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疆汉维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教育

2015-03-18夏文熠钟海翔

关键词:新疆地区跨文化交际

夏文熠,钟海翔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上世纪中期,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用《无声的语言》一书揭开了全球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序幕。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为跨文化交际学专门设立了一个分会,并于4年后为之创办了一份专业刊物,据此将其确立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跨文化交际学于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了中国,1980年,当代著名英语教育家许国璋先生在《现代外语》上发表了一篇 “Cultural-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的文章,开国内研究之先河。历经数十年发展,我国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教材、科研论文等大量推出,同时,将之设为独立课程的高校也与日俱增。应该说,中国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成长之迅速是世界有目共睹的,不过中国毕竟起步晚,相比于国际主流研究,中国在不少方面都还需要迎头赶上。首先,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当前的研究还停留在介绍层面,既没有加以创新,又没有将之本土化;其次,缺乏宽广的研究范围,跨文化交际学一开始是被国内的外语教育界引进的,至今也仅有语言和外语教学领域对其保持着一定的关注;再者,缺乏严谨系统的研究方法,大多都只是停留在表层的定性研究,更加科学深入的实证研究很少;还有就是,当前的研究大多是对比不同的语言文化,立足词汇、语用、非语言交际等角度,很少注意到文化层面的因素,如交际习惯、大众心理、价值认同等。胡文仲先生指出,跨国、跨民族、跨文化都属于跨文化交际的首要研究内容。他同时强调,研究顺序应该是从主流文化再到亚文化,然后是地区文化,最后才是小群体文化,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掌握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当前,我国的跨文化研究尚停留在跨国阶段,且以中英为主,不过对中俄、中法、中日等的关注正在逐渐提高。

数千年来,数十个民族共同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各民族间往来逐渐增多,衍生出一系列跨文化交际问题,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都源于文化的休克与误读,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因文化冲突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开始出现。汉文化是当前国内的主流文化,其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调和关乎着国家的稳定与民族的团结。从古至今,新疆一直聚居着多个民族,各民族文化在此交流碰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新疆文化,以一体化的中华文化为总格局,各种文化并存,这一基本特征极大地影响着当地各族人民的日常交往,谁都避不开存在已久的文化差异这一因素。其中,维吾尔文化在新疆的多元文化中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使得当地民众的日常交往不得不借助跨文化交际,这既是一个客观现实,又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跨文化交际领域,汉维与之前的英汉一样,其最初的关注者都是部分外语教师,还有一部分面向少数民族学生授课的汉语教师,他们的研究方向都是语言对比。典型的研究成果有:汉维翻译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下新疆地区的翻译遭受的阻力与解决办法;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人民拥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心态;在新疆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开发特色旅游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又该如何应对;维吾尔谚语里面所蕴含的数字文化;维吾尔族的特色茶文化及传统女性观,等等,研究角度集中在汉维翻译、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

在国内众多研究新疆文化的专家学者中,崔延虎教授引入了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因此研究也更为深入和系统。他首先剖析了在对社会文化人类学加以本土化时要加强学术探讨并保证必要的严谨与规范,然后就民族教育论述了常规教育与多元文化并存这二者间的冲突,另辟蹊径探讨了民族教育的特征,针对性地开创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跨文化交际教育;当前,国内正在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而新疆又长期存在着多元文化,崔教授认为,在这样一个形势下,广泛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够促进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同时,他也总结了新疆地区不同民族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所体现出的种种特点,将之分为了不同类型,结合当地现状,崔教授指出,当前新疆地区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正属于跨文化交际,面临着文化及地方认同、空间格局、制度因素等多方面的问题。

不难看出,国内目前针对新疆地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仍以宏观为主,尤其是对语言的文化对比,成果仅为部分学者及教师的不成体系的论文;虽然以崔延虎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们所总结的新疆文化的特征为业界所推崇,但尚有许多方面几乎毫无建树,如非语言交际、人际关系、社会心理、价值观、跨文化训练及交际阻碍等。

二、在新疆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教育的必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学在国内的广泛发展必然引发大量与之有关的研究与教学,而其在新疆地区的发展则必然带来汉维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与教学。

