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美学思想对现代家具审美的启示
2015-03-18张华
张 华
(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先秦美学思想对现代家具审美的启示
张 华
(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美学思想有特定的文化环境,是中国古代美学体系建立的基础,其内容具体可归纳为文质彬彬的和美、大象无形的质美、虚静空灵的意美、形具神生的情美以及五觉维度的全美等。这些珍贵思想给现代家具审美带来重要启示,并将产生深远影响。
先秦美学;家具设计;家具审美
家具的意义是家具的目的之一,[1]22因为它体现的是人类的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现代家具的理论及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离不开家具审美的研究。家具审美是美学理论在相应物质文化环境中的具体化,同时也是相关家具设计观念在美学上的哲学概括。家具审美的研究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总体文化环境。[1]25中国家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理念是蕴涵于家具中的重要文化信息,传统视角的审美思想研究可以启发现代家具审美。
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艺术研究历史悠久,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审美思想各有异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折射着时代主流文化思想的光芒。纵观历史,不论是主流审美思想的演变,还是文化理念的发展,都影响到了具体的家具审美心理。中国传统家具形式内敛、装饰规范但又在用材、工巧及品位上讲求自然适度的特点,正是中国古代审美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和文化最为活跃、百家争鸣、大师林立的一个辉煌的年代,本文主要聚焦先秦美学思想对家具设计的影响。诸子百家中,儒家侧重探讨美与善、文与质、功利与非功利的关系,道家追求质美、非功利、养生等特性,墨家则倡导利人、非乐和节用,不一而足。先秦美学思想的研究,对中国古代审美思想发展以及现代家具设计的影响意义重大。
一 文质彬彬的和美
先秦美学追求善与美的统一,从孔子论韶武的典故中可见一斑。“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将“尽善尽美”视为最高境界。孔子认为《韶》与《武》的美虽然都能带给人感官的愉悦,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2]从先秦家具器物来看,首先强调的是形制和装饰必须符合“礼”的制约,而外在的视觉美感与舒适性反倒是次要的。如古代坐具普遍具有的硬朗形式,体现的就是为人要举止端正的要求。
家具中美与善的统一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美即是善;第二,美从属善;第三,美的形式与善的内容相统一。[3]前两种理解表达的是内容优先于形式、甚至是内容决定形式的观点,即家具的美以满足实用性为前提,形式只是功能实现的途径。墨子的“先质而后文”就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如果完全忽略形式意义便存在着偏颇和失衡。美之形式与善之内容的和谐统一,可以通过孔子的“文质彬彬”来理解。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的含义是指本性、本质、内涵、自然、实质等,文则是外表、外在、人为、形式、表面等意思。[2]孔子认为,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要比例恰当,才能符合君子的审美。把质理解为家具的功能或材质,把文理解为家具的形式或装饰,可以启发现代家具设计。过分强调功能性或材质本身,忽略其形式美感的产品或设计,会显得粗俗而低档;一味追求形式感和表面装饰,不考虑产品功能性和材质特性,则会让人感觉轻浮且肤浅。只有二者兼顾并且配置均衡,才能符合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现代家具设计的内容要和形式匹配,“文”与“质”才能和谐统一,给人以“彬彬”之感。
二 大象无形的质美
与儒家美学思想不同,道家观察美的出发点不是美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而是关注个体生命如何求得自由发展。老子审美思想的核心是“道”的自然无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支配着天地万物运转,同样也支配着审美,美的创造与欣赏必须遵循“道”的原则。
道家思想的“自然观”主张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4]道家认为,美必须符合自然规律,感官的美是自然规律之外的美,不符合“道”的原则,不是真美。圣人“观于天地之谓也”的说法中,观天地其实就是观道,天地自然的美就是道,是最高境界的美。所以老子以“大道”为至美,并将其形象地解释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认为最高层次的美不会拘泥于一定形式或格局,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反而会给人以无声、无形的感觉。与此同时,不恰当的人为会破坏事物的自然本性,其结果必然违反“道”的原则,也是不美的。而返朴归真,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本性的事物和做法才是美。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中也有对过度文饰的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如墨家从底层民众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法家对质美的追求则更为执着,韩非子“好质而恶饰”,认为文饰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掩盖其丑的本质。
