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畏惧症患者就诊体验的质性研究
2015-03-18李晓光严红张琳彭美艳任敏
李晓光 严红 张琳 彭美艳 任敏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北京100081)
牙科畏惧症又称牙科焦虑症,是对牙科诊治过程或其中某些环节的害怕[1-2],是患者在牙科治疗中常见问题,普通人群发病率7%~10%[3],我国不同地域报道的群体发病率为26.6%~86%不等[4-6]。面对牙科治疗,患者会产生畏惧感,甚至因此逃避治疗,致使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口腔疾病不断恶化[7],同时,牙科畏惧症也有害于患者的心理健康。国外较早开展了牙科畏惧症相关的口腔健康、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制定了评估工具,并进行了相关心理状况的研究和分析。国内也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且多集中于儿童;而对成人牙科畏惧症患者的真实心理体验的关注和研究相对较少,而用工具和量表测量复杂的心理体验常会遗漏一些重要的来自患者本身的信息。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和描述国内牙科畏惧症人群的就诊体验,以获得对牙科畏惧症这一多元问题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今后采取有效干预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立意抽样法选取2013年7-9月在我院特诊科就诊的8例患者进行访谈,研究对象的纳入至受访者资料饱和时停止,即访谈中没有新主题出现。纳入标准:(1)初诊时有牙科畏惧表现。(2)年龄18岁以上。(3)能用语言清楚表达,并愿意参与本研究。(4)无其他精神疾病。
1.2 研究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方法 根据患者初诊时的行为表现,研究者采用中文版牙科畏惧调查量表收集患者对牙科就诊体验的一般资料,取得患者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在复诊治疗完成后,根据访谈提纲(就诊前及就诊时的表现;第一次产生牙科畏惧的情况;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应对牙科畏惧的措施和策略;家庭其他成员进行口腔治疗时的情况)进行深入访谈。在访谈开始前由研究者向受访者解释录音的作用,征得同意后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并适时记录。在资料记录与分析过程中使用代码,不泄露受访者的个人隐私和其他信息。访谈地点为科室的会议室,环境安静,少打扰,每次访谈的时间不限,以受访者充分谈完自己的想法为原则。牙科畏惧调查量表包含治疗逃避心理、预期焦虑、躯体焦虑和治疗刺激焦虑4个方面的20项问题,能有效地测评患者的牙科焦虑水平,具有较好的信、效度[8]。
1.2.2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访谈结束后,首先反复听取录音,将录音逐字整理为文字资料。采用内容分析法提炼主题并分类。由2名研究者同时分别对资料进行提炼,最后综合归纳。
2 结果
本研究共访谈研究对象8例,男2例,女6例,年龄29~56岁,平均年龄(46.63±8.60)岁。受教育程度为本科5人,硕士及以上3人。普通员工2人,管理人员3人,公务员1人,教师2人。经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和萃取,提炼出如下主题。
2.1 恐惧与治疗需求的矛盾 受访者在进行牙科治疗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表现。“……每年都把看牙当成一件大事情做,但是每年我都退缩。不是没时间,就是害怕疼痛……找点理由就把它(治疗)推掉了,……真是能推则推”。“我对看牙是很恐惧的,我能拖就拖,我女儿告诉我:‘就这样你还不去看牙?’然后总是在后面催,我才来。要是没有她催,我根本就不来了”。同时,治疗的需求又迫使患者就医。“……我是成年人,我肯定得权衡,我不是小孩,我肯定得治疗”。
2.2 疼痛 多数受访者在谈到就诊时最大的恐惧是疼痛。“其实我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害怕,就不知道在钻牙的什么时候会疼,就是这种感觉”“坐在椅子上,没有预期的,疼一下,然后就不知道下面还有什么地方要疼,所以就一直全程都很紧张。”“我觉得最主要还是这个疼痛的本身,如果它不解决的话,你还是会觉得这个紧张的程度不会变小”。
2.3 不确定感 在牙科就诊时,除了疼痛本身引起的恐惧,受访者所畏惧的是对整个治疗进展和过程的不确定性。与身体其他疾病不同,受访者表示因对治疗过程和内容一无所知,使其无法保持安定的心情。“看牙时,自己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疼不疼,多长时间,怎么治,所以有很多的恐惧。”“紧张的另一个事情是根本不知道我这个痛苦的过程要延续到什么时候,还要有什么治疗”。
