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历史纪录片《故宫》的成功因素

2015-03-18

关键词:故宫纪录片历史

谭 巧

(湖南工业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大型历史纪录片《故宫》的成功因素

谭 巧

(湖南工业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大型历史纪录片《故宫》的播出引发了广大观众和业界人士的关注,并成为当年的一道独特文化景观。《故宫》的成功绝非偶然,其创作团队阵容强大;叙事手法、创作技巧、表现形式以及文化内涵创新独特,为历史纪录片开辟了一条发展之路。

历史纪录片;文化景观,叙事手法;表现形式,文化内涵

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要向现代人展示我们悠久浓厚的文化历史,历史纪录片则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纪录片起步较晚, 20世纪80年代中国影视人才开始有纪录片意识,且发展较慢,水平和质量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相去甚远。在二三十年无数影视人的努力学习和探索之下,中国历史纪录片水平有所提升,出现了一批享有国际盛誉的历史纪录片,《故宫》就是其中之一。

一 《故宫》的拍摄背景及其社会影响

《故宫》是2005年中国故宫博物馆为庆祝成立80周年,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的12集的大型纪录片,意图在于展现故宫的历史,梳理中国文化艺术。然而,她的创作设想真正开始是在2002年8月,热衷中国传统文化和收藏的著名纪录片导演周兵就曾希望有机会用电视的方式来展示和表达故宫,在其后的一年里,制作团队不断地与故宫的领导专家反复论证故宫拍摄的可能性以及初步创意,最终,在2003年7 月16 日,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与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罗明在故宫的漱芳斋就百集电视纪录片《故宫》签订合作协议。其后经过工作人员的辛苦筹备,《故宫》终于有机会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拍摄的三年里,周兵一直不断地思考: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表现出他们的创新?如何使这部片子具有国际化的创作水准?故宫这座古老的建筑有着长达600年的历史,曾有24位皇帝在这里生活、统治国家。关于故宫和皇帝的故事多且复杂,现代对这段历史的资料数不甚数,《故宫》摄制组在准备拍摄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将这几百年的历史压缩在短短的12集之内,是对摄制组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筛选历史资料以及选择哪些历史片段是重中之重。摄制组工作人员在开拍之前翻阅了2 000万字的史料,在200多位中外专家的帮助下,对历史资料进行精心删减,选择出最能表现故宫历史文化的部分,这些史料也为纪录片奠定了历史和学术基础。

此外,《故宫》的创作团队也是中国历史纪录片创作史上阵容最强大的,其创作团队动用了200多位中外专家和中央电视台几十名编导摄制人员,还邀请了曾因电影《末代皇帝》荣获奥斯卡最佳音乐奖的苏聪,因电影《英雄》、《十面埋伏》荣获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的摄影师赵小丁及日本著名摄影师赤平勉等大腕加盟制作。[1]邀请电影制作人员参与纪录片制作这一方式保障了该节目首先在视觉和听觉的效果上超过了其它常规意义上的纪录片。在进行高度紧张的准备、拍摄和创作以后,2005年10月26日,迎来了《故宫》的首播。

《故宫》播出第一集便引发热议,成为了2005年的媒介热点话题,并创造出平均4.3%的全人群收视率,收视份额达10.3%,而高学历人群的收视表现更加高,这对于一般收视率只有约1%的纪录片来说,无疑是创造了一个神话。播出期间,《故宫》的收视率最高达到了3.09%,连续两周进入央视收视排名前十名。纪录片收视率超过同期播出热门影视剧《京华烟云》,这在中国电视收视历史上还是第一次。[2]《故宫》的音像制品发行至今,销量超过 130 万套,仅发行收益就超过了项目投资;同时,在纪录片海外发行上保持着单价最高纪录,平均每集价格高达6万美元,这是《故宫》总导演周兵及其他创作人员并未想到的。