通常说来,跨文化交际学研究都是从跨国开始,然后再是跨民族,而国内有关英汉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理所当然,接下来的方向应该集中于跨民族。学者贾玉新指出,信息的发出方与接收方如果处于差异化的文化背景,则其交际就属于跨文化交际按心理学的说法,即处于差异化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信息的编码与译码。依照该观点,新疆地区的汉维文化交际正属于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囊括在跨文化交际学的涉猎与研究范围内。当前,国内有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如汉英、汉俄、汉法等已经日趋深入和完善,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必将转向国内各民族间的跨文化交际,这既是跨文化交际学在国内的发展趋势使然,也是其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二)新疆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教学实践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跨文化交际学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是当时社会的客观需求。彼时的中国刚刚迈出改革开放的步伐,封闭已久的国门再次敞开,无论是对外经贸合作还是交流都面临着不少来自跨文化交际的阻碍,这必然需要跨文化交际学来一显身手清除各种障碍,由此也推动了其自身的快速良好发展,汉英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更是出现了快速进步。近年来,国内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先后在新疆设立了霍尔果斯与喀什两大经济开发区,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涌入了这片土地,与土生土长的维吾尔族人密切交往与合作,在这样一个形势下,在当地广泛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与教学至关重要。

(三)跨文化交际对于新疆的双语教育和民族教育有特殊的作用

多年来,新疆地区有不少双语教师辛勤奋战在教育一线,正是他们注意到了由文化差异导致的教学问题,拉开了研究汉维跨文化交际的序幕。语言与文化从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成长于不同于汉族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显然会遭遇一系列跨文化交际问题,譬如词汇背后的深层含义、日常用语所蕴藏的文化因素以及非语言交际等,这些都属于跨文化研究的语言部分,显然新疆地区的双语教育能因为这些研究而收到更好的效果。一些学者认为那些普遍适用的教育理论可以照搬到新疆地区的民族教育领域,这是根本背离当地实际状况的。新疆在中华文化一体格局下并存着多元文化,其社会文化环境不同于一般地区,当地民族教育所体现出的鲜明的跨文化特征不容忽视,其中又以汉维最为典型。因此,要想在新疆地区顺利推进民族教育,必然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有所依赖。

(四)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教学是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新的切入点

聚居在新疆的各民族人民只有真正团结起来才能享受安宁稳定的生活,才能获得足够的人身安全保障;一切打着民族的幌子妄图破坏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行径都是在损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国内反分裂斗争正处于关键阶段,作为这场斗争的前沿阵地,新疆地区变幻莫测的周边局势加剧了当地的维稳难度。而另一方面,新疆又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对新疆加大了开发扶持与对口支援力度,为新疆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新疆在大步迈进之前首先需要营造一个团结稳定的大环境。

这些年来,新疆地区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可用一串数字来加以概括,即“五观”“三史”“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每一项活动都不忘培养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客观认识,这些都属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范围,同时,以汉维为方向的研究成果将对当地民族团结教育产生不小的促进作用,立足于跨文化这一全新视角,推动汉维文化更好地相互学习、理解与融合,最终形成和谐友好的社会格局。

三、跨文化交际教育新方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新疆地区的汉族人和维吾尔族人因为彼此迥异的文化习俗而面临着一定的交际障碍。而当地高校的汉维大学生们代表着两个民族的高素质人才,民族团结的重担有很大一部分压在他们身上,因此,向这些汉维大学生们输送跨文化意识、传递跨文化知识、培养并锻炼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大力推进跨文化交际学在新疆地区的本土化进程,迎合当地社会发展的最新需求,促进双语、民族及民族团结三大教育体系的健全。

(一)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当面对种种文化带来的差异时,人们对之的理解及反应意识即跨文化意识。新疆各高校聚集着大量汉维大学生,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首先要引导他们对文化的多样性进行客观认识,进而加以深入理解,从而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养成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此为前提才能最大化避免由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同时减少有损民族团结的事件发生。可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跨文化敏感。这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与接纳,进一步决定了其跨文化能力的强弱,最终又制约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一切跨文化交际行为都是因为存在文化差异才发生,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不妨更多地将两种文化加以对比,帮助学生认识到各种差异所在,久而久之,脑海里培养出良好的意识,不再因此而产生交际困难;此外,还可以设置一些有关文化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掌握交际技能。

