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文化格局视阈中的湖湘文化特质述略

2015-03-18

关键词:湖湘书院山水

高 文

(湖南工业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山水文化格局视阈中的湖湘文化特质述略

高 文

(湖南工业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由存在和历史的二维时空来看湖湘文化,它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典型的山水文化格局。湖湘山水文化格局主要包含了蛮夷文化、迁谪文化、书院文化、仙道文化等丰富的湖湘地域文化特质。爬梳厘清其源流则是:战国时期的荆楚文化、先秦以下的流贬制度、宋明理学思潮的传播、湖湘山水的地域特征及其相对的封闭性。

湖湘文化;蛮夷文化;迁谪文化;书院文化;仙道文化

文化由存在和历史的二维时空构成,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文化。所谓湖湘山水文化即是指湖南省的区域文化,它因湖南大部分位于洞庭湖以南,湘江穿越全境,且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部平原广布,东北开口呈马蹄形盆地,主要山脉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罗霄山及南岭山脉,湘、资、沅、澧四水注入洞庭湖,呈现出一种典型的山水文化格局。王夫之在《楚辞通释·序例》中说:“楚,泽国也。其南沅湘之处,抑山国也。迭波旷宇,以荡遥情,而迫以嵚崟戍削之幽菀,故推宕无涯,而天柔矗发,江山光怪之气,莫能掩抑”。倘若从历史变迁、民风民俗及地理地貌等文化学角度来阐释湖湘山水文化,那么,这种文化则主要包含了蛮夷文化、迁谪文化、书院文化、仙道文化等丰富的文化特质,由此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文章将从这四个层面开启论议爬梳,以厘清并诠释湖湘文化极其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质及其根由。

自远古始,人类就把迁徙作为寻求新的资源和生存空间的主要方式。然而,就常规而言,在平原上的土地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之前,人们是不会转而去开发山区的。这是因为山地资源由于受到地形和光照等原因的限制,既不适宜于农业的发展,也不便于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甚至还阻碍了人们的出行。因此,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至长江中游立国,“筚路蓝缕以处莽芥,跋涉山林以事天子”,[1]258对于周天子的分封不公,实属无奈,湖湘山水文化格局中的蛮夷文化特质也就此产生并根深蒂固地世代传承开去。概括起来,形成这种蛮夷文化特质主要有以下几个历史文化因素:

(一)开发较晚。湖南,春秋战国时为楚国地。商周之际,长江以南为吴楚两大诸侯国的封地,但周成王时“封熊绎于楚蛮””,[1]254因此,楚国立国的时间竟比吴立国晚了一个世纪。且两国未立之时,楚地还是蛮夷居住之地。据文献记载,湖南原为越人和“蛮”“濮”等民族居住地。近代著名学者钱基博曾说:“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首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迭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文明所沾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2]1

(二)饱受歧视。上古之时,楚族为躲避中原一些部族的歧视而逐渐南移。商中期,他们聚居于南方的湖北荆山一带,虽成为殷商王朝的方国,但饱受中原人的歧视,且常遭商王朝的掠夺。商末,纣王暴虐,各路诸侯纷纷归附西伯姬昌。楚君鬻熊弃暗投明率族投周,被尊为文王师,成为周王朝开国功臣,大大提高了楚国的声誉。周成王时,赏赐开国功臣的后代分封诸侯,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封为楚子,居住于荆山一带,设国都于丹阳,以桃弧棘矢供奉周天子。

然而,“周之宗盟,异姓为后”。[3]周成王分封诸侯后,在岐阳盟会诸侯。熊绎第一次以诸侯身份出席朝廷盟会,却因是国小位卑的蛮夷之族,非但未获周天子赐予席位,居然还被安排同东夷鲜牟国君一起到会场上安放蓍草木牌,看守大庭前的火炬。熊绎曾与齐、晋、卫国的第二代君主齐丁公、晋侯燮、卫康伯和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共事周康王。但“齐、晋、鲁、卫,其封皆受宝器,我独不。”[1]258以至后来的楚灵王提起此事仍耿耿于怀。

