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2015-03-18陶晓娟
陶晓娟
(合肥市行政学院 社会和文化教研室, 安徽 合肥 23002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陶晓娟
(合肥市行政学院 社会和文化教研室, 安徽 合肥 230022)
大学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其形成全面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校要明确其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途径,切实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效果,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路径
一、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1.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的需要
工业革命、高科技的发展一方面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人类为了谋取自身利益,无节制的开发和掠夺自然资源,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前四位建设的基础[1]。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机构,也是推动科研创新的主要阵地,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并为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优良平台,必将为社会培养一批批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2.是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践行可持续发展观的需要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于高能耗、高污染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因此,发展绿色科技,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诉求。高校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优良的科研环境以及大量的科研经费,承担着培养社会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以及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高校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对于促进绿色科技创新、培养“又专又绿”的高素质人才[2]、建设生态文明文化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践行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3.是建设生态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意识形态,是支撑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机构,也是创造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阵地。和谐社会是指社会中各种因素能够相互协调、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具体来讲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客观自然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总和,其根本特征便是自然、社会、人三者的和谐协调发展[3]。高校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极大地促进了生态文化的建设,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建设生态文化的思潮,有利于大学生养成健全的生态文明观念,提高其生态文明素养,推动绿色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创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在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方面
目前很多高校学生对“生态文明”这一词语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层次,对于生态文明包含什么内容,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往往不甚明了,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缺乏深刻全面的理解,对生态文明认识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学生认为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是国家政府的事情,与个人无关。有人曾经对1 500名大学生展开随机调查,其中将近60%的人认为政府在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方面负有主要责任[4]。随地乱扔垃圾、“长明灯”、“长流水”、浪费粮食等现象在高校校园里随处可见。
2.在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方面
目前来讲,除了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工程等专业特色较明显的高校以及少数开设生态环境类专业的综合类大学开设了生态文明教育,并将其列入了学校公共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范畴之内。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将生态文明教育单独列为一门学科并开设专门的课程,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仅停留在环保法律法规以及一些环保科普知识的宣传层次,缺乏一整套关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教材。
3.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力量方面
生态文明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方面面,是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时候,所取得的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整体的社会运行机制的物质、制度、精神方面的成果总和[5]。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一门涉及到管理学、伦理学、环境工程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目前在高校承担生态文明教育的大多数教师只具有某一学科的专业背景,兼具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仍然是凤毛麟角。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1.重塑高校培养目标,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一方面要求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加深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并且对建设生态文明做到身体力行;另一方面高校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要重塑培养目标,由培养“聪明的科技人”转向“理性的生态人”[6]。具体来说,首先,高校要把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渗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到学校的基础管理中、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认同感。其次,各大高校要广泛开展关于本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调查,明确其生态文明素养的具体情况,在立足自身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校外各种优势资源,创建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激发学生自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2.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目前来看,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编写一整套系统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并将这些教材编置为生态类公共基础课程,并尝试在各大高校进行推广。其次,组织生态文明领域内的专家和学者对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专门培训,不断提高生态文明专业师资素养以及生态环保实践能力。此外,课堂教学作为教育实施的主要组织形式,具有简洁性、直观性、规范性以及系统性等特点,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有固定的班级和授课时间,统一的教材,一方面便于教学管理,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的集体授课形式,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并加以内化,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提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效果
首先,高校要将生态文明纳入一门专业学科并成立专门的院系。目前来看,我国各大高校一般通过媒体宣传、举行专门讲座以及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等方式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理念的养成进度和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效果,为了切实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建议将生态文明纳入一门专业学科,成立专门的院系进行教育,与此同时,高校设立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和管理关于生态文明的教育教学工作。其次,构建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运行保障体制以及评价激励机制。体制、机制的规范性、权威性、系统性、稳定性对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制定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纲要以及生态文明行为规范,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序开展提供依托和保障;另一方面,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和奖惩体制,包括对相应各层次机构组织的评价以及教职工和学生个体的评价,并秉着公开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高校相应机构部门以及教职工和学生的工作作出评价,“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发高校各机构部门和广大师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4.丰富校园内外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能力
首先,开展绿色校园创建活动,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举行绿色生态校园创意设计竞赛,鼓励学生对校园的绿色生态规划方案积极进言献策;另一方面,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比如湿地公园、鸟类观察站等,让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生态文明知识理念切实应用到实践中去。其次,积极建设校园生态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依托校园社团的载体作用,定期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邀请生态文明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来校开展主题讲座,联合本地区或外地高校举行生态文化节等。再次,开展生态文明社会公益活动,学校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参观、考察生态工业园区、绿色社区,并撰写调查报告;在特定的环保节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比如植树节组织志愿者们到植被覆盖比率较低的地区植树,世界水日组织志愿者们到附近河流捞取污染物等。总之,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理解,明确生态文明建设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5.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各种新媒介,提高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目前来看,高校主要通过张贴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海报、举办相关的讲座以及在有关知识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宣传方式虽然对于促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型媒体的出现以及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并以其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趣味性、互动性等特点极大地克服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并成为大学生获知信息、交流互动的主要平台,为此高校必须重视并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各种新媒体和网络技术,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新途径。比如,充分利用微博、QQ、微信等新媒体,在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期间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开展关于公民生态文明素养的网络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措施;尝试开发趣味性较强绿色生态网络游戏;举办绿色生态COSPLAY活动,并利用网络电视进行现场直播。总之要充分利用并发挥各种新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的开放共享、生动直观的优势,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1] 廖金香.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13,(4):138~141.
[2] 吴明红,严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64~65.
[3] 廖福霖.生态生产力导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30.
[4] 黄正福.美丽中国视野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成人教育,2014,(3):91~92.
[5] 吴俊杰.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M].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1.
[6] 吴青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63~65.
2095-4654(2015)05-0107-03
2015-02-15
G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