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难点和解决对策

2015-03-18平昌县审计局陈雄

财经界(学术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单位

平昌县审计局 陈雄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难点和解决对策

平昌县审计局陈雄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就要不断的完善单位的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体制进行不断地改革,以实现更好服务社会的目的。本文通过自身的工作经验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难点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裨益。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下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统称《规范》),并采取各种措施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进行了宣传,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了有效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作用,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分析,对本县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存在的难点进行梳理,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难点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控制度建设受阻

良好的内控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内控制度建设,本质上是对工作人员的权利进行限制,将权利放进制度的笼子里,改变“一人大”的局面,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的效果。但从笔者了解情况看,一些部门(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甚至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有的把内部控制看成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有的单位“一把手”还错误的认为在单位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会降低自身利益,财会人员又受“一把手”领导,无权参与单位的重要决策乃至业务管理活动,对单位重要决策的过程和结果一概不知,会计监督制度“名存实亡”。从而严重阻碍了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

(二)内控环境不够完善,内控执行效力不高

内控环境影响内控效力,内控效力源自于内控环境。良好的内控环境是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从笔者调查情况看,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相对较差。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中,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内部控制流程的文档、记录等方面,却忽视了文化建设、风险理念灌输、长远规划等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导致内控环境不完善、内控执行效力不高的重要原因:一是会计核算不规范。部分单位存在原始凭证审核粗糙、大额提现结算、坐收坐支、虚列支出转暂存、收入直接挂往来、费用支出冲减暂存和往来等现象,有的单位财务人员将业务招待费、会议费违规搭入其他会计科目,有的单位购入文件柜、电脑等办公设备,达到了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却未纳入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导致会计信息不准确。二是岗位设置不合理。关键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内部牵制制度的精髓,但在实际工作中,基于编制有限、人手紧张等原因,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差,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的现象,出纳兼任记账员和档案保管员较为普遍。三是内控体系不完善。有些单位用一般财经规章制度代替内控制度,一些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和办法,仅就其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单位资金安全性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单位业务流程控制过于简单,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仅凭经验、贯例办理,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虽制定了一系列内控制度,但经常是嘴上说、纸上印、墙上挂,使其成为一种摆设,未能严格执行,对制度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导致“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发生,结果成了一种摆设,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内控制度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目前外部监督力量主要是财政和审计部门,但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以及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单位领导常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往往以行政命令代替制度,搞“一言堂”,从而导致内部控制运行失效。

(三)内控风险认识不够,风险控制能力不强

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主要目标就是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部分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预警的能力很弱。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风险意识。多数工作人员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不同,行政事业单位不是为了盈利,不会存在风险。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内控制度不健全,潜在各种决策风险和责任风险,导致贪污腐败和职务犯罪屡禁不止。二是缺乏风险评估。许多单位既未对内控机制、内控制度、关键岗位人员等单位层面的风险进行评估,也未对资产管理、收支管理、合同管理、项目管理等业务层面的风险进行评估,更未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减轻损失。三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基层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都是通过参加党校函授学习后取得的大专、本科文凭,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老化、作用弱化,真正懂业务、懂管理的只占很少一部分,与当前的新形势极不适应,严重影响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难点的对策

(一)优化内控环境,有效防范风险

内部控制风险受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影响,正确处理内控环境和内控风险的关系,是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分析、防范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一是增强内控意识。财政部门要负责宣传和培训工作,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培训到辖区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让全体工作人员高度重视。二是加强资产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产加强管理,确保各项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定期对债权和固定资产进行清理核实,尤其对跨年度的应收款项加大催收力度,及时回收陈欠款项和个人借款,避免和减少资产流失,无法收回的款项必须严格按程序报批,账外固定资产要及时补记入账并定期进行盘点。三是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风险知识培训,培育风险防范意识,建立机关单位风险管理文化,让单位所有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行政事业单位在服务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四是建立风险评估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做到“应评尽评、综合评估、风险可控”。重点防控法律、政策制定、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公共关系、机构运转、岗位利益冲突等风险。五是加强内部控制指导和监督。财政部门是内部控制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和指导,并拨出专项经费,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审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六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一把手”对内控建设要全面负责,是内控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若因内控制度不完善出现舞弊和腐败现象,给国家造成损失,除了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外,还应对“一把手”实行责任追究。

(二)引进内控专家,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为了解决人才问题,最可行的做法是,在内部控制建设初期对外部人才进行引入。借助专家力量完成内部控制建设目标,同时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为日后的内控制度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在建设过程中,专家的主要作用是监督,并不是成为建设的主体,建设中的主体仍然是行政事业单位自身。专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中将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是对单位的风险进行评估。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缺少风险评估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对单位面临的风险做出正确的评估,错误的风险评估会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有效性。因此,在这一节点专家介入,对当前的岗位设置、组织结构、职责权限进行探讨,对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进行正确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将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变得更有价值。二是对风险进行控制。有效控制风险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风险应对策略,对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要以风险管控为导向,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要从制度、意识和人员等多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单位内部的风险控制能力。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存在对内部控制制度理解不够、内控环境不够完善、风险控制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进程。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内部控制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梁步腾.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对策建议[J].会计之友,2012

[2]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

猜你喜欢

行政事业单位单位
行政学人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看错单位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协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