(三)逆反心理。汉代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曾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熊绎认识到楚国之所以受到中原的欺凌,是因为“财富贫乏,兵微将寡。眼下若与中原对戈,是自取灭亡。欲求生存,不受欺侮,惟有同心创业,奋发图强。”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奋斗,至熊绎第四代孙熊渠时初露峥嵘。熊渠既有才识亦好进取,他打着“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1]254的旗号整军习武,趁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西征东讨开疆拓土的进程,楚国逐渐兴盛并立于诸侯之林。熊渠又离经叛道,分封三个儿子为王,镇守长江中游的三个要地,虽然后来在周厉王的高压之下,取消了三个儿子的王号,但楚国在江汉平原已扎稳根基。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度强大起来,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称为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想杀。我有弊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1]255一路南征,灭掉随国等大小诸侯国,成为华南的霸主。周天子、诸夏和群蛮都莫之奈何。据《战国策·楚策一》载,楚国兴盛时:“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楚庄王时亦曾问鼎周室。

湖湘山水自古就被视为畏途。从先秦至元代,湖湘一带被认为是山高路远、僻塞艰险的瘴疠之地,如元代就有“流则南人迁于辽阳迤北之地,北人迁于南方湖广之乡”[4]的流放制度。迁谪流贬乃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下特有的产物。在以天子为中心的封建专制下,君王“凭尊恃势,不友不师,宰割天下,以奉其私”,[5]而奸佞群小即为导致迁谪制度不断蔓生的根源。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天论》中所说:“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奸佞而罪恒在直。”凡守节不阿的士子,几乎都经历过迁谪的人格屈辱。屈原、贾谊以下无数骚人墨客迁谪至湖湘之地,他们都曾留下许多反映特定心态、抒发特殊情感的文学作品。因此,湖湘大地成为中华迁谪文化的肇始地,并逐渐形成了以洞庭湖—长沙—郴州—永州为核心的迁谪文化带。因此,迁谪文化在湖湘山水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一,时间跨度漫长。湖湘迁谪文人始自战国屈原,至唐宋时进入高峰。它既囊括了封建制度“家天下”的本质特征,又深刻揭示了封建士子的心路历程。在这些心路历程中,既集中体现了儒释道思想的此消彼长,又明确展示出人生的悲喜真幻。

其二,涉及人物众多。纵观历朝历代,湖湘大地上曾有无数士子或被贬至此,或迁谪南方途经此地。他们往往在黑暗朝政中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磨难,甚至生与死的考验。战国时的屈原;西汉的贾谊;唐代的张说、王昌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他们临洞庭而感物兴思,“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6]或思乡怀人,或怀古讽今。在一种特定的心态驱使下,失意的文人士子情随物迁,辞随情发,以自己切身的体会和感受创作的作品,成为中国封建迁谪制度的一面镜子,洞庭湖文化也成为湖湘迁谪文化的源头。

其三,文学作品丰富。大凡迁谪湖湘的文人多来自于北方平原地区,在人格被蹂躏,仕进之路被阻之时,他们面对湖湘的险山恶水,内心往往充满了恐惧。于是,他们将凄凉之感寄寓在对湖湘山水的描写之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7]如:贾谊《鵩鸟赋》中说:“闻长沙卑湿……”;张说《巴丘春作》写到:“……湘戍南浮阔,荆关北望赊。湖阴窥魍魉,丘势辨巴蛇。……”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描写湖湘的险山恶水:“……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白居易笔下的洞庭湖:“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更是发出“凄厉”的讯问:“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湖湘山水文化格局的形成与宋代湖湘书院文化的兴盛有着密切关系,湖湘山水遍布,为书院的选址建制创立了地理条件。书院是唐宋至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任教者往往是一些科举之士或学识渊博之士。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曾说:“国初海内向平,文风四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白鹿,天下所谓四大书院者。”书院人才荟萃,为读书、藏书、著书、讲学以及文化交流之地。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有宋一代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最繁盛的时代,湖湘书院建筑成为湖湘物态文化的主要代表。

湖南属于内陆省份,三面环山,自古舟车交通极为不便,加之长期受中原各国的歧视,不为中原文化沾被,所以直到唐宣宗四年,长沙人刘蜕才“破天荒”地成为第一个考取进士的湖南人。因此,宋代以后,湖湘书院的兴建与书院文化的发展,对理学文化思潮的传播、湖湘人才的培养和湖湘学派的确立均产生了关键性的作用。换言之,如果没有宋代湖湘书院的建立,就不会有湖湘书院文化的产生,也就不会有影响巨大的宋代湖湘学派的确立。那么,湖湘书院文化究竟有哪些特点?

