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15-03-18叶美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逆向创造性方程

叶美娟

(湛江财贸中等专业学校,广东 湛江 524094)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前人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从多方面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开放式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更高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

一 诱发学生的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深入事物的里层,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抽取出来加以考察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通过分析、比较,弄清了诸事物的共同本质之后,才有可能把它们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如果教师直接对学生给出那些抽象的概念、定理、公式,教学效果总是不太理想,这时只有先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出发,逐步诱发上升到抽象思维,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下面通过实例说明这一点:

例1:在教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教师首先在一张纸上画出一条直线L 和一个三角形△ABC,然后沿直线L 对折,用一根针戳穿A、B、C 三点,在直线L 的另一侧留下三个对应的小孔,标为A′、B′、C′,连接三个小孔,得到△A′B′C′,问学生△ABC 和△A′B′C′有什么关系呢?导出轴对称定义后,提出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对折呢?并让学生自己在纸上动手试一试。

本例通过直观教学和实践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给了学生具体形象的感知,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推理等抽象思维过程,较容易地抓住轴对称的本质,提出点A 与A′、B 与B′、C 与C′是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点。

因此,通过直观因素来解决抽象问题,用形象思维来诱发抽象思维。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方面,由于数学问题的发现或提出问题过程,一般是从具体问题出发,经过类比、联想或观察、实验、归纳等途径形成命题或加以确认的。为此,在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中,应展示数学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类比,最终形成抽象概括,培养创造性思维。

例2:在讲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一直接开平方法”后,教学“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先复习旧课,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16 X2-49=0

(2)(X+3)2=2

让学生做完后,提出新问题:解方程x2+6X+7=0

在让学生发现如何解答上题的问题中,学生将复习题(2)的方程的左边展开并整理后得出的方程与方程X2+6X+7=0比较,发现方程(x+3)2=2 与方程X2+6X+7=0 实质上是同一个方程,只是形式不同,可以展示把方程X2+6X+7=0 变成(x+3)2=2 的思维过程。

同时让学生练习:

X2+6X+口=(X+口)2

X2—5X+口=(X-口)2

X2+4/3X+口=(X+口)2

X2—5/2X+口=(X 一口)2

引导学生观察、类比,启发归纳得出X2+KX+(K/2)2=(X+K/2)2并总结得出配方法则。于是解方程X2+6X+7=0:

把方程常数项移到右边得:X2+6X=﹣7

在方程的两边各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得:X2+6X+32=﹣7+32

于是得:(X+3)2=2…

这样,学生就不难抽象概括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进一步通过直接开平方法求出它的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科学性强、有着高度抽象性的学科,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而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

在数学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因材施教,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联想到已知的公理、定理、公式和性质。只从单方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虽然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尽量多地设计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思路畅达,创造性思维更加活跃。

正因为数学题目具有可变性,所以思考的途径不同,解决的方法自然也不同。在例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探求多种解法,在发散思维的同时,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找出最佳的、新颖的或巧妙的解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3:已知a+b=1,a>0,b>0,求1/a+1/b 的最小值。

根据本题的结构特征,可以从三角、数列、不等式、方程、函数、几何以及常数更换等各种背景下进行一题多思,从而一题多解,而且通过比较,寻求最佳解法。例如1/a+l/b=(1/a+l/b)×(a+b)≥4(常数更换)可能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方法。

例4:在二次函数这一节教学中,设计探究题: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顶点是(1,﹣3)且经过P(2,0),求这个函数解析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经过探索有四种不同的解法:

①设为一般式,用顶点坐标公式和F 点坐标得到三元方程组;

②设为顶点式;

③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的对称性可知,由对称轴x=l 得P 点的对称点p(0,0),这样有三个已知点,设为一般式;

④P(2,0),P′(0,0)是抛物线与x 轴的两个交点,故可设为交点式y=a(x-0)(x-2)。

与此同时,在解题过程中,不要满足于把题目解答出来便完事大吉,而应向更深层次探求它们的内在规律。我们可以变化题目的条件、结论或条件结论同时作些变化,配成题组,从而加深对题目之间规律的认识。看下面的例子:

例5:AB 为过定椭圆左焦点F 的弦,求AB 中点G 的轨迹方程。

该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求解,解后比较其利弊,进行一题多变。进而可以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了二次曲线的有关知识,大家能否运用有关知识,将上述题目进行改编?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①将题中的“椭圆”分别改为“双曲线”、“抛物线”,求相应的轨迹;

②将题中的“左焦点”改为“一定点”,“椭圆”分别改为“双曲线”、“抛物线”,求相应的轨迹;

③将题中的结论改为“求弦AB 的一个定比分点的轨迹”;

④将题中的“椭圆”分别改为“双曲线”、“抛物线”,结论改为“求弦AB 的一个定比分点的轨迹”;

⑤将“定点的弦”改为“定向的弦(即平行)或具有定长的弦,求弦的中点的轨迹”。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以上各问题用什么方法求解,其最佳方法是什么?

