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应用技术大学科研工作的基本问题
2015-03-18钟昆明,马宇,曾诗岚等
试论应用技术大学科研工作的基本问题
钟昆明,马宇,曾诗岚,龙芝辉
(重庆科技学院应用科技大学研究办公室, 重庆沙坪坝401331)
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时需要回答3个问题,即要不要发展科研、发展什么样的科研和如何发展科研。首先,应用技术大学有必要发展科研,这是时代、环境和自身建设的需要;其次,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需要扬长避短,在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中找准目标,努力成为区域(行业)的技术中心或新型智库,促进内部科教融合;最后,应用技术大学应该摆脱传统的束缚,做好科研工作基本建设,在面上加强技术积累和政产学研合作,在点上寻求高新技术、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的突破,并在逐步发展与“创业式”发展之间做出选择。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科研工作;必要性;技术中心;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4-09-15
作者简介:龚正华(1972-),男,四川罗江人,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5.04.009
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也共同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把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提上了议事日程。目前,有意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并积极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一百余所高校,绝大多数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民办高校)。2012年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科研经费来自企事业单位的约占30%,校均只有300万元。据此推算,2012年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平均科研经费约为1 000万元。这个数字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大多拥有上万学生和近千教师的办学规模是不相称的。由此也引出几个问题,那就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过程中,到底要不要发展科研?如果要发展,到底应该发展什么样的科研?又如何发展?这些关于科研工作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形态的重要问题。
一、应用技术大学是否需要发展科研
应用技术大学有必要发展科研,因为它具有发展科研的外在动因和内在需求。
(一)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科研的外在动因
1.发展科研是时代对大学的普遍性要求
早期的大学,科研工作并不是一项必须的工作,教书育人才是其最重要的追求。1810年柏林大学提出,大学也要开展科学研究;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提出,大学还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最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成为现代大学的3项基本职能。科学研究既是现代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同时也是现代大学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大学曾经处于社会的边缘,或刻意与社会保持距离。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已经走进了社会的中心[1]。借助于教学和科研活动,大学成为知识汇聚与传播的中心、新知识新思想的发源地,科技创新基地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发动机。现代大学中最著名的、最具竞争力的是研究型大学。因此,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是时代发展对大学的普遍性要求。
2.发展科研是否与大学的具体生存环境有关
现代大学要不要发展科研,与其具体的生存环境和办学定位有关。现代大学一般都强调科研工作,但是也有不重视科研工作却办出高水平的,如美国的文理学院。美国的文理学院已经有380年的办学历史,大多数没有设立研究生院,也不有意压制科研工作,仅仅依靠开展本科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就赢得了一流大学的声誉,像威廉姆斯学院、阿姆赫斯特学院、波莫纳学院、韦斯利学院等,在美国其办学声誉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研究型名校不相上下[2-3]。美国的文理学院之所以生命力旺盛,与其生存环境息息相关。首先,美国的本科教育主要以通识教育为主,专业教育一般在研究生阶段,这就是文理学院存在的基础;其次,美国有发达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文理学院的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升学机会,文理学院因此可以潜心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最后,文理学院经过长期的发展,校友资源丰富,毕业生即使不升入研究生院,其就业渠道也通畅。所以,美国的文理学院能够长期定位于 “教学型”大学,而且成为美国大学系统中极具竞争力的一个“类型”。
目前,我国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所处的环境和美国文理学院完全不同。首先,我国本科专业教育已经延续了60余年,举办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其本科专业教育质量较高,所以它们更倾向于从本校和同类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中招收研究生,纯粹“教学型”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升学处于不利地位。其次,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差。教育部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显示,排名第一的是985高校,第二是高职院校,第三是211大学,第四是独立学院,第五是科研院所,第六是地方普通高校。迫于提高就业率的压力,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不得不加强专业教育,强化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而不是加强通识教育。最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生源、师资等条件都限制其往高水平“教学型”文理学院方向发展。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走这条发展道路将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事实上,我国典型的文理学院——重庆文理学院,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科研工作才能促使高校的发展[4]。
3.应用技术大学产生的环境要求其发展科研
