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子成龙”与“望子成才”的伦理辩证

2015-03-18路丙辉徐益亮

关键词:望子成龙父辈子女

路丙辉,徐益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享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更是为青年一代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优质的资源。但稍加留意,人们就会注意到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真正珍惜大学教育的在校大学生并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多,上课玩手机、迟到早退、随意旷课、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即使是九旬老院士的报告,大学生也会呼呼大睡[1]。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令人费解的教育困境呢?本文试图从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对现代家庭教育产生诸多影响的视角来寻求答案,也即在“望子成龙”转变为“望子成才”的伦理辩证中求解。

一、“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理念及其负面影响

“望子成龙”一词生动地表述了中国家庭亲子关系的核心价值理念。对于传统中国人而言,子女能够“成龙”比自己成“龙”更有价值。一方面后代有出息也是父母的功业,晚辈的成功可以光耀门庭,振兴家业,“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后代的成长不仅凝聚了父辈抚养的心血,而且还是父辈理想与生命的延续,实现自己曾经没有达到的理想正是父辈培养子女的一个重要目标。更重要的是,后代的成功可以为自己的养老找到安定的归宿,不需要担忧 “老”和“死”的问题。“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即是此意。这是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深知的家庭亲子关系的价值理念。

但是,在封建家长制时代,传统中国社会的家庭教育无视子女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子女只能就范于家长的意志,完全听命于父母的安排,不能有个人的自由选择,因此传统家庭教育实质上是弱化个性教育。这种家庭教育只能培养出缺乏个性、逆来顺受、奴性十足的社会成员。从教育的方式上看,这种“奴化”教育方法各异,或专横严厉,或宠溺有加,或放任自流。尽管教育方式各不相同,但结果却基本相似,很难让子女成为父辈期盼的“龙”。

首先,专制型的教育扼杀了后代的成长个性。家长以极其简单粗暴的方式和态度、过度严格的要求对子女进行教育,强迫他们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要求他们绝对服从,否则绝不轻饶。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就是这种行为的理论基础。父母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经验要求尚未成年的孩子,用自己的意志主宰孩子的一切,其原因有二:一是在家长看来,孩子是不懂事的,不加管束就不能成人。所以,严格要求就是要让他们“不敢乱说乱动”,父母的话必须要有绝对的权威;二是严格要求后代是对他们好,对他们的成长负责。只要是家长们认为是对后代有好处的,就去做,奋不顾身,精神可嘉,但很少考虑后代是否能够接受,是否愿意接受。只看结果,不重过程;只看动机,不看效果,这是中国家庭的父母们从古至今都基本没有动摇过的思维方式。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是家庭教育方式在友好交往中的反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方式也是这种教育理念在后代婚姻问题上的翻版。

其次,娇宠型的呵护弱化了后代的生存能力。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勤劳勇敢说的不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而是所有成人父辈。但问题也在这里,在一个家庭中,父辈们的勤劳是一个家庭获得生计的基本条件。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懒惰德行的口诛笔伐不胜枚举,而对于勤劳的品质则是非常赞许,勤劳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不勤劳反而感到很意外,这些都是对父辈们的要求。父母在家里操持家务,将家里家外的所有事情都大包大揽下来,自己再苦再累也舍不得让孩子们做,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爱自己的孩子。我国的父母爱孩子的典型做法就是“包办代替”,认为这就是给予孩子们的幸福,以至于很多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就是什么也不用操心却什么都能拥有。这一点,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在民间有对这种极端娇宠的爱的描述十分生动:“含在嘴里怕化了,吐出来怕冻着”。父母们用自己的勤劳,将孩子们的吃、穿、住、行都包揽下来,让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爱很感人,因为父母为此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所以很多父母都被后代冠以“伟大”的头衔,以彰显其奉献的彻底性。殊不知这种爱是用温柔的方式抹杀了孩子们独立成长的权利。

再次,放任型的宽容泯灭了后代慎独自律的品质。在我国农村,直到今天依然有“树大自然直”的家庭教育理念,认为子女的教育不用父母多操心,等他们长大了,自然会成人。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生活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对子女的成长也不闻不问。这种做法难道是父母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毫不关心么?不是。所以这么做的理由是充分的,否则就无法解释父母对于子女的良苦用心。他们认为:一是因为孩子小,不懂事,所以不需要对他们有太多的约束,要求他们的时间和机会还有很多,何必在年纪这么小的时候讲那么多的原则呢?等到他自己长大了,他自然会懂的;二是因为孩子是在家庭群体中或他自己找到的群体中成长的,他自然会在这个群体中获得成长的能力。如有不会的,他会因为别的孩子会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被欺负时,他也会为自己的权力而斗争,父母何必操太多的心呢?正所谓“要成人,自成人”。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在一些家庭中看到这种现象:当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如别人孩子的时候,父母总是说:“你看人家孩子怎么考的,你怎么不知羞呢?”,以此来激发自己的孩子学习的自尊心。当自己的孩子被欺负时,总会有家长愤怒地骂自己的孩子:“你怎么这么没有用,为什么不跟他打呢?”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二、“望子成龙”的现实境遇透析

