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结构

2015-03-18

关键词:适应能力教养理想信念

张 翠

从高等教育目的看,高等教育是使大学生在“成人”的基础上“成才”。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非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大众教育相对于精英教育而言,更需要夯实大学生的“成人”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正肩负这一使命。如果说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职责侧重于教书、授业,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则侧重于传道、育人,教导大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与做人都是高等教育中不可偏废的重要组成部分,诚如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所言:“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怎样读书、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怎样与人相处。”[1]其中,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基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育人必须放到首要地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工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真正成人成才。

根据因材施教这一重要教育规律与原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开展,更要基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来实施。毫无疑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既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后来增加了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问题是,在社会背景、生活方式、信息传播、科技发展等都发生了极大改变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若不能立足现实,往往沦为空洞的说教,甚至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2013年新拍的电影《雷锋》获得零票房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因此,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了“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结构。

一、基本境界层面的教养训育

所谓教养,是指一个人的文化和品德修养,表现为内心的丰富、品德的高尚和行为的礼貌。其本质是对人的关怀,这种关怀有助于人际交往进入良性循环,因为人际交往最基本的规则是:你怎样待人,别人也怎样待你。众所周知,和谐社会的根本在于人。如果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都以富有教养的状态踏入社会,我们的社会不但是和谐的,更是充满希望的,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前途也有赖于此。否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可能陷入“有钱人越来越多,贵族越来越少”的境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文明就会大打折扣。美国人密迪乐就曾说:“中国最需要的不是现代科技,而是基础文明。”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工作应该首先培养在社会生活中富有教养的人,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接班人。很难想象,一个品格不高、不能约束自己行为的人,能够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并坚定之。因此,教养训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保障层面。

教养训育旨在形成良好的人格,并由这种内在的良好人格展现为外在的良好行为。因此,教养训育应该是外在行为与内在人格标本兼修的双向过程。从本质上看,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和经历等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素质,具备良好内在素质的人必然表现出谦让、恭敬的礼貌举止,因而似乎教养训育无需外在行为举止的礼貌训练。问题是,内在人格与内在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四年时间的影响力远远不够。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大学生进行教养训育只能更多地落脚于外在行为举止的礼貌训练上。当礼貌的行为得以长期坚持后,必然会改变他们的态度和意识等,礼貌就成为发自内心的,也就转化为教养了。当然,还要从应然的角度告知并引导大学生朝着有爱心、尊重和关心他人、做事有分寸、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光明磊落等方向去努力,其礼貌训练就会获得更大的推力,使在校期间的教养训育获得最大的成效,乃至影响到毕业后的教养养成。

值得一提的是,对大学生外在行为举止的礼貌训练应从小节、细节入手。比如说话的语气与语调、待人的平等与谦逊、助人的不求回报等,以及对规则的服从与坚持。这样,当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我们社会中目前存在的“中国式过马路”“不自觉排队”“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等现象就会逐步销声匿迹,守时、让座、友好待人等现象就会像呼吸和吃饭一样平常,这难道不是对社会的积极贡献?

二、较高境界层面的社会适应能力培育

世界卫生组织对 “健康”的界定是:“良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比较关注的是生理健康(身体健康),也开始关注心理健康,但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健康却鲜为人关注。事实上,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真正反映的是其情商,在当代社会人们的智商都普遍偏高的情况下,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和有多大成就的往往是其情商。因此,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也是基于基本教养训育之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武装之下,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6因此,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是社会存在物就要与社会、他人等等发生各种关系。因此,“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3]452但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由于中国式的独生子女教育和应试教育,往往欠缺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智慧和能力,最终导致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比如,用人单位对刚毕业大学生的抱怨、家长对孩子独立之后的表现不满意,以及一些大学生因社会适应不良而产生抑郁倾向和厌世情绪等等,都表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具体而言,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是指为了使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能更好地生存,并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而进行的生理上、心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善,主要包括生活自理、基本劳动、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社会交往和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等能力的培育,核心是社交能力、处事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的培育。简言之,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旨在使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使其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三、最高境界层面的理想信念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4]可见,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最高层面,因为理想信念可以引领大学生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没有理想信念支撑的人是不会热爱生活、潜心事业的。高校开展的毕竟是高等教育,不是职业技术培训,因此,必须将培养具有理想信念支撑的人作为高校的教育目标。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效果又如何呢?当价值虚无、空虚浮躁、唯利是图等还充斥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时,我们就不敢理直气壮地肯定理想信念教育的成功。尤其是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也日趋多元多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新挑战和新课题。

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想信念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使之内化为支配一切行为的思想和精神信念。但强化信仰不应是空洞的说教或背诵原理与概念,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而应该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通过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教育,开启大学生的智慧,鼓励大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和智慧去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和认识世界,并以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情。当他们在实践中真正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并真正有所收获之后,他们就会自觉地认可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比如,毛泽东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绝不是因为他们把马克思主义背得滚瓜烂熟,而是因为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取得了伟大的成功。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星云大师在传教的时候,不是传佛教的原始教义,而是传“人间佛教”,也就是把佛教教义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旨在用佛教教义指导人们解决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因而获得普罗大众的接受和信仰。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要讲大话,要用事实来说话”。相反,王明给中国革命造成的惨痛教训正是因为他只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背诵,而不能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来实践马克思主义。

具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并辅之以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价值观教育,是教导大学生做正确的事;认识论和方法论教育,是教会大学生正确地判断和正确地做事。只有当我们所培养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正确地判断,并能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才能肯定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成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养训育涉及的是提高个体的心性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培育涉及的是提高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力,理想信念教育则是前两个层面的升华与最终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其中,教养训育与社会适应能力培育有赖于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如班导师和辅导员等,理想信念教育则有赖于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只有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真正完成这三个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如果只关注培养大学生的才干而忽视其为人的基本品格与信仰追求,那么,就可能导致与教育目的适得其反的社会后果。因为缺乏基本品格与追求的人,越有能力对社会的危害越大,高智商犯罪就是典型的例子。

[1]张鸣.大学应该学什么[J].中国新闻周刊,2006-03-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文.

[5]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的层次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

[6]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教养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教养方程式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沙漠里的精灵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