根据国务院2014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当前国家急需建设一批应用技术大学。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新四化”)的关键时期,需要大批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能够提高我国技术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一批应用技术大学来承担这一国家任务[5]。为什么这一任务会落到一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身上?因为,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是它们大多从专门院校发展而来,都经历了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二是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性、行业性特点;三是它们都倡导应用性本科教育和应用性研究。当前,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遇到了发展困难的问题,只能长期处于传统本科高校体系的垫底位置,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既可以满足国家的需要,又能够解除它们的发展困局。
欧洲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发端于60年代的德国,兴起于工业化、城镇化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时期②,其背景和我国当前“新四化”的情景类似。现在,应用技术大学已经是德国的第二大类型高校[6],2013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在校生人数占全部高校在校生人数的33%,芬兰的比例为45%[7],荷兰接近2/3[8]。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姜锋(2014)指出:“从宏观上看,应用技术大学在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目前,德国是在经济危机过程中唯一能够保持经济增长的工业化国家。德国去年的高科技产品出口量占全球的 11.2%,位列全球第一。德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工程师功不可没。目前,德国工程师约有 161 万人,其总量和人均在欧洲都名列第一。2/3 的工程师毕业于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9]欧洲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之所以发展良好,与其办学理念密不可分。其理念主要为: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企业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和促进终身学习等。这也正是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所积极倡导的。
借鉴欧洲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新四化”建设的需要,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重要职责,就是面向地方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从事应用技术研发,成为区域或行业的技术积累、转化、研发和服务中心。这是我国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
(二)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科研的内在需要
1.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
应用技术大学对教师的要求,既要具备高深的理论水平,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我国,这样的教师被称为“双师型”教师,即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既有教学科研能力又有工程技术能力。如果学校教师队伍中这种“双师型”教师比例大,或者理论水平高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配置合理,能够完成高质量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术研发,就可以称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德国等欧洲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技术大学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正式聘任的教授,不仅需要获得博士学位,而且要有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还大量聘用企业兼职教师。而我国有意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师队伍,达不到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教师队伍的水平。根据笔者对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学校的网上调研得知,学校的教师数量一般近千名,而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不超过30%,真正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更少,来自企业而且真正发挥教学作用的兼职教师数量也不多。这种大多数教师理论水平不高深、实际经验不丰富、从校门到校门从事教学工作的局面,难以满足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要求。因此,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应用技术大学要维持正常运转,派遣大量的教师长期离开学校到企业去增强工程技术实践能力是不现实的,而分期分批轮换派遣,也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如果通过大力发展应用性科研工作,则可以同时保证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平衡有序地进行。应用性科研工作,特别是技术研发工作,一般都是面向社会、企业生产生活实际,或者项目来源于社会、企业生产生活实际,教师开展应用性科研工作的过程,就是和社会、企业深入接触的过程;了解社会、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就是了解它们的人才、知识、技术需求的过程;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的过程,就是根据需求变化而调整教学和科研工作,提升学校教学应变能力和技术研发应变能力的过程。因此,发展应用性科研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
2.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手段
应用技术大学的核心任务,归根到底是瞄准地方(行业)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应用技术大学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实践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和“工学结合”等方面的工作。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开展“工学结合”的需求已经超过了企事业单位的接收能力和意愿,应用技术大学必须创造性地解决这一难题。让大学生参与应用性科研,开展“研学结合”,是应用技术大学解决“工学结合”难题的一个重要方式。“研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第一,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应用性科研的过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思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第二,学生参与应用性科研,特别是参与来自企事业单位的研究项目的过程,实际也是与企事业单位相互了解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历和提高就业能力;第三,参加应用性科研有助于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自觉学习—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也有助于养成边工作边学习的终生学习习惯。