2.4 失去控制感 有部分受访者表示其恐惧来自于自我控制能力的丧失,在牙科就诊过程中,受访者表示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权。“我到这里来,就把我交给医生了,医生说怎么治疗,以及治疗的过程当中出现什么情况,我是没有办法的,因为我毫无办法,所以我才紧张”“上医院来,我肯定是把我的病交给医生了,我自己毫无办法,我控制不了,所以我慌……我紧张,完全是因为我自己什么办法都没有”。
2.5 环境
2.5.1 语言 在牙科四手操作配合的诊疗过程中,患者会对医护间的交流内容产生联想,造成或加重其恐惧心理。“今天她们俩(指医生和护士)说了句话,‘很经济啊’,就是填充(窝)洞(材料),护士调得恰到好处,不少又不多,但我有点担心,‘很经济’是够还是不够……”。“治疗的时候,护士说出去借个什么工具,我就感觉是不是没准备好,行不行啊?”。
2.5.2 声音 牙科手机进行牙体预备的声音也是让患者产生心理畏惧的一个原因。“(备牙)那个声音让人浑身都不舒服,我听了就紧张。”“这个声音吧,其实挺……磨牙的时候,一方面是你牙面上的感觉,一方面就是对这种“呲”的声音也挺害怕”。
2.5.3 器械 受访者表示口腔治疗时所用的相关器械物品的无菌和卫生状况也是引起紧张恐惧心理的一个因素。“担心使用的工具是否卫生,用的这些牙具、器械,我都很关心它是不是很卫生。”
2.6 以往的就诊经历 多数受访者表示,因为以前的口腔治疗遗留有痛苦的阴影,致使有牙科畏惧的表现。“因为那个时候(治疗)受的苦太多了,这个牙上给我留的印象几乎都是痛苦的,所以这二三十年我都不原意看牙”。“拔牙时,牙根就留在里边了,要用凿子凿出来,当时不打麻药,所以一凿子下去,人基本上就……眼睛一黑,凿上十来锤子才把它凿完……太痛苦了,所以这个牙钻一响,我的神经突然一下子就不对劲了。”
2.7 口腔治疗的特殊性 受访者在访谈时将口腔科治疗与其他躯体疾病相对比,认为口腔治疗在很多方面与后者有非常大的区别,对口腔知识的了解也相对较少。“灯一照……,那么多尖钳子……,人整个一仰……,怎么着也高兴不起来,治牙过程很痛苦,我在综合医院治疗身体上其他病,跟治牙是不一样的”“看牙不一样,你是清醒的,所有的操作都在你眼前进行,你目睹整个过程”。对口腔科相关知识和治疗的不了解,使受访者心里有更多的疑问和恐惧。“医生说是慢性牙周炎,要治疗,我之前从没听说过牙周炎这个病,也不认为自己有牙周炎”。
2.8 应对缺乏 受访者没有或少有应对牙科畏惧的措施。在被问及心理紧张时是否会采取什么行动时,受访者表示“没有,我毫无办法,我就觉得因为我毫无办法,所以我才那么紧张。”“没有解决办法,始终就算着时间,因为医生告诉我,做这个可能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所以我就在心里算时间”。
2.9 缓解与消除 受访者表示,连续的短期内固定医生的就诊,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恐惧心理。“现在这里治疗是没什么恐惧,但是不能排除我对这件事情有恐惧,要到其它的医院,可能条件、技术、水平没有这么好也不一定。”“我要是到其他医院,我还是没有这种信任感。我觉得看牙不仅是痛苦的事情,还是一个煎熬的事情,因为其他地方有不确定性”。
治疗前医护人员对治疗过程的解释能起到缓解患者恐惧心理的作用。“把治疗的全过程告诉你,哪个时候会疼一些,哪个时候没关系,然后你的牙齿总体是什么情况,……所以那个时候,我就会比较有心理准备,就好一些,等出现酸的感觉时就想,哦,就这样了,不会再厉害了。疼的时候也想着不会超过我的极限,没什么”。
受访者表示家属或医务人员对其肢体的接触有助于缓解恐惧情绪。“有一种求助,就是摸着别人的那种感觉,有这个需求……如果我感到疼的话,大夫问一声表示关心,不是完全不顾我的疼痛感受的话,可能也会有一定的缓解”。
牙科畏惧虽然在上述情况下有所缓解,但是不能完全消除。“那种记忆是几十年下来的……这种记忆吧,是非常难消除的,现在我也觉得非常痛苦”。“有所缓解,不过看牙这件事还是能不来就不来,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害怕,反正看牙就是一种恐惧”“没有消除,没有,只要是上这来,反正就是会觉得很痛苦那种感觉。”
3 讨论
3.1 疼痛控制 本研究中受访者希望治疗中尽量使用控制措施,并表示治疗中最恐惧的问题是疼痛,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9]。多数患者在就诊口腔门诊时已有疾病造成的痛苦,本研究显示,未实施止痛措施、牙钻的摩擦、对治疗步骤和进展的未知以及失去自我控制感等,加重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体验。在国内,由于诊疗条件有限和观念问题,有些医生常常忽视在治疗中遵守无痛原则,而把疼痛归究为患者忍耐力差,忽视了对患者心理的保护和关爱,导致患者遗留心理创伤。“我觉得国内对疼痛体验的重视度还是不够,(医生)认为疼痛忍过去也就行了,其实疼痛造成的全身反应还是挺严重。疼痛对心理上的这种伤害还是挺大的,有必要的话,我觉得还是应该控制一下”。在治疗中采取镇痛措施,能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心理紧张情绪。建议医务人员在采取完善治疗计划的同时,更积极地开展对患者疼痛的控制。
