费,但不同国家商品消费的数量、种类有很大的差别,研究商品的消费,还应当掌握一种商品的主要消费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的生产条件和家庭收入水平不同,不同商品的主要消费国不同。因此,尽管国际商品市场行情错综复杂、动荡不定,但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着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利时机和不利时机。科学预测国际商品市场行情,是做好对外贸易工作的重要前提。

[1]徐掌元.浅谈企业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J].消费导刊,2008,2

[2]王治平主编.经济学阐释[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1,第1版

[3]杨逢华,林桂军主编.世界市场行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版

猜你喜欢

市场行情供给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天交所市场行情
这五年的变化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天交所市场行情
天交所市场行情
鸟的变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