客观地说,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望子成龙”的理想很多时候还只能停留在“望”的层面,现实的社会境遇决定了子女“成龙”的不可能性。

首先,“望子成龙”教育理念内涵的矛盾冲突左右了这一理想的实现。所谓“成龙”,其实是对子女未来社会职位的设计和期望。传统社会的重要图腾是“龙”,人们所以崇拜它,是因为它能够征服一切,是自然的主宰。古代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因为皇帝可以主宰万民。可见,期望自己的后代成为“龙”,其实是对自身命运的忧虑与对掌握命运的渴望的统一体,是人生经历中,特别是无法主宰自身命运时,期盼有一种“神”的力量来帮助自己,从而获得解放的复杂的心理反映。而最朴素、最自然的心理就是将这种期望寄托在自己的后代身上。这是一种极高的奢望,几乎无人能及,最终只能退化为个体的心理期望和对他人的良好祝愿。

在封建专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一方面“望子成龙”,期望子女飞黄腾达,光宗耀祖;而另一方面却不给子女以足够的腾飞空间。这种内在冲突的教育理念在现实的实践中最多只能培养出一个能够继承祖业、支撑门庭、孝敬父母、懂世故、通人情的安分守己的好人,绝不可能养出一条“龙”。比如,前文所述的专制型教育观念,就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后代的成长个性。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人的成长总是与自己的个性有关。正是这种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成长过程,才让人们拥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生。而如果没有了独立的个性特质,那么成长起来的人就最多只能是教育者的复制品,而不可能在教育者的基础上获得超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一句理想的空话。众所周知,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心理世界和行为方式,父母的专制型教育方式,长此以往,不仅会禁锢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也会束缚孩子个性的发展,有的还会导致恶性后果。因此,在专制型家庭教育状态下,家长的素质影响和决定了后代成长的程度。专制的程度与后代成长的程度成反比。越是专制,后代的成长越是萎缩,奴化的程度越高;而专制的程度越弱,后代的成长则越充分,奴化的程度就越低。客观地说,对于后代成长适当地加以约束是必要的,因为孩子的社会化程度低,常常是无知而又无畏,如果不加约束,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比如稚童肆意玩水不加以管束,就可能导致溺水而亡的恶果。但是,如果严格要求到没有一点成长的空间,那么必将抹杀儿童成长的天性。

其次,客观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环境制约了这一理想的实现。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人们的成长环境极端恶劣,物质生活条件的贫乏自不必说,而文化教育就极端匮乏。能够获得教育机会的人,或是皇亲国戚的子孙,或是达官贵人的后代,普通的人家基本没有可能获得文化教育的机会。在稍微殷实的人家,如果子女众多,也最多是让其中的一个人,一般是父母认为聪明的孩子到私塾去读书。读书的目的或是为了功名,或是为了能够识文断字,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文化学习改变家庭的命运,为了 “光宗耀祖”。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虽为这些读书人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但也十分有限。“范进中举”的故事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悲惨命运。而没有文化,成“龙”的理想就只能是空想了。

就教育环境而言,一个家庭如何教育子女,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并没有统一的执行准则。南北朝时期出版的 《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流行于世的家教读本,其中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后世家教的蓝本,十分值得遵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普通百姓的家庭教育很少能够做到像这本书中所倡导的那样精细而周到。人们只能根据现实的条件为子女提供可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因此,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不乏有自然的甚至是本能特性的影响。前文谈及的娇宠型呵护和放任型宽容尤为典型。就娇宠型的教育而言,其弱化人的生存能力之弊很大。我们知道,人的健康成长不是作为“动物”的存在被“豢养”着就能够获得的,而是需要通过独立面对和解决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从而逐步获得成长的能力,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因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这种主观能动性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才能被激发。而父母的包办之爱,实际上剥夺了子女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结果势必导致子女不能独立面对生活,缺乏适应生活的能力。这样的子女长大以后,怎么能担当得起父辈的重托?《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之子刘禅,就是这种娇宠之爱的典型代表,即使是送给他一个用父辈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他也没有能力守得住。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针对这种现象真诚地告诫人们:“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2]