3.汇聚办学资源的重要方式
应用技术大学面向地方、行业、企业开展应用性研究,能够有效地聚集办学资源。首先,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应用性研究,能够增加学校的办学经费。例如,重庆科技学院从2012年起,每年的科研经费都超过1亿元,80%以上来自企业。这笔经费对于经费并不充裕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来说,是能够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其次,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应用性研究,能够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应用技术大学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性研究的过程,也是借助其力量改善自身实验装备、实习基地等硬件条件的过程。最后,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应用性研究是学校赢得声誉和信赖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应用性研究,应用技术大学能够展示自身的学科专业特长,以实际贡献赢得政府、行业、企业的信任,积累良好的办学声誉,形成“科研服务能力提升—政产学研合作项目增加—办学资源增长—教学能力提升—科研服务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二、应用技术大学应该发展什么样的科研
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科研工作,必须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满足国家、地方、社会、行业、企业的需要。
(一)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潜力
1.应用技术大学科研的弱势分析
当前,有意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申请国家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王维懿和杜育红(2014)对2000—2012 年持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229所高校(包括38所985高校、62所非985的211高校和129所普通高校)所获得的基金经费数量的统计分析表明[10]:在经费总量上,985高校具有显著优势,且优势还有扩大的趋势;非985的211高校相较普通高校的优势较明显,但是这种优势有缩小的趋势。实行科研经费自由竞争,强化了高校的分层格局,促使处于有利地位的高校能够获得更多经费,而处于不利地位的高校获得经费较少,形成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马太效应”。因此,属于“后来者”的应用技术大学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国家级人文社科项目的竞争性申报中,应用技术大学同样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国家社科研究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是我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影响最广的两类项目,近年来前者每年立项4 500多项,后者每年立项5 000多项。汤建民和虞飞华(2013)的统计结果表明[11],2012年共有537所高校获得了各类国家社科项目,获得项目数的百分比:985/211高校为46.53%,其他老牌本科高校为48.62%,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为4.55%。2012年共有593所高校获得了教育部各类社科项目,获得项目数的百分比:985/211高校为42.81%,其他老牌本科高校为50.93%,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为5.47%。
应用技术大学的弱势地位很容易理解——因为无论是学校外部的政策条件、学校声誉和社会信任度,还是学校内部的历史积淀、研究平台、教师水平、学科建设水平等方面,与985/211高校和其他老牌本科高校相比,都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
2.应用技术大学科研的优势分析
应用技术大学在应用性研究中具有较大潜力,但是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种潜力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与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比,应用技术大学更适合从事应用性研究,特别是技术研发工作。广义的科研,是指科学技术研究。在我国,科技是一个独立的词汇,但是科学和技术其实不是一回事[12]:科学是人们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寻求规律(真理)的过程和结果,其过程是狭义的科学研究活动,实际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其结果是科学理论知识;技术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其方法是技艺,其手段是工具。当今,从事科学研究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修养和浓厚的个人兴趣,要耐得住寂寞,站在世界科学的前沿长时间工作,才能有所成就。而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获得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技术发明,这在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比较常见;另一种是不需要多少理论指导,仅凭经验和不断尝试、不断试错,从而获得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技术发明,这在实用技术发明、传统手工技术改造等领域比较常见。显然,绝大多数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更适合做技术研发工作。
另一层含义,应用技术大学从事技术研发工作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截至2010年[13-15],我国申报的专利数量已经非常庞大,但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的很少,不足 15%。这些专利中,有效专利仅占专利申请数量的34.5%,如果去除境外资金控制的机构申请的专利,这一比例会更小。我国的专利水平和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差距很大:第一,专利技术含量低,70.7%以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为主,技术含量较高的有效发明专利仅占15.1%;第二,市场竞争力弱,维持时间超过5年的占46.4%,超过10 年的只有4.5%;第三,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专利少,而且维持年限低。例如,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对外的技术依存度超过了80%,致使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国外专利限制和技术创新的双重压力之下。