(一)依山独立,环境清幽。从地缘结构看,湖湘书院必择形胜之地,必依山傍水而建,运用亭、台、楼、榭、堂、阁、轩、桥、塔、墙、坊等建筑,营造出山清水秀,典雅幽静的佳境,给人宁静致远、积极向上的感召。如:始建于唐代的石鼓书院立于衡阳石鼓山,朱熹《石鼓书院记》中这样描述:“据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又如:碧泉书院位于湘潭县西南隐山,山上有池,名曰“碧泉”。“苍然群木之下,翠绿澄净,藻荇交映”的碧泉因“色如靛蓝,投物水中,皆成碧色”而得名。张栻、彪居正、吴翌等慕名前往就学,史称“衡岳湖湘之学,皆起于此”,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书院性学派——湖湘学派。而岳麓书院的创建,更为岳麓山堆垒起文化造山的新基石,促进了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形成了以儒学为中心的湖湘文化繁衍兴盛的新局面。

(二)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宋代湖湘书院教育在全国首屈一指。除衡阳石鼓书院始建于唐朝外,湖湘书院大多兴建于宋代以后直至明清时期。湘潭的碧泉书院;衡山的文定书院;长沙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湘西书院、求忠书院、校经书院、求实书院;长沙县的乔江书院、东冈书院;宁乡的灵峰书院、莱山书院、云山书院、玉潭书院;浏阳的文靖书院、南台书院、玉山书院、南山书屋、文华书院、洞溪书院、狮山书院、围山书院;醴陵的渌江书院;湘乡的东山书院;益阳的松风书院、龙洲书院、箴言书院;安化的中梅书院;吉首的浯溪书院;双峰的双峰书院;善化的惜阴书院、藩府砀谷书院等,都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其中衡阳石鼓书院、长沙岳麓书院被列入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据统计,湖湘书院在宋代有50多所,到明代有124所,到清代达到280多所,且地域分布十分广泛,遍布全省各县。南宋与清代更是湖湘书院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而这两个时期正是湖南人才辈出之时。历史学家谭其骧评价说:“自清季以降,湖南人才辈出,举世无出其右者。”实为肯綮之语。

(三)理学兴盛,人才众多。从学缘上看,宋代湖湘书院可以说与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同步。书院以传授理学为主,开启了学子的智慧,培养了大批的精英。岳麓书院“朱张会讲”“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彬彬向学,“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使湖南读书务学的风气空前高涨。“道南正脉”是乾隆皇帝御赐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悬于文庙庑廊的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进一步彰显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岳麓书院历史悠久,是全国唯一一家续办了大学的高等学府,也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悬于半学斋的对联“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最能体现湖湘书院教育对文化传承的贡献之功。

书见江山文武生。王禹偁在《潭州岳麓山书院记》高度评价了书院的巨大影响力:“使里人有必葺之志,学者无将落之忧。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期,一批批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出,因此,余秋雨感言:“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吗?”“潇湘槐市”中以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岳麓书院人才群体将湖湘文化发扬光大,使之走向辉煌。

石鼓书院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六朝的千年学府,书院屡经扩建修葺,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程洵、茅坤、王闿运等人在此执教,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王夫之、曾国藩、杨度、齐白石等一大批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渌江书院前身为宋代西山书院,立于醴陵西山,曾为理学大师朱熹、王阳明讲学之所,“恩承北阙、道接东莱”,时称“东南三贤”的朱熹、张栻、吕东莱曾在这里传道授业;左宗棠曾在这里当山长;书院培养出了李立三、程潜、陈明仁、左权等名人。

湖湘书院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和学风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淀,是促使莘莘学子成才的强大动力。“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义有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2]2

湖南地处长江以南,位于长江中游,山高水长,地形多变,东南西三面环山,《礼记·祭法》中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始自战国,楚国上起朝廷下至民间,均有着深厚的“信巫鬼,重淫祀”的传统。东汉王逸在《天问·序》中则写到:“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