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造物的关键是对“质美”的开发和利用,质往往比文更能体现创作思想和器物本质意义。而家具设计究其本质也是一种造物行为。家具的质美首先表现为材质的美,即完美表现材质的自然质地,或通过合理的工艺、技术和形式来提升原有材质的美感。我国最早的的工艺文献《周礼·考工记》中就有记载:“天有时,地有利,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意思是说,只有季节气候、地理环境、材料的自然美感、人工的巧作这些要素的完满相合,才能创作出精良的器物。中国古代明式家具就是中国古代造物美学思想的极好例证。综上,现代家具的“质美”可以尝试从素、朴、淡、拙四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这是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的道家美学思想给现代家具设计的重要启示。
三 虚静空灵的意美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认为虚静是悟“道”的途径,主张的是人只有在虚静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够观察到天地万物的本质和变化。[5]庄子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认为只有精神平静才能如明镜照见天地,感受万物之美。佛家也有“寂而常照” 的说法,认为禅定可以得到智慧。虚静在古人的哲思中,首先,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态度,其次,则是一种审美创造的途径,虚静被赋予了艺术创作论和审美态度论的双重内蕴。结合现代认知学知识可对“虚静”作以下理解: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要在非功利、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次的情趣意蕴;而在艺术创作时,主体要在虚静的状态下,通过思维活动完成对物象的回味和体验,进而形成具体的审美意象。虚静的概念可以帮助理解,现代家具审美、家具美感的心理认知过程以及现代家具形式美感的创造。
空灵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艺术家共有的审美理想。传统绘画中有“留白”,古典文学里有“言有尽而意无穷”,古典音乐推崇“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国书法讲究“稀可走马”,上述这些都反映出一种镜花水月的空灵意境。道家崇尚虚无,在“有无相生”的虚实观下,老子提出了“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综合道家的哲学思考,家具审美中的空灵不是仅仅针对产品艺术形式的简单虚实关系,而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一种可感知的意境美,一种审美意境上的“无”。这种“无”为家具审美意象的产生预留了可“用”之境。空灵的意境美,不仅要作为结果出现在完成的家具作品之中,也要贯穿于整个审美创造过程。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最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传统美学含蓄而内在,强调境中之意,形中之神。古典家具常用写意的手法提取其他器物或建筑上的精华要素,并加以简练和浓缩,以表现言外之意、着意于形的意境美。如明式椅靠背板的曲线造型,不仅靠坐舒适,且与书法的“一波三折”有异曲同工之妙,线条直曲相伴、线面凹凸交接、形体层次丰富、若虚若实,不但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质真而素朴的审美意趣,同时还蕴涵着淳厚的文人气质。
四 形具神生的情美
荀子是先秦哲学的集大成者,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荀子的美学思想从探讨人性的本能欲求入手,强调情感的作用和审美的主体性,提倡从“人之情性”出发进行“礼”的构建。荀子审美思想对情感的关注,与现代审美研究产生重要的启示。
从《荀子·性恶》中“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可以看出,荀子认为感官是人认知世界的生理基础,感知形体色彩、辨别美丑好坏是人的天性。而简单的生理刺激是如何转换为美的感受,靠感官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荀子又提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也就是说,人一旦具备形体,精神活动便会随之产生,就会开始分析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思考各种问题、进而产生不同情感。于是便有了“声音清浊,调竽奇声,以耳异;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耳异”和“心异”代表的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心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声音的清浊高低与乐器是否合律是客观的,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来辨别区分;而“喜、怒、哀、乐”等主观情绪感受,就需要靠“心”来把握了。“心异”的提出,说明荀子是从人性考察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艺术审美问题的,同时强调了艺术审美中审美主体的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乐论》中荀子明确提出“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认为情感性是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艺术形式正是通过情绪感染使人的内心发生不同的变化。