《故宫》占据了市场优势,同时也受到了广大观众,业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成为了2005年由纪录片引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和文化景观。《故宫》引出了许多话题,纪录片与传统文化,电视媒体与经典文化,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市场,电视衍生产品的制作与推广,纪录片在新形势下的创作,以及《故宫》自身创作的得失以及启迪等,都受到业界与学者们的广泛关注。[3]观众纷纷对《故宫》表示了很高的赞誉,认为《故宫》是中国纪录片用现代手法表现传统元素的伟大尝试与创新,它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缩影,是振兴中国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故宫》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她不仅满足了国外民众对神秘的中国古代文明,皇家贵族生活的好奇心与窥探心理,同时也塑造了中国这一拥有辉煌灿烂历史的顽强屹立的大国形象。

二 《故宫》的成功因素

从《故宫》引发的种种热议,也让我们开始思考她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最关键之处在于她同传统的历史纪录片相比,有着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处,留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一)采用故事性叙事手法,增添趣味性

在表现故宫人物事件时,《故宫》改变了原有纪录片语言单一,手法贫乏的叙事方式,以一般故事片的叙事方法,即故事性的叙述将故宫六百年的历史故事串联起来,每一集都有许多历史小故事穿插在叙述中,不再通过简单干涩的解说词向观众介绍历史。在娱乐泛滥的时代,纯纪实,偏教化,以解说词为中心,纯历史化的纪录片对电视观众缺少持久的吸引力,因此很难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故宫》真正从“声画结合”着手,用故事化的直接讲述方式,直接给予观众从想象力到视觉体验的过渡,配合“情景再现”全新表现方式,让观众有置身历史中的感觉,感受事件发生的历史时间和地点,以及主人公有可能感受到的那种气氛、环境,去体味古人那时的心境。

在每集的叙事安排上,编导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对故宫进行叙述,而在叙事过程中十分注重叙事逻辑,并将富有故事性、戏剧性的人和事植入其中。比如第5集,为了更加生动有趣地表现,编导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历史事件,包括珍妃投井的故事、太子读书、选秀女、光绪大婚、慈禧的日常生活等展开对宫廷生活各方面的阐述。从生活文物到历史故事,从历史事件到宫廷生活,用客观的角度解开了宫廷生活的神秘面纱,向人们呈现出了紫禁城中最真实的生活点滴。

早在2005年,中国国际纪录片大会评委会主席米歇尔·诺尔曾寄语中国纪录片:“纪录片是讲求故事性的,应该如实地把一个故事的思想内涵表达得生动而完整,我觉得中国的纪录片还应该朝这方面努力。”[4]《故宫》很好地将故事性叙事方法贯彻其中,改变了传统人文历史纪录片以解说词介绍为主的叙事方式,在叙事上开始追求故事性,使观众在满足对人文历史、艺术等方面的需求外,也能获得极大的视觉享受,这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影响巨大,也成为它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原因之一。

(二)借鉴电影创作技巧,开启“纪录片大片时代”

纪录片属于舶来品,中国多数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西方纪录片及电影理论的影响,《故宫》亦然。回顾中国历史纪录片,在《故宫》之前,能被称得上“大片”的纪录片少之又少,《故宫》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改变,开始借鉴好莱坞电影的模式,即注重前期策划,追求视听效果以及增强戏剧效果。正是《故宫》的出现,开启了中国历史纪录片大片时代。

《故宫》从前期资料处理到创作团队的组成都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其策划时间就长达三年,动用专家200多名,摄影团队阵容也十分强大。故宫,以一种庄严神秘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六个世纪以前古人的所作所为,音容笑貌仅评文字资料无法显象出来,因此,《故宫》中的视听语言对表现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宫》借鉴电影艺术上的技巧,追求精美细致的声画结合。在画面上采用高清摄像机,听觉上采用独特的环境音效,在纪录片开场,故宫大殿敞开时的嘎吱声,钟表齿轮的咔哒声,以及细致到连拍摄现场的声场及其变化,演员的气息、精神状态都能感受到的同期录音,使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同时,《故宫》打破了以往纪录片缓慢叙述,温和进入情境的创作手法,开篇即进入主题,气势恢宏大气,节奏感十足,呈现出大片气派。