这种崇神敬巫的习俗潜移默化着一代又一代楚人,如楚灵王,史称其“简贤务鬼,信巫祝之道”,当吴人来攻,国人告急之时,犹“鼓舞自若”,迟迟不肯发兵。楚怀王亦是“隆祭祀,事鬼神”,把破秦的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最终为秦所败。[8]“屈原在求女中无拘无缚的反复追求,升天入地的纵横想象以及激越奔放的情怀借着神话形式的自由宣泄等等,都是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南方原始宗教的自由和狂热,体现着楚地以巫史文化为特征的文化心理结构。”[9]而王逸则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提到:“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即是说在南方土著聚居的地方,更是巫风浓烈。可见神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极为明显,楚国的艺术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

湖湘山水孕育了湖湘仙道文化,对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宗教、艺术、音乐、戏剧、化学、建筑学、医学、药物学、气功学、民俗学和农民运动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仙道文化积存的大量典籍文献、民间传说以及宫观建筑、石刻、雕塑、书画等,都成为湖湘山水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出其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幽远厚重,又颇具旅游文化的开发价值。

(一)六“洞天”,十二“福地”。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通达上天,神仙主治,众仙所居,凡夫道士若居此修炼,即可羽化登仙。“福地”即谓“得福之地”,多为地仙、真人主宰,若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全国“三十六小洞天”,湖南境内就占有六处。全国“七十二福地”中,湖南境内就占有十二处。全省洞天福地共十八处,占全国总数一百零八处的六分之一,其中归属于南岳管辖的有五处之多。南岳之所以被誉为“寿山”,就是因为其峰峦秀丽,钟磬相闻,宫观林立,真人辈出,道藏丰富,从古至今一直成为全省的道教文化中心。

(二)仙道传说多。仙道文化不仅是湖湘山水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艺术作品的素材。如:位于郴州城内,自古有“湘南胜地”美誉的苏仙岭风景区,因西汉时期县人苏耽在苏仙岭修道成仙、跨鹤飞升而驰名海内外,也是湖南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洞庭湖君山则有柳毅传书的民间仙道故事世代传扬。

(三)名道辈出。湖湘仙道文化渊远流长,自古名道辈出,山水与仙道的故事交相辉映,和谐共生。民间流传“八仙”中有“诗酒神仙”之称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飞剑斩黄龙等故事,“三醉亭”之名即源于吕仙的诗:“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而“八仙”中唯一的一个女性─何仙姑即为零陵郡人,今湖南永州人。“八仙游湖”的传说,随着岁月变迁,也逐渐演绎成“八仙过海”的故事而为人们津津乐道。

综上所述可知,湖湘山水鬼斧神工钟灵毓秀,孕育了湖湘特有的人文环境和湖湘人特有的性格。湖湘山水文化格局中蕴涵着丰富的湖湘文化特质,它独具魅力并将世世代代薪火相传。

[1] 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 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M].长沙:岳麓书社,2010.

[3] 陈 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231.

[4] 李泽岩.元代法律研究概述[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7(4):1-6.

[5] 武秀成.嵇康诗文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6.

[6]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418.

[7] 王国维.人间词话[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2.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0.

[9] 赵沛霖.屈赋研究论衡[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3:145.

责任编辑:李 珂

Overview on Traits of Hunan Culture from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Culture Pattern

GAO We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Hunan 412007,China)

Hunan culture, from two-dimension vision of existence and history, presents a characteristic of landscape culture pattern. The landscape culture pattern of Hunan mainly contains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Hunan regional culture, such as:minority regions culture, migration culture, academy culture, immortal-taoism culture and so on. Its origins are clarified as the Jin and Chu culture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relegation system inhered from Pre-Chin Period, the spread of Song-Ming neo-confucianism an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related sealing of landscape in Hunan.

Hunan culture; Minority regions culture; Migration culture; Academy culture; immortal-taoism Culture

10.3969/j.issn.1674-117X.2015.03.021

2015-03-20

高 文(1966-),女,江苏徐州人,湖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古代文论与湖湘文化。

k901.6

A

1674-117X(2015)03-0102-05

猜你喜欢

湖湘书院山水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朵云书院黄岩店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爱在一湖山水间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山水》
白鹿洞书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