由此可见,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仅增强了学生总结、归纳、概括、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创造性。

杨振宁先生说过,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新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常有自己的新看法、新思想,在数学方面,常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在教学中,我常采取各种手段,如启发诱导、实践活动、多媒体演示等引导他们发展思维、开拓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

三 善用学生的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从题设的已知条件出发,按条件的先后顺序和常规的思路去研究某一数学问题。而逆向思维正好相反,就是倒过来想问题,也就是先由问题的结论出发,进而推到问题条件的思维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往往习惯于从正面看、正面想、正面用,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因此,在解决新问题时,学生往往受这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感到束手无策,寸步难行。所以,在重视正向思维的同时,要善用学生的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破除正向思维定势的束缚。

如何善用学生的逆向思维呢?一是重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反方向教学;二是强调一些基本方法的逆用:从局部考虑不易,是否能整体处理;一般情况下不好办,考虑特殊情况;前进有困难,退一步如何;“执果索因”与“由因到果”两方面寻找解决途径;直接证明不行,则考虑用间接证法等等。

例6:若函数y=f(x)的图象上的每一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 倍,然后再将整个图象沿x 轴向左平移π/2 个单位,沿y 轴向下平移1 个单位后所得图象与y=1/2sinx 的图象相同,求f(x)的表达式。

本题若按常规思维,从正面求解,应设f(x)的解析式,显然较繁。不妨引导学生逆向解题,一是可以培养逆向思维能力,二是解题过程简单明了。具体过程如下:

y=l/2sinx→y=l/2sinx+1→y=1/2sin(x-π/2)+1→y=l/2sin(2x-π/2)+1

可见,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考虑问题,弥补了单向思维的不足,使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从而大大启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 注重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解题过程中,对结果或解题途径往往先作大致的估计(估量)或猜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质疑、猜想,有意识地注重学生的直觉思维,逐步学会猜测、想象等非逻辑思维,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7: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不必由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可以设计学生自主活动,尝试发现,大胆猜测的过程,让学生观察(a+b)2,(a+b)3,(a+b)4和(a+b)5的展开式,从而探索(a+b)n展开式的规律,然后给予严格的逻辑证明。如果直接给出公式结论,虽然也能使学生理解,达到记忆的目的,但两种处理方法,看似一样,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引导学生经历了由直觉发现到逻辑证明的对问题的解决过程,极大地诱发了创造性思维。

事实证明,很多著名的数学定理就是经过先猜想后证明得出来的。在教学中,学生的猜想、直觉可以是错误的或者是可笑的,但只要其思想有一点可以借鉴的地方,就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并把它引导启发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上来,切不可挖苦、嘲笑学生的错误,扼杀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五 构建学生的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是整体原理在教学中的反映。在数学解题时,要引导学生的思维不一定集中在问题的个别部分,有时要将问题看作是一个整体,并且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作种种整体处理后,构建整体思维,以达到顺利而又简捷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8:求cos80οcos60οcos40οcos20ο的值。

根据本题结构,可联想到倍角公式2sinαcosα=sin2α,于是把整个乘积看成是一个整体,可由“连锁反应”即通过分子、分母都乘以8sin20ο多次运用倍角公式来解,显得更为简洁。

例9:在三棱锥P—ABC 中,三组对棱分别相等,且PA=13,PB=14,PC=15,求其体积。

本题如果按常规方法是求底面积和高,底面积易求,但求高较困难。如果引导学生考虑已知条件:三组对棱分别相等,可联想到长方体相对面不平行的对角线也具有这种特征,从而可以构建一个长方体,即把三棱锥补成一个长方体,这样题目便简便多了。

可见,数学题目灵活多变,解题时只局限于问题局部.往往是“只见树叶,不见森林”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而及时地构建整体思维。反而使题目迎刃而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由于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以及直觉思维和整体思维的培养。要通过具体解决数学问题的钻研,让学生领会数学的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每讲一单元,一个章节的内容,都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思维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而思维的灵魂在于它的创造性,学习数学不只是掌握现成的公式、定理,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本人通过实践的数学教学,深深认识到思维方法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及提高学生自身素质,进而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去迎接未来激烈竞争的世界及新科技革命的挑战,都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1]赵振威.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谢传健.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3).

[3]王兵.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11).

[4]何荣炎.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2002,(Z1).

[5]金兔.例谈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培养[J/OL].人民教育出版社网,http://www.pep.com.cn.

猜你喜欢

逆向创造性方程
方程的再认识
逆向而行
方程(组)的由来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圆的方程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
多变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