美国纪录片大师弗雷德里克·怀斯曼曾说:“我认为纪录片和其他所有电影一样,都需要有些戏剧性因素。”真实是纪录片的底线,但并不是纪录片的全部。对于观众而言,艺术加工后传达出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事实和观点的简单堆砌。[5]于是,越来越多的纪录片编导开始借鉴电影艺术的技巧,例如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利用设置悬念的戏剧性手法对历史展开叙述。《故宫》第一集的第一句话就抛出了一个巨大的疑问:“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如此简单的一句话,迅速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观众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在《故宫》中比比皆是。设置悬念并非仅仅在电影中使用,它能很好的把握叙事节奏,同时推动故事情节,增强叙事的戏剧效果。

此外,《故宫》的商业运作也逐渐向大片靠拢。准备工作繁多复杂,历时三年,共投资1 000多万元,同时它创造了中国纪录片市场开发的新模式——与国际电视机构联合制作、共同经营。《故宫》播出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曾将其改编为《解密紫禁城》,并在167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三)运用高科技表现形式,全方位展现真实

《故宫》在表现故宫及中国明清时期的历史时,采用创造性手法——运用现代科技,讲述宫廷中鲜活的人物生活和命运,以及与故宫相关的历史事件,巧妙的处理了过去与现在的时空关系,其效果震撼人心,满足了观众对过去历史好奇心理,这是《故宫》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同传统历史纪录片相比的一个重大突破。

《故宫》由于背景资料庞大,准备工作又十分细致,使得第一集的解说词超过了10万字,最终经过斟酌后才形成了每集6000字的解说词。从真实的角度出发,既符合了《故宫》作为纪录片的本质,又能使纪录片真正实现其纪录历史的社会价值。而她对历史真实的把握除了表现在对史料的全阅,同时还表现在她采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手法,即“情景再现”。所谓“情景再现”,即用表演或搬演的方式,通过声音与画面的设计,来表现客观发生过的事情。《故宫》中的“情景再现”主要用现代动画技术和搬演的方式重现历史场景,叙述历史。一般来说,人们常常会相信眼睛看到的东西,特别是在表现历史时,单纯的用声音讲述档案文献以及人物故事,显得说服力不够,而“情景再现”在遵循真实的基础上,极大的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力,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历史体验。

“搬演”在历史纪录片中较为常见。在《故宫》中编导用一组慌乱的脚步展现宫廷内的忙碌场景,用战场上的厮杀和击鼓声烘托战争场面等表现手法,均是因为无法完全将历史完整地表现出来,只能用演员等表演其中的一些片段让观众感受历史事件发生的环境与气氛。尽管有一部分专家学者、观众对在纪录片中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讲述历史存在质疑,但它确实满足了观众对视听艺术的需求,打造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前所未有的影像和视听效果,通过“情景再现”表现出的史实与观众所处的现代时空相结合,使观众不断地从现代穿越回古代,从古代跨越到现代,使观众在对全局的把握中有不一样的体验。

《故宫》中有大量用电脑技巧和三维动画技术表现故宫的镜头,这是中国纪录片中第一次全面采用动画再现的手段,将虚拟的动画场景与真实的现实场景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亦真亦幻的影像世界,让观众产生置身历史之中的错觉。全片动画制作长达50分钟,制作成本高达数百万元。纪录片开头就展现出了令人惊诧的三维动画:夜空中流星划破云层,俯冲亚洲大陆、华北平原,画面上出现了中国古地图,各朝代京城轮廓重叠出现,镜头直冲清朝北京城,飞过天坛、正阳门,穿越天安门,带着观众进入了故宫。通过电脑特技,人们可以从画面上看到故宫的俯瞰立体图,也可以在瞬间了解故宫的二维分布图。

创作人员不断地创新与尝试使节目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和美誉度,也让观众在赏心悦目中品味历史与文化的魅力。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不论用那种手法表现历史,都应该建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

