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3-18刘佳卓
刘佳卓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 沈阳11012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对综合性、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成果就是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前提下,培养适用于区域经济或行业经济发展的一线人才。应该说企业的成长离不开高职教育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亦会反哺学校的发展,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这种“双赢”模式的校企合作就是一种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而这种全新理念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丰富经验的导师团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为学生今后的生涯发展提供指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通过对信息工程、物流管理、实用美术、客运站务管理4大类别共10余家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走访调研后,了解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必要性及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性建议,探索高职院校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就业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沈阳低压开关有限公司、辽宁旺达高新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沈阳科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康辉国际旅行社(校中厂企业)、顺丰建运 (沈阳) 有限公司 (校中厂企业)、沈阳大民物流有限公司、沈阳北林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工艺美术公司(校办企业) 等10余家企业进行的实地调研,了解到目前企业的用人标准及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职业素养过硬
目前企业用人的标准已由传统的服从组织安排、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转变为要有较强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职业态度和对职业的贡献度,要求员工不但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为企业创造价值、提高利润,更重要的是能维护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员工们要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吃苦耐劳在先、享乐安逸在后,积极进取,学会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加强个人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
1.2 理论功底扎实
企业要求高职毕业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用扎实的理论指导实践工作,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课堂进行理论学习时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知识,只有基础扎实了,才能指导实务操作,适应未来岗位需求。
1.3 实践能力较强
知识经济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知识的不断更新。因此,处于新时代的高职生要学会不断学习,尤其要重视知识的创新。通过调查发现,对于应用技术、实践能力较强的岗位,90%以上的企业注重的是员工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认真钻研、不断探索,“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思考寻求新方法,进行实践创新,培养逻辑分析、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高职学生在职业素养、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方面都有待于提升和加强,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特殊的机制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素质的培养进行有效的引领指导和教育管理,用“导与学”的方式来满足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毕业生的“零距离”上岗。因此在调研的基础上,要采用导师制的管理方式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及职业素养进行全程跟踪式教育和指导。需要高职院校积极努力探索和实践,与企业广泛联系,资源共享,在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主动争取企业的大力支持, 以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校企合作共同组建导师团体,形成“专业导师、能力导师、企业导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智商、德商、情商进行训练和指导,使其具备岗位需求必备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实操能力,从而形成较强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2.5+0.5”或“2+1”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2年半或2年,就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要配备校内导师,校内导师分为专业导师和能力素质导师,专业导师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训进行有效的指导,形成对应的导学关系;而能力素质导师即是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的掌控、情绪变化进行有效的疏导、生涯发展方向进行必要的指导;企业导师就是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过程中,在企业选聘资历较高、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一线技术骨干做为导师,对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进行管理和指导。校内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要加强相互联系,做好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效衔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企业用人的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2 组建高质量的导师队伍
专业导师的选聘,要求专业导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工作责任感强、有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最好是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具有双师资格,因为他们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系统而全面的相关专业理论,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具有一定的实训实践经验及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能够自如地把握实训项目的各个环节。同时,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专业导师应带领学生参与一些科研项目和社会调研与实践,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对口行业,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亲身感受行业对高职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
能力素质导师一般从具有丰富学生管理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中选拔,他们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会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设计未来职业生涯,同时能为学生提供思想引导、心理辅导、生活和成才向导,通过与学生的密切沟通,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和思想上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精神的塑造,全面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企业导师一般由校外实习基地或校企合作单位中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职业道德好的业务骨干担当,他们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进行全程管理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以弥补理论学习的不足,还将个人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达到人才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的对接,让学生能尽快地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2.3 建立标准化的机制保障
2.3.1 思想意识方面
要大力加强专任教师和思想教育导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鼓励和支持他们加入到导师的队伍中,为个人的成长提供平台。
2.3.2 制度保障方面
开展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一种创新的举措,学校要制订相关的制度,规定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在此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导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肯定,同时应将导师的工作如:开设专业专题讲座、指导学生职业实训活动、进行咨询指导和参与就业工作,计入其教学工作量,进行综合工作考评,在干部选拔和职称评定中予以充分考虑,为教师个人发展创造条件,在教材编写、进修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2.3.3 师资培训和校企合作方面
校方应积极开展校内导师的培训活动,每年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主要目的是:锻炼教师、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制订与市场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为学生寻找好的实践场所、加强导师和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和思想教育素质教师积极参与培训、教学研讨和校企合作交流活动,积累职业经验和提高职业能力,既提升个人素质,又提高教学质量,使导师在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能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通过校企合作导师制模式的成功运作,依靠校内专业导师、素质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的密切沟通合作,校企双方找到了合作内容、对象、方式的最佳结合点,把学校的智力优势与企业的资源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取得职业教育“专业+素质+能力”的协同效应,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郭玉娟,郭君.高职院校德育导师制的运行机制及途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2(8):47-48.
[2]段东慧.导师制在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7):13-14.
[3]韦良.高职院校施行导师制人才培养论略[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8-70+78.
[4]叶斌.导师制在职业学校管理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2010(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