在专利贡献上,我国高校的表现又如何?统计显示[16],2006—2011年,我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数保持在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17.0%~19.9%范围内,有效发明专利维持年限平均4.8年;2011年,高校实用新型专利占国内总量的3.8%,平均维持年限2.5年;2011年,高校有效外观设计专利占国内总量的1.7%,平均维持年限2.1年。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第一,在整体上,我国高校申报专利的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第二,除少数特别注重专利研发的老牌本科高校以外,应用技术大学和大多数老牌本科高校相比,在专利技术上虽然有量的差距,但是没有质的悬殊;第三,我国高新技术、核心技术、技术革新需求旺盛,应用技术大学和老牌本科高校面临同样的机遇。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尽管老牌本科高校在申请国家级课题上占尽优势,但是它们同样面临成果和知识转化的问题[17-20],与技术研发工作的情形类似。因此,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面临发展机遇。
(二)应用技术大学科研发展方向
1.应用性研究方向
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工作应该以应用性研究为主。首先,应用技术研发是最重要的科研工作,这是当前国家的需求、应用技术大学的能力及其生存环境所共同决定的。基础好的应用技术大学,可以从高新技术、核心技术、技术发明、国际专利等方面寻求突破;基础差的应用技术大学,可以从实用新型技术、传统技术改造、外围技术创新等方面寻求突破。其次,人文社会科学实力较强的应用技术大学,应该加强人文社科理论的应用研究,为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等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繁荣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改造、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和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2.经济社会价值取向
科学和技术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从不同的角度创造价值。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看法并促进了核能的应用,这是科学理论的力量;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为股东创造了亿万美元的财富,这是高新技术发明的价值;陶华碧的“老干妈”辣椒酱为政府创造了数亿元人民币的税收,这是传统技术改造的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也能创造经济社会价值,有的是直接创造价值,如知名导演的一部电影能创造数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有的是间接创造价值,如提高和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开展产品外观设计等。
应用技术大学应该吸取以前我国专利技术含量不高、大量闲置浪费的教训,与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等紧密合作,面向市场提高专利的转化率,提高人文社科成果的现实应用性,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价值。
3.国家和社会需求导向
由于老牌本科高校在服务国家和省级政府、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大中型工程设计与施工等方面,在开展战略性和应用性研发上占尽了先机和优势,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工作就应该错位发展,面向地区政府、区域和行业经济繁荣、中小型企事业单位、新兴产业和新兴企业、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和人文社科服务,以此奠定自己的科研工作基础,逐步壮大科研实力。同时,由于技术研发创新并不一定需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修养,应用技术大学也可以在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领域集中力量,寻求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从而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
(三)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发展目标
1.内在目标是实现学校的科教融合
培养人才是应用技术大学的第一要务,科研工作和培养人才都是大学服务社会的方式,必须处理好培养人才和科研工作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分为3个层次:较低层次是科教分离或对立[21],即科研和教学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排斥,结果是分散了学校的精力,两方面工作都做不好,或者是顾此失彼;中间层次是科研反哺教学[22],即鼓励科研充分发展,用科研成果来支持和促进教学,由于是“反哺”,“奶妈”也是“娘”,结果造成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次颠倒;最高层次是科教融合[23],即科研—教学—学习过程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方法,在科研过程中完成教学工作,科研和教学工作得以共同发展。科研活动吸纳学生参与,增加了研究力量;教学活动中采用问题导向和研究探索的方式,增强了教学效果。
科教融合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需要,是对学生“工学结合”的补充替代。对应用技术大学而言,科教融合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它隐含了几个前提条件:第一,它对教师个人和团队的素质要求较高。对教师个人来说,必须同时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教学能力,具备一定的经验,把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才能够在教学和科研之间取得平衡直至游刃有余;对教师团队来说,要实现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和技术研发能力强的教师的双搭配,需要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二,它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技术研发兴趣等。如果学生的数理化等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较差,势必拖延研究进度,影响研究效果,消耗教师的耐心,这就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生源提出了较高要求。第三,它对学校技术研发项目的数量有要求。如果学校的技术研发项目数量不够,不能吸收足够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那么学校就达不到科教融合的状态;相反,如果项目过多,也会让教师和学生在技术研发上投入过多,影响教学工作。恰当的情况是,学校的技术研发项目能使大部分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又能满足“研学结合”的需求。
2.外化目标是成为区域(行业)的技术中心
