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浅谈
2015-03-18江苏软件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顾晓庆
江苏软件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顾晓庆
一、成本核算的内涵和意义
房地产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发展的方针的制定和计划的实施,企业要想长期健康的发展,就要保证资金流不会断,要明确企业资金的流向和产生的经济效益,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促进企业进行宏观调控,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当前房地产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不全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房地产企业发展的需要,很多房地产企业的经济业务内容都不在传统企业核算方法的内容里,主要表现为:会计成本核算只是生产制造过程的成本核算,忽略了房地产企业前期的准备投入和后期的完善支出等;注重固定资产或者有形资产的核算和计提折旧,但忽略了无形资产的投入和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包括一些知识技术、专利等这些也是生产要素,可以产生收益并需要大量投入,所以也应该进行成本核算。
(二)会计成本核算不科学
会计成本核算不仅仅需要在事后进行核算,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和事中进行成本核算,以便为了更好的控制成本,减少费用的发生,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现在房地产企业大都忽略了事前和事中的会计成本核算,在进行计划和决策时没有考虑到成本和费用,对各项具体开支不明确,以至于在一些突发情况发生时,超出了预算,增加了支出,从而减少了经济效益。还有一些房地产企业在对各项成本进行核算的过程中,没有严格的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导致经济决策不符合要求,无法实际执行或者执行的力度不大,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房地产企业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不清楚各种核算方法的不同适用范围,因此,在选择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盲目的选择,并不清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更适合哪种核算方法,没有对自身的各项成本费用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此外,还有一些不合格的会计人员或者管理人员为了谋取私利,少提或不提费用,列支不该列支的支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发展。
(四)会计成本核算的制定未严格执行
房地产企业在具体实施会计成本核算制度时,往往做的不够到位,不能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如:一般房地产企业都会有自己相对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和方法,但是只是制定出来了,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执行,相关的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只是按照个人的想法和观点进行工作,导致会计成本核算制度的执行力不高,这些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真正的予以落实,除了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外,还要根据房地产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变化,制定出适合房地产企业经营发展的规章制度。
三、解决房地产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措施
(一)会计人员要树立成本观念
房地产企业及会计人员要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念。首先,房地产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要积极倡导成本意识,在会议或者日常工作中不断渗透给员工成本的观念,管理人员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力量,起着指挥协调的作用,因此,管理人员要具备正确的成本管理理念,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工作,并对企业日常事务的成本进行控制和监督。其次,企业要对产品的价值链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保证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最后,会计人员要对房地产企业日常活动产生的经济业务支出以及各项费用进行严格的审核,做好全面核算和监督。
(二)会计成本核算内容要全面
房地产企业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业务作出调整和归纳,并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保证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都纳入企业的成本核算范围内。对于无形资产的核算,要根据房地产企业各个阶段的投入和费用的支出,做好累计摊销,并且事前和事后的投入都应该列入经营成本的范围内,把握房地产企业显性和隐性成本,避免因疏漏成本核算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加强会计成本核算的队伍建设
第一,会计人员要持证上岗,要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同时要规范培训考核制度,做好备案,从而保证会计人员的稳定性;第二,加强对会计人员电算化的培训和指导,促进会计信息技术化,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会计数据处理的周期,提高会计成本核算的正确性和规范化;第三,加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训练,挖掘会计人员的潜能,保证每个人最大价值的发挥,促进会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团队合作意识,进而更好的做好房地产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
四、结束语
房地产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减低成本、科学决策、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针对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解决,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房地产企业。
[1]崔卓.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4,(6):191-191
[2]刘翀,孟宪军.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4,(5):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