以情感为主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设计中的移情设计和情感化设计。移情理论认为,在审美中,人们通常是将自己的情感移注到对象之上,通过外在事物来表现和认识自己的内在情感。情感化设计从人的精神需求出发,在物品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强调使用者的情感体验,并将设计划分成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6]现代家具设计中要实现“触景生情”,就需要着眼于使用者的情感需求和精神需要,借助家具的造型、材质和色彩等丰富的形式语言将情感信息融入家具产品,在家具的欣赏和使用过程中激发联想、产生共鸣,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
五 五觉维度的全美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古人谈美涉及到视觉、听觉、味觉和心觉等不同层面。从先秦审美思想的回顾和梳理来看,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美的观念是在视、听、味、心等多个维度同步发展中而形成的,人的眼、耳、口、心形成一个相互独立,但又互动互补的感觉统一体,形成了视觉美、听觉美、味觉美和心觉美等不同的美感。如:
(1)视觉美:美目、美服、面容美、形体美、西施美、黼黻文绣之美等。
(2)听觉美:《韶》美、《武》美、耳美、美言等。
(3)味觉美:美味、美食、饮食美、酒醴之美等。
(4)心觉美:人格五美、宗庙之美、祭祀之美、才美、美德等。
与此同时,在先秦美学思想中还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普遍现象,即古人在表述生活中的各种美的时候,习惯于把多个维度上的感知同时列出。[7]这种五感并置的表述方法一方面体现了古人全方位美感满足的审美原则,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人对美的构成及其本质的哲学思考。例如《老子》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庄子·至乐》中“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
“五觉全美”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审美思维方式。[7]古人的审美,正是以这种多感官互动的思维方式,通过五官审美感受系统的互通共用,在多个维度上发掘客观存在的美的感受,最终基于“一篇之中,必数者兼备”的审美要求,形成了“全美”的概念。[7]从现代家具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来看,过于侧重单一维度的感知分析就会割裂其与审美系统之间的联系,而局限于参数化的材料物性研究和浅层次的感知行为分析又会偏离主体的审美认知。因此,无论是在整体研究思路的把握上还是具体设计方法的探索中,结合古人“五觉全美”的审美思维方式,重新审视现代家具设计中的感性问题,都会获益良多。
综述可得结论:现代家具的审美及其设计首先必须回归审美主体的本质需求,并深入研究政治、经济、伦理、技术、环境等社会生存命题,确切把握当前具体历史情境,才能在完善家具功能和品质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创造性的精神需求。
[1] 刘文金,唐立华.当代家具设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 张 法.中国古典美学的四大特点[J].文艺理论研究,2013(1):159-166.
[3] 周克勤.论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J].现代交际,2009(12):64-65.
[4] 李 麟.再现与重构——论传统设计文化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运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1):105-108.
[5] 詹艾斌.道家的“虚静”说与审美创造自由心态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2):91-96.
[6] Donalad A Norman.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4-55.
[7] 古 风. 中国古代原初审美观念新探[J].学术月刊,2008(5):89-97.
责任编辑:李 珂
Enlightenment on Modern Furniture Aesthetic from the Pre Qin Aesthetics
ZHANG Hua
(School of Packing Design and Art,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China)
The Pre Qin aesthetics which have specific cultural environ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a ancient aesthetics, the specific conten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ive aspects: harmony, natural, conception, emotion and comprehension. These precious ideas bring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modern furniture aesthetic, and will exert a profound influence.
Pre Qin aesthetics; furniture design; furniture aesthetic
10.3969/j.issn.1674-117X.2015.03.019
2015-03-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YJA760017);湖南工业大学校级自科研究项目(2012HZX10)
张 华(1978-),男,湖南湘潭人,湖南工业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品创新设计方法。
B832.3
A
1674-117X(2015)03-00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