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先锋性
——叙述时间的革命
2015-03-18洪汉权
洪汉权
( 阳新县高级中学,湖北 阳新 435200)
鲁迅小说的先锋性
——叙述时间的革命
洪汉权
( 阳新县高级中学,湖北 阳新 435200)
探索鲁迅小说的先锋性必须首先解读“先锋”这个词的基本内涵。这个词的法文原意是军事上的“先头部队”。文艺上是指这样一批作家、艺术家:他们以突破一切传统,不断“创新”为己认。他们认为,当一种艺术形式被认识、被接受之时就已经陈旧、僵化,就应当反对并与之决裂,去创造“一种新风格”,终有一天,这种新的形式会被接受,而且接受了,先锋派的任务即告结束。
鲁迅小说的先锋性是独异于同代也同样独异于当代的先锋作家的。下面笔者就鲁迅小说对“叙述时间的革命”来谈谈其先锋特点。笔者认为,鲁迅在小说里处理时间的方式有下面四种。
一、消解时间
消解时间,可使故事具有普遍适用性。在《狂人日记》里,时间已变得扑朔迷离。日记没有年,月,日,只有一种极端模糊具有相对性的时间。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晚上总是睡不着”“早上,我静坐了一会。”“这几天是退一步想”,这是前几则日记的时间;第六、七、八、九则日记几乎没有了时间,是一种意识的流程;而到了第十、十一则又恢复了“模糊的时间”“大清早”“太阳也不出来”;而第十二则的时间忽然发生了突变,“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在这里,读者不难觉察,《狂人日记》的内容远远不只是一个狂人的心理独白,而是一个民族几千年心灵的真实记录。可以这样大胆的假设,这十几则日记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创伤的心灵史,记载着这个民族在几千年风云变幻的历史中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吃人”的惨剧,“被吃”的恐惧是民族心理的积淀。这被吃的恐惧里有原始氏族公社时俘虏被吃前的颤栗,有饥饿年代人人自危的巨大恐惧,有封建礼教和社会体制吃人的痕迹,也有一个民族面临着被吞噬前的危机,惶恐感。创伤的民族经验一层一层地叠加。也正是由于时间的消解,才有狂人说的“有了几千年吃人履历的我”,此时的狂人,已经不再是单个的现在时的狂人,而是一种民族生存经验的见证物。时间消解之后,作者采用一种心理时间为线索串起全文。
二、拖延时间
拖延时间是鲁迅处理小说时间的又一种方式。最典型的是《明天》。在《明天》里,作者极度的拖延时间。叙述本文时长与故事时长的四种形式、省略、场景、休止,概括交错时用,形式疏密有致的叙事节奏。在《明天》中,叙事节奏是缓慢的,近乎停滞的。用这种时间拖延方式写出了一个一个孤胆无助的而又茫然无主的脆弱女子,在遭受人生最大打击后,那种百无聊赖,极度的虚冷,精神崩溃的精神状态。拖延时间的处理,类似西方现代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无聊,无谓,无所从,却不是痛苦。痛苦是一种清醒的存在意识,然而单四嫂子却没有,她深切感到的是一种虚无(尽管她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虚无)。“单四嫂子很觉待头眩,歇息了一会,倒居然有点平稳了。但她接连着变觉得很异样:遇到了平生没有遇到过的事,不像会有的事,然而的确出现了。她越想越奇,又感到一样异样的事——这屋子突然太静了。”“她站起来,点上灯火,屋子越显得静,他昏昏的走出去关上门,回来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她定一定神,四面一看,更觉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静,而且也太大了,东西已经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围着她,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围着她,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她,叫她喘气不得。”在这里,有的是因为时间的拖延而造成故事时间的停止,情节的停滞不前,而本文时间却无限的拖延,反复,而正是通过这种拖延与反复,使读者不觉也进入了人物的意思,与人物一起咀嚼无聊、空虚、虚无与寂寞。
三、淡化时间
对时间的淡化。鲁迅小说的时间从来都不像矛盾,巴金那样在小说的前台与人物一起活动且与人物一起推动情节的发展。鲁迅小说的时间永远活动在小说的后台,成为一种深层次的背景,鲁迅小说的人物几乎都是放在前景中,但这些人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变迁往往是在一个特定的背景前展开的,而这个特定的背景就隐藏了历史的,现代的东西。鲁迅的小说《伤逝》中,以涓生为叙述者展开叙述,时间只是一道浅浅的水印,而在涓生略带感伤的叙述中,子君作为女性解放后又重返旧家庭的女性的形象毕现于眼前。
四、重复时间
通过对时间的重复形成叙述频率。如在《祝福》中,在阿毛之死上,显示了作家对时间的处理策略。而正是在时间的不断重复和事件的反复叙述上,祥林嫂失子之痛越来越深,鲁镇人的态度透出了国民的麻木性,借用“重复时间”的技术,将祥林嫂的命运推向悲剧的极致。
鲁迅小说的先锋性是根植于民族土壤的。同时又渗入了他个人独异的人生经验,他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手法,使其先锋性与当代作家的先锋小说文本既有精神、形式上的相似,又有精神内核的区别,鲁迅找到了一种民族特色的鲁迅式的先锋小说形式。
2095-4654(2015)05-0194-01
201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