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的心灵走进生活
2015-03-18吉林省延边州延吉市延南小学校金春兰
吉林省延边州延吉市延南小学校 金春兰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品德课程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而非按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来构建课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活动为教学的基本形式;以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实际地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有效地解决儿童生活中的问题,让儿童在生活中获得真实的发展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一、将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让教室里儿童的感受在课堂中再现出来,使教材的范例性充分地得到体现,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科书的思想观念融合;让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相依相伴,共同成长。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二、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学生凭借教科书所呈现的话题,来激活自己的思想,学习人类的文化成果,发展自己的道德思维,提高自己的道德选择能力。
(一)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角色扮演是品德教学中一个常见的课程呈现方式,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品德教材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我抓住教学的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主表演等形式教育学生怎样做一个受“同学、亲人、社会”欢迎的人。通过不同形式的角色扮演,学生对“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二)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
社会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儿童应成为广阔天地大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者。教学活动应走到儿童生活中去,应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努力践行“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突出“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童年时的生活是真正独特的、光彩夺目的、不可再现的生活。在观念上,教师要认识到我们手中是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生命,每个儿童都是大自然的作品,每个学生都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当今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富有创新的潜力,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对新事物的追求和敏感往往超过成人,教师是他们平等的朋友,爱他们是我们的天职。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强迫他们服从,歧视顽皮儿童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对学生权益的侵犯。在行动上,教师要亲近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了解学生鲜活的思想。我们认为,一旦我们走进儿童的生活,就会发现色彩斑斓的儿童世界,他们的想法是成年人所没有的。
(三)引导学生 “模拟”生活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规则有什么用》时,可以在让学生模拟交通警察指挥交通,教育学生交通规则、模拟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等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规则,了解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纠正自己的言行。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结合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为家乡出点力”的活动中,学生提到了我们延吉市的城市环境及卫生应该注意的现象,如乱穿公路、乱扔垃圾、随意践踏花园、破坏公共设施等现象正好与我们市正在进行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融合在一起,从这个活动中展开,使学生的养成教育得到培养。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
有位著名教育家说过:学习就是学生的活动,社会生活是最好的课堂,而学生就应成为广阔天地的大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者。杜威曾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学生接受教育,接受磨练,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