3.2 治疗过程中言语交流 本研究显示,对口腔治疗的不了解和误解是患者担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与其他的研究结果一致[10]。牙科畏惧症是一种忧虑、紧张和害怕的心理体验,个体对口腔诊疗和医生的主观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心理体验。因此,在治疗开始前,医务人员概述整个治疗的方法、步骤和耗时等细节,并解释治疗的目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症状和感觉,使患者初步了解口腔治疗的基本方法,并建立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参与感,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达到缓解或消除心理恐惧的目的。目前,国内关于牙科畏惧症的研究多集中在儿童,成人患者往往被忽略。因此,临床医务人员在进行口腔治疗时,特别是对初诊患者,要给予更多的治疗前疏导和恰当的解释,有利于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顺利完成治疗。
本研究也显示,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之间的语言交流会对患者产生明显的影响。当患者听到的谈话中有积极内容时,有助于缓解其心理压力,受访者表示“医生跟护士说,‘今天上午就4个病人’,我就会很放松;因为医生不会因为时间紧而仓促地给你治病”。当患者对谈话内容产生歧义联想时,则可能加剧其恐惧心理。因此,建议临床工作中,治疗前用物准备要充分,规范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内容尽量减少患者的误解。
3.3 语言与行为上的支持 牙科畏惧是一种心理状态,在使用镇痛措施、解释治疗过程、缓解心理压力的同时,来自他人的肢体接触或语言安慰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恐惧。访谈中,多数受访者表示在治疗过程中,若家属或医务人员在患者表现出紧张或恐惧时,给予语言的安慰或肢体的抚慰,能给予患者对抗恐惧心理的外部支持。目前国内的就诊环境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患者家属不可能进入诊室陪同治疗,同时,受访者也担心家属在场会对治疗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希望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及时给予语言和行为上的支持,并能适当地短时暂停操作,以利于患者对恐惧情绪的应对。
综上所述,牙科畏惧症患者就诊时的心理体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对不可预知的疼痛的恐惧、对口腔治疗的不了解以及个人失去控制感和曾经的就诊经历,是造成患者恐惧的重要因素。医务人员应在进行常规诊疗的同时,尽量采取镇痛措施,对治疗方案进行耐心解释,并在治疗过程中及时给予安慰和疏导,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口腔治疗。
[1]史俊男.现代口腔内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59.
[2]Folayan,M.O.,E.E.Idehen and O.O.Ojo,The modulating effect of culture on the expression of dental anxiey in childi’ren:a literature review[J].Int J Paediatr Dent,2004.14(4):241-245.
[3]Vassend,O.,Anxiety,pain and discomfort associated with dental trealment[J].Behav Res Ther,1993,31(7):659-666.
[4]崔翠.成人牙科焦虑症流行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J].2010,兰州大学:兰州.
[5]刘丽,郭怡然.成人牙科畏惧症360例调查分析[J],新疆医学,2010,40:71-73.
[6]刘艺敏.上海市区成人牙科畏惧症924例调查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2007,28(2):97-99.
[7]Skaret,E.,et al.,Factors related to missed and cancelled dental appointments among adolescents in Norway[J].Eur J Oral Sci,2000,108(3):175-183.
[8]梁焕友.牙科畏惧调查(DFS)量表中文版的研制与评价[J].中山大学学报,2006,27(2):236-240.
[9]叶萍,余粤海,潘丽娜.成人患者牙科畏惧症的临床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牙病防治,2010,18(6):320-322.
[10]黄晓晶,钟声,马忠雄.成人牙科畏惧症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3,30(3):24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