第二,加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人类个体或族群都在文化认同中寻找归属感,文化认同不仅影响到个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定、社会群体的角色,还影响到民族以及民族文化的保持、国家的意识形态维持与强化、不同的宗教与文明形态之间的理解,甚至当代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华民族拥有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数千年来深深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个民族,一代代中华儿女因此而拥有着同样的精神记忆,伟大的中华文明因此而贴上了特有的文化标签。中华文化最早发源于汉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渗透,在各少数民族地区也广为传播并收获了不少认可,同时也吸纳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当今全球文化都在进行频繁的交流与融合,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不同民族及文化背景的人民显然也需要在文化认同上达到平衡,这样才能推动举国上下的文化整合,最终形成民族与社会整合的良好局面。

(二)跨文化知识框架的建立

对汉维大学生而言,其跨文化能力对相应的知识框架较为依赖,脱离了这个基础,根本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跨文化能力。学习能力与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受文化背景知识制约,而这方面的知识应包括语言材料所蕴含的、关乎语言应用的、其他学科所渗透的多方面的文化知识。

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搭建出一个跨文化的知识框架,将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与儒、道、佛等文化一同纳入该框架,在此基础上来锻炼他们的跨文化能力。文化课程应尽可能地涵盖三部分内容:汉文化、维吾尔文化、跨文化比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该框架的有力支撑,不论是历史渊源还是发展脉络都不容忽视。中华文化如同一座巨大的宝藏,天文、地理、姓氏、宗教、建筑、风俗等等只是一些基础性的内容,更深处还有学术思想、科技成就、文化交流等丰富内容。拿维吾尔文化来说,要想掌握其本质特点,首先要学习其源头的文化知识,其次要学习社会文化课程,从中全面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各领域状况以及文化进程,帮助学生培养更好的跨文化敏感性、宽容性,在应对种种文化差异时也能更加灵活,从而形成一定的跨文化能力。

要想真正理解一种文化,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将之与其他文化加以比较。同样地,将汉维文化进行客观比较后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自的整体体貌、基本特征以及主要差异。尽管汉维文化拥有全然不同的核心观念,究其本质,其实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文化比较正好可以将二者直观连接起来。

(三)跨文化技能的锻炼

在一定的跨文化意识与知识基础上,高校教师不妨采用如下办法来对汉维学生加强日常交际的技能训练:

1.提供文化信息。在备课阶段就准备大量有关汉维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采取演讲、播放视频、集体讨论等形式让汉维学生直观感受对方的文化,帮助其增强跨文化意识与交际能力。

2.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真实的文化冲突的事件,提供不同的解释,由教师指导进行讨论,让维汉学生自己认识到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在与不同文化同学交往中尊重对方的文化。

3.角色扮演。让汉维学生各自扮演特定角色开展交际,从而切身感受各种实际困难,明白文化差异带给交际的种种影响,试着解决由此产生的交际障碍。

4.真实互动。鼓励汉维学生彼此敞开胸怀接纳对方,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像朋友一般友爱互助,客观面对文化差异带给彼此交往的阻力并尝试着加以化解,在真实交往中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技能。

四、结语

新疆从古至今就聚居着多个民族,各族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其中尤以汉维文化差异最为典型,这也为两族人民的日常交际带来了不少障碍。基于此,有必要在当地广泛开展针对汉维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和教育工作,此举在诸多方面都意义重大,包括当地汉维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教学的发展、双语教育、民族团结及地方和谐稳定等。通过在新疆推行跨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当地民众树立一定的跨文化意识,普及跨文化知识,强化跨文化训练,汉维双语、民族及民族团结三大教育齐头并进,最终推动整个新疆地区的高校教育持续良好发展。

[1]张洋.多元与融汇:新疆文化的恒久符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2]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09-09-30(2).

[3]Goodenough.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M].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57: 167.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2.

[5]杜力坤·热外都拉,阿力甫·热外都拉.伊斯兰文化与维吾尔民族 [J].学术文化综观,2002(6).

[6]郑晓云.文化认同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8-25.

猜你喜欢

新疆地区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写好“服”这个字——新疆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打造星级服务
来华留学生汉字分解加工能力实证研究:以新疆地区留学生为例
多元文化护理在新疆地区的发展与思考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