应用技术大学可以依托自身的办学积淀、行业背景、区域特色与优势产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等开展技术集聚与创新,成为区域(行业)的技术中心。这种技术中心分为4种情况:第一,具有区位优势的应用技术大学,比如在某一地区属于“唯一”的应用技术大学。首先,应该成为区域特色与优势产业的技术支持和研发服务中心,成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技术进步的引擎;其次,它们还应该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传统技艺的聚集、保护、传承与改进中心,充分挖掘传统技艺的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24],让其重新焕发青春。第二,行业背景比较深厚的应用技术大学,首先应该力争成为行业共性技术的聚集和培训中心;其次才是成为行业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中心。第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薄弱的现状,应用技术大学可以充当它们的技术支撑中心。第四,应用技术大学可以效仿德国模式组建中介性技术中心[25],以此联系政府、行业、企业和其他研究机构,提供技术需求的市场调研、技术研发与应用、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一体化服务。
对于人文社科实力较强的应用技术大学,可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努力建成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振兴的新型智库。
三、应用技术大学应该如何发展科研
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科研,需要摆脱传统大学的模式,围绕自身的科研工作方向和目标来开展。
(一)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基本建设
1.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队伍建设,最重要的是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团队,但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团队的要求与传统大学有所不同。应用技术大学的学术带头人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从业经验,还应具备与政府、行业、企业等沟通协调的能力。他们可以是校内全职教授,也可以是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家。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需要同时考虑理论知识结构、技术知识结构、工程技术工作经验、市场分析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也可以由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混合组队。
2.技术研发平台建设
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平台建设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教授牵头组建的各种技术研发院(所),这些研究机构能够相互支撑或补充,使其具有开展集群化技术研发服务的能力;二是建设某些行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研发实验室,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建设技术研发实验中心;三是按照技术中介机构模式建立管理与服务机构,开展技术价值评估、市场前景分析、专利申请与转化等咨询服务,甚至指导、协助开展中间试验和投产工作;四是抓好技术学科专业建设,通过技术学科专业建设整合学校、行业和企业的技术研发人才和实验室,并通过与技术行业(领域)的对接来促进科教融合乃至产教融合。
3.技术研发生态建设
应用技术大学的技术研发服务生态建设包括两方面:一是基本制度建设。在科研扶持政策、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上,要坚持应用性、技术性、服务性、成果转化、市场需求、产业发展需求、区域(行业)需求、企业需求等导向。二是技术创新文化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不应该去和老牌本科大学比拼理论创新,而是要树立自己开展技术积累、技术教育和技术创新的理念和信心。可以考虑在校内设立技术文化节,建设区域性、行业性的技术博物馆,强化学报、图书馆的技术性和应用性特色等。
(二)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发展路径
1.基本技术积累与高新技术突破
应用技术大学需要进行技术积累,目的是为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做法有:一是在技术团队建设上,注重老中青的结合,让技术在教师队伍中积累;二是在实验室建设上,注重技术集群化,让技术在实验室积累;三是在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过程中,注意新技术的学习和吸收,让技术不断地更新和补充;四是在图书资料建设上,注重技术文献资料的全面收集和整理,形成完整的技术档案;五是使学校研发的技术专利化,形成技术成果积累和规模效应。
应用技术大学一方面可以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技术研发做起,在面上打牢基础,使科研工作上规模;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某些行业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上集中优势力量寻求突破,使科研工作上档次。
2.政产学研合作与创新引领
如果把国家创新体系分为5大子系统[26],即以研究机构和高校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中介机构为主的科技服务体系、区域优势与特色创新体系以及国防科技创新体系,那么应用技术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就应该联合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或者是与企业一起承担起地方特色与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任务。因此,应用技术大学必须走政产学研合作之路,才能实现自己的科研工作目标,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国家使命。
如果应用技术大学能够站在技术发展前沿,预测国家、地区中长期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可以投入人力物力开展自主创新,从而引领产业技术的发展。
3.按部就班与创业式发展
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科研工作的发展,既可以学习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的逐步发展模式,也可以学习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式发展模式。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的科学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③;而英国的华威大学、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批创业型大学[27-28],则根据市场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利用知识和科技成果开展创业活动,为学校的办学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带动了学校的崛起,称作“创业式”科研发展路径。但是,“创业式”科研发展之路具有更大的难度和风险,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者需要具备足够多的勇气、思想准备和应对能力。
注释:
①资料来源: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2014年1月6日.