(四)深入揭示文化内涵,展现中华精神

故宫作为显示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历史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始建于明朝,兴盛于清朝,见证了中国由古至今悠悠600年的历史,千言万语道不尽她所经历过的世事和蕴含的文化宝藏。《故宫》却在短短的12集中,从故宫的兴建、修缮、利益制度、政治、历史文化宝藏、坎坷命运等方面讲起,把故宫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浓缩在540分钟的片子内,全面详尽而又不失真的展示出了故宫辉煌灿烂而又神秘沧桑的建筑和文物,并从中体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内敛顽强的精神。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一种形式存在,但它的存在意义并不仅仅只是装载内容,而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体现。电视纪录片的记录并非事无巨细地一一记载,而是创作者‘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是承载并体现了某种‘意义’的,既是创作者思想观念的体现,同时也是观照自我、观照人生、观照世界的体现。”[6]《故宫》的创作者并非全部照搬与故宫有关的所有事物,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了能体现创作者最想要向观众表达的文化内核。他们期望透过镜头向观众展现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展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正如总导演周兵所说:“我们含着一种对中国文化所应负有的责任。要展现的是中国人拥有什么样的文明,这些文明的核心部分是什么,中华民族是怎样来传承这些文明的。而且,我们更想探寻的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和它的核心部分为什么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到了今天,绵绵不绝。”[7]所以,当镜头对准故宫的古建筑与文化宝藏时,正是《故宫》创作者想要向观众表达他们对这部纪录片所寄托的理想。

纪录片《故宫》通过讲述故宫的历史故事,其实也是在向观众传达中华民族的历史,前两集讲述了故宫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以及修建细节,在明清时期,故宫成为了国家的最高统治中心,是皇权的象征,讲到故宫的修建时,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建筑工艺的精湛,经过多少精雕细琢,耗费无数人的心力才得以建成今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雄伟壮大的宫殿。在后几集对故宫礼仪制度的讲述,为观众解密了皇家神秘的生活,讲解故宫中所收藏的历朝历代的的奇珍异宝,透过这些宝藏表达出了故宫甚至中国历史沉淀的文化精髓。然而,故宫从历史建成到现在也曾经历磨难,命途多舛,遭遇过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国内军阀混战以及日本侵华等一系列灾难,但她依旧顽强的存活了下来,这也是《故宫》在第十到十二集所讲述的内容。从这个角度看,故宫俨然成为了中国的缩影,一样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坎坷的命运及顽强的生命力。

《故宫》的成功除了表现出了故宫这座古老的建筑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也有着人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崇敬。以中华文化为基础,辅以全新的叙事技巧,是中国传统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新突破。她的成功也不断的在告诉我们,中国历史纪录片想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就应该不断的更新创作理念,大胆创新,与时俱进,走一条适合自己又适合世界的纪录片发展之路。

[1] 高 凯.电视纪录片《故宫》与中国形象研究[J].现代视听,2012(6).

[2] 梁振红.周兵的纪录大片[J].中国电视(纪录),2014(1).

[3] 赵 曦.经典文化的经典传播——中央电视台大学纪录片《故宫》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2006(1).

[4] 何 方.《故宫》“情景再现”叙事方式探析[J].现代视听,2008(5) .

[5] 仇蓓蓓.“大片化”时代的叙事——近十年中国纪录片创作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13(2).

[6] 悠 游.我们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一份子,访大型纪录片《故宫》总导演周兵[J].大美术,2006(1)

责任编辑:李 珂

The Success Factors of the Large Historical Documentary of “Forbidden City”

TAN Qiao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Hunan 412008,China)

Large historical documentary ofForbiddenCityhas caused attention of broad audience and industry insiders after its broadcast, and became a unique cultural landscape in 2005,which has made a huge success both in art and commerce. There is no accident for its success,it has strong lineup in their creative team and took three years for this film. From narration methods, creative skills, expressive forms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four aspects to produce an innovative factor ofForbiddenCity, they opened up a breakthrough way for innovation historical documentary.

historical documentary, cultural landscape, narrative methods, expressive forms, cultural connotations

10.3969/j.issn.1674-117X.2015.03.023

2015-01-13

谭 巧(1991-),女,湖南娄底人,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影学。

G206.2

A

1674-117X(2015)03-0114-04

猜你喜欢

故宫纪录片历史
雪中故宫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新历史
故宫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