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构建
2015-03-18王学昭
王学昭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系,湖南 永州 425100)
当下我国正处于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东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共存的转型期,使我国文化呈现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日益加快的文化更新、转型,使各种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1]。社会结构和环境日益复杂,我们必须采用多种不同理念的文化来服务社会的发展,这是造就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经多种文化的交融、碰撞,造就了当今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在受多元化文化背景影响的大学教育环境中,怎样构建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 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内涵及构建意义
我党一贯坚持并贯彻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在社会主义文化多元化发展中起着轴心和引导地位,是大学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主流价值观[2],而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就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观。我国现在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的发展多元化的趋势日益增长,文化引领的难度越来越大,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多种文化碰撞的冲击下呈现出了多元化、矛盾化、实用化的特点,而大学生作为实践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其主流价值观的构建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实践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思想战略意义。
二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向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3],呈现健康向上的趋势。他们对新生事物拥有超强的接受和捕捉能力,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方式捕获各类信息,特别是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主要而重要的途径。同时,他们的人生价值选择呈现多元化,思想又是务实的,富有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对人生价值观的树立有自己的主见。但在社会转型期,在全球化思潮的各种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目标功利化、价值手段实用化、价值评价多元化。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更多的关注自身的利益,更少关注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三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分析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大学时代是人的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会通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对社会环境、经济发展、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判断和认识。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都是“90 后”,恰逢改革开放的繁荣期,生活相对富裕,人生经历无大挫折,涉世不深,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渴望成才却又缺少实干精神。具体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原因
当代大学生在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普遍缺乏对我国的国情感受和基本了解,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练,对理想与现实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容易产生多种价值观的碰撞。再者是由于大学生年龄小,身心发展并未完全成熟,难以对事物的是非进行独立判断,容易被多元化的价值观影响而使之陷入误区。
(二)家庭原因
心理学家指出“早期接受的文化影响,留存于人格深处,形成人格的核心,随后接受的影响就包裹在核心的外层。”[4],家庭教育在子女价值观的形成上将居于核心地位。现实复杂的生活环境中,多数家长为子女适应现实社会而担忧,但在处理生活中具体问题的时候,往往采用实用而现实的做法,这种教育方式造就了家长在子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上更倾向于向“个人本位”和“金钱本位”的方面发展,此类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高校价值观教育机制原因
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教育机制因形式呆板、内容陈旧僵化等问题而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高校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开设价值观教育等相关课程中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理论与实际情况的分离,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与自我认知过程脱节,影响学生价值观体系的自我形成。
(四)社会原因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变革的转折中,当前人们的价值观复杂而多样,由于价值观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而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迷茫,产生了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
四 构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在当今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为必要;特别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坚持利用党建带动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教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中,促进内在精神动力和顽强奋斗意志的形成。本文通过如下几条途径来构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
(一)加强理论体系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校育人的根本在于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在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加强中国梦理论体系教育,对全面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 年11 月29 日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5]。“中国梦”在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号召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一体化,并一定能实现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进行了高度重视,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观点。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杰出代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生力军,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所以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大学生中国梦理论体系的教育,牢牢树立中国梦的伟大理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积极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事关国计民生、社会稳定、未来走向的一项重大政治战略任务。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合理利用网络舆论正确引导
我国在积极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在网络媒体、文艺、新闻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坚决弘扬主旋律,把握好正确导向,充分发挥其积极正面的影响,抓好示范教育,树立先进典型,为构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正面引导作用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之中。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网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技术革新下人们生活面貌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亦发生改变,大学生价值观受到深刻影响,所以要坚持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大力发扬网络建设的积极作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利用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为健康身心提供良好条件。自觉抵制粗俗、有害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侵蚀和影响。
(三)加大力度强化高校体制改革下的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在各高校积极推进体制改革的今天,严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其中长期以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忽略了人格的教育和培养是重要原因之一。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旦放弃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无法深入,所以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成对大学生形式多样的人格教育,从而进行感恩教育。大学生的思想基本是成熟的,大学生的人格基本是独立的,在这个基础上,加强校园文化教育,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人才,联系实际,改进教学手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四)重视建立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化机制
首先,重视“大学精神”在强化大学生价值选择的社会归属感中的整合作用。我所理解的大学精神[6],就是一所大学在某种理念的支配下,在自身存在和发展中沉淀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大学人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大胸怀的代表。大学生价值取向是一个外在社会环境与内在的心理机制互动的多维复合系统,这一系统的整合关键是依靠大学生自觉的认同并内化。因而,建立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整合机制是构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其次,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自己的思想,增强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等高贵精神品质为荣的意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自觉转化为一种鼓舞自身行为的强大内在精神动力,深刻意识到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自觉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
(五)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构建的积极作用
首先,家庭教育是第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第一课堂。父母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处事风格、道德情操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根深蒂固的导向作用。所以,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7]。其次,家庭教育亟需植入情感教育理念加以辅助,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行为准则加以教育。为此,父母要注意自身品行教育和道德修养,加强对子女的道德、人格方面的教育,使子女的主流价值观建立在健康、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让家庭成为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纯洁阵地。最后,学校需要建立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和组建家长委员会,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中的教育情况,呼吁家长加强自身的学习及休养,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多与孩子讨论、交流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以关注孩子的成长。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为国家、社会贡献力量的价值观。使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协调一致,滤掉不正当的、影响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恶意信息,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合力。毕竟,教育从来不是学校一己私力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共同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
总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内容,价值观的构建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事关社会稳定、国家未来走向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新形势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出现的新特征、新挑战需要采用新的方法深入挖掘和剖析,应以科学的教育内容,采用创新的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形成的时效性,为早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输送可靠、优质的人才资源。[8]
[1]张禾.南京青奥会城市文化营销与软实力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黄伟良.论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J].学理论,2013,(29).
[3]童政权,李公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8,(7).
[4]林秉贤.社会心理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301.
[5]陈志毅.对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新贡献——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1).
[6]赵侠,张海洋.普通高校音乐选修课的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0).
[7]刘凤英.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4,(3).
[8]王征国.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