就放任性的宽容来说,其泯灭人性中优良品质的负面作用不可低估。这种放任在行为上的典型方式,就是对孩子的行为无原则的宽容,甚至是放纵。这势必对孩子的个性形成造成负面影响。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个性形成是在获得认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的,而最重要的认同者就是父母。如果孩子的行为不能得到父母的认同,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放任孩子的行为发生,甚至还帮助孩子寻找理由,任其发展,必将对孩子的不良个性产生误导,结果势必影响孩子慎独自律的品质生成。

三、“望子成龙”与“望子成才”的伦理辩证

父母对子女的挚爱深情是中华民族亘古未变的至善情怀,因而“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理念在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直到现在,人们还把子女考上大学叫“跳龙门”,足见在父母的眼里,子女考上了大学就是成“龙”成“凤”。而没有考上大学常被认为是没有前途。事实上正是这种认识误区,导致了现在的家庭教育中轻德育重智育的现象十分普遍,认为只要把文化课学好,能够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种认识的结果其实是“望子成龙”的传统教育理念及其负面影响在现代家庭教育实践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大量的事实表明,正是因为这种认识误区,导致了众多学生在中学阶段缺少德育的应有滋养,因而对个人的成长缺少应有责任,对教师的劳动缺少应有的尊重,在个人的成长成才方面表现出多方面的非理性行为。大学教育中的现实困境其实是学生在中学时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遗留的若干问题的集中体现。

对此,我们认为应将传统的“望子成龙”观念转变为“望子成才”。这种转变,至少在思想认识上对于解决当前学校教育的困境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因为这种转变在表达的内容上更加注重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使传统亲子关系更具有现实价值。虽然在字面上只是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两者之间的根本不同。

首先,“望子成龙”与“望子成才”在社会价值的定位和实现的可能性上是不同的。“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世界的主宰,因而,“望子成龙”所表达的愿望并不是普通的愿望,而是对子辈未来的社会职位的最高期望,希望子辈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宰。这个期望从内容上看,是一个良好愿望,但是,从实现的可能性上来看,却十分渺茫,因为世界的主宰本身就不存在。这十分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所谓“原心不原迹”,为人处世只看“善”的动机而不问结果,只要祝愿是善的,至于是否实现却并不重要。而“望子成才”却不同。所谓“才”主要指“才能”。这一认识与古人没有多大区别。如《唐书·百官志》曰“择人以四才”,《邵尧夫曰》载 “临大事然后见才之难。才者,天之良质也,学者所以成其才也。”因此,“望子成才”至少有两重内涵是显见的:一是希望子辈是有才能的人,即俗语所谓“有本事的人”;二是希望子辈能够为社会所用,成为有用之才。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主要看能否被社会和他人需要,一个人只有被需要,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否则只能是“人”的存在物。即使有能力,也不能实现自身价值,只能感叹“怀才不遇”。今天,人们纷纷离开家门,到社会上打拼,既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可见,“成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就有可能实现;而“成龙”只能停留在美好的愿望上。

其次,两者在内涵上有本质差异。“望子成才”在内涵上更关注人本身的内在价值,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而“望子成龙”却是用同一个标准——“龙”对子辈提出过高的要求,漠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这种过高的要求在实践上令人生畏。我们知道,每个人的自然资质是不同的,正如自然之树木,形态各异,质料参差,但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自然可以根据社会需要的不同而各显其能。因此,“望子成才”能够把个人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社会的价值需求相结合。这样,父辈的愿望有所附着,真实而可靠,也为子辈的努力践行提供了心理动力。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上,一方面可以看到社会的多维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不同的人迥异的成才方向和实现路径,这些多元的选择共同构建了和谐社会建设多姿多彩的壮美画卷。正是这种“望子成才”的价值认知,才将传统的“显亲扬名”“光宗耀祖”等观念的价值内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成才是子辈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需要的完美结合,是子辈与社会的关系;而“显亲扬名”“光宗耀祖”的视野还局限在宗族的狭隘视界里。

[1]九旬院士站着讲课台下学生趴着睡觉[EB/OL].(2014-09-18)http://news.163.com/14/0918/14/A6EAR5V600014Q4P.html.

[2]马卡连柯.教育诗[M].磊然,译.温哲仙改写.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278.

猜你喜欢

望子成龙父辈子女
父辈们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成语新解 望子成龙
接过父辈的旗帜
贫穷父母望子成龙,孤注一掷却逼疯儿子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