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平山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思考
2015-03-18张国俊梁中钦
张国俊 梁中钦
一、平山县粮食生产现状
平山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山区,拥有耕地30133.33亩,全县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34586亩,总产20万吨左右,常年小麦亩产397.4千克,玉米亩产428.6千克。目前农业生产中小麦主推品种有济麦22、石麦15、石新733、良星99等,玉米主推广品种有郑单958、浚单20、三北21、鲁单981等。2014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6653亩总产19.71万吨。
二、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1、地力水平的影响
根据耕地资源评价结果,平山县耕地地力分5个等级,Ⅰ级地属高肥力地块,土壤以轻壤为主,面积4428.5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4.7%;Ⅱ级地属中高肥力地块,土壤以壤质为主,面积8150.69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7.9%;Ⅲ级地属中等肥力地块,面积11415.9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7.9%;Ⅳ、Ⅴ级地属低肥力地块,土壤以轻壤、沙壤为主,面积6140.18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0.4%。
通过近5年对不同肥力水平粮食产量的调查分析表明,高肥力地块每亩平均亩产1127.9千克,中肥力地块每亩平均亩产932.5千克,低肥力地块每亩平均亩产765.3千克。由此可见:提高耕地地力水平,是实现粮食高产向超高产、中产向高产、低产向中高产跨越的主要途径。
2、品种更新换代的影响
平山县粮食作物品种先后经过多次大的更新换代,每一次更新换代都带来了粮食作物单产的突破。就小麦而言,20世纪80年代引进津丰1号等新品种,当年平均亩产273千克,平均亩产比以前提高了59千克;90年代引进4185、邯6172等品种,小麦亩产350千克,较80年代的品种平均亩产提高了77千克;进入新世纪平山县又引进了综合性状良好的石家庄8号、石麦12、石麦15、石新733等新品种,亩产量430千克,较90年代品种平均亩产量又提高了80千克。可见不断进行品种的更新换代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
3、品种选择的影响
在粮食生产上同一作物品种在不同区域种植,产量水平表现不同。通过小麦、玉米产量调查情况看,中高肥力地块,小麦、玉米产量均较高,差异不明显,但在沙壤地上种植中早熟小麦品种平均亩产360千克,比晚熟品种每亩平均产量高37.7千克,增产12.15%;种植密植型玉米品种亩产512.2千克,较稀植型品种的亩产量450.7千克,增产13.64%。可见因地制宜选择适当品种是促进增产的重要因素。
4、技术措施的影响
近年来,平山县以测土配方施肥、标准良田建设、高产创建、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等农业科技项目为依托,大力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收到了显著效果。就科技示范户与全县粮食平均产量比较看,2014年全县1000个示范户小麦高产田亩产453.8千克、中产田亩产401.3千克、低产田亩产352.6千克,分别比全县一、二、三类麦田亩增产14.1千克、37.9千克、40.9千克,增产3.25%、9.68%、25.78%。可见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实现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根本措施。
5、农田基础设施的影响
近年来平山县通过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耕地的保水保肥能力、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以6666.67亩农开区为例,未开发前浇一水需7—10天,亩耗资50元。开发后浇一水仅3—4天,亩耗资20元,灌溉效率提高一倍多。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促进了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就小麦而言,未开发前,小麦平均亩产320.5千克,开发后平均亩产423.6千克,增产29.05%。因此,进一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重要保障。
三、提高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
1、强化科技服务,为粮食增产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贯彻《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强化完善县、乡、村农技推广体系。确保粮食作物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2、分区域制定技术方案,促进粮食均衡增产
(1)高产田。高产田地形平坦,质地适中,保水保肥,供水供肥能力强,以实现超高产为目标。一是合理调整作物品种布局。小麦以种植高产品种济麦22、良星99、石新733等为主,玉米以大穗品种为主,推广玉米小麦“两晚技术”;二是科学管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扩大秸秆还田面积,改善土壤结构,大力推广小麦、玉米配方施肥;足墒适期适量播种,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污染,改善作物品质。
(2)中产田。中产田保水保肥能力相对较好,土壤养分含量适中,以实现中产向高产转变。一是培肥地力,坚持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不断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二是小麦品种选择节水、抗旱、抗寒品种,玉米以中穗品种为主。
(3)低产田。低产田保水保肥能力差,产量较低,应在增施有机肥料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取少量多次的施肥方式,作物中后期加强根外追肥,推广小畦灌溉,小水勤灌,防治大水漫灌等相综合技术措施促其向中高产田转变。
3、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夯实粮食增产基础
一是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率。
4、加强项目建设,为粮食增产提供项目支撑
项目是人才、技术、资金的载体。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走产业化农业之路,不可能离开农业项目的有力推动。县委县政府、各涉农业部门要紧紧抓住中央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培育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巩固和加强农业基地不动摇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充分利用平山的政治、资源、人文各方面优势争取国家项目支持,要把县域农业粮食增产、增收融入到国家粮食丰收工程的大盘子,为全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鼓劲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