②资料来源: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2014年1月6日.
③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编译. 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的研究:现状、成就和趋势. 2013年1月.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需要建设现代制度[J].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2):5-7.
[2]朱宏清. 美国文理综合本科学院及文理教育探微[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83-86.
[3]王春春. “与众不同的学院”:美国文理学院的特征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9(5):85-91.
[4]钟志奇,兰刚,王瑞胡,等. 从高校学科本质属性探讨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策略[J]. 重庆高教研究,2013(1):36-40.
[5]陈锋. 关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14(12):16-20.
[6]孙进.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特色——类型特色与院校特色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11(10):66-70.
[7]李建忠. 芬兰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与经验[J]. 大学:学术版,2014(2):65-73.
[8]杜云英. 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器[J]. 大学:学术版,2013(9):39-46.
[9]赞姜锋.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和启示[J]. 世界教育信息,2014(8):12-13.
[10]王维懿,杜育红. 分层与分化: 基础研究经费在高等院校的配置研究——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数据分析[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4):122-129.
[11]汤建民,虞飞华. 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力量的分布态势[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6):42-48.
[12]朱高峰. 论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建立创新型国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10-14,30.
[13]伍健辉. 化解我国专利申请量高增长和低转化的矛盾[J]. 发明与创新,2011(5):9-10.
[14]吴红,常飞. 基于有效专利的我国专利现状分析及对策[J]. 图书情报工作,2012(4):85-89.
[15]规划. 三个明显提高 四个主要问题——我国国内有效专利发展态势分析[J]. 中国发明与专利,2010(5):21-22.
[16]田屿,李凤新,刘磊. 2011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J]. 科学观察,2012(5):1-30.
[17]林华. 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分类及其转化方式探讨[J]. 农业科技管理,2011(3):70-73.
[18]周玉玲. 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J]. 江苏高教,2014(3):67-68.
[19]崔鹏. 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能力的思考[J]. 学术探索,2014(5):98-101.
[20]韩震. 应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J]. 中国高等教育,2014(6):50.
[21]吴洪富.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历史演化[J]. 高教探索,2012(5):98-103.
[22]张中强,唐翔,蒋艳. 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理念的高校科教融合机制研究[J]. 教育探索,2014(1):79-80.
[23]周光礼,马海泉. 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 中国高教研究,2012(8):15-23.
[24]姚伟钧,于洪铃. 中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研究[J]. 三峡论坛,2013(6):69-72.
[25]陈自芳. 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服务器——德国的技术中心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1):13-17.
[26]石定环. 产学研合作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J]. 中国科技产业,2011(1):33-34.
[27]马陆亭,陈霞玲. 欧美创业型大学的典型与借鉴[J]. 中国高等教育,2013(22):77-79.
[28]胡春光. 大学变革的趋势:创业型大学的兴起[J]. 高等农业教育,2005(11):10-13.
(责任编辑刘海燕)
Discussion on the Basic Issues of Research Work of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ZHONG Kunming, MA Yu, ZENG Shilan, LONG Zhihui
(Research office o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pingba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questions to be answered to the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which are now transforming to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That is, should they develop research works or not, what kind of research works and how to do it. Firstly,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research works, because of the requests of the age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need of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to construct themselves. Secondly,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should foster their strengths and circumvent their weaknesses in developing research works, and find their goal of research work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nation and society. They should strive to become the technology center or new think-tank of the region/industry they rely on, also make a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education works. Finally,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get rid of the bondage of traditional thought to do a good job of base construction for research works,strengthen technology accumulation, and promote government- industry- enterprise- university cooperation, so as to increase research projects. Even more should the universities seek breakthrough on new and high technologies, generic technologies and core technologies,and make an choice between gradual development and “carve out ” development in research works.
Key words: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research works; necessity; technology center; development path
引用格式:龚正华.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伦理建设的价值诉求[J].重庆高教研究,2015(4):52-56.
Citation format:GONG Zhenghua. The Value Demand of Ethic Construction on the Academic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of University[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5(4):52-56.
■ 高校科研管理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