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谢芜村的俳句、绘画艺术与中国文化*

2015-03-18张晓希

关键词:俳句文人画

张晓希

(天津外国语大学 比较文学研究所,天津 300204)



与谢芜村的俳句、绘画艺术与中国文化*

张晓希

(天津外国语大学 比较文学研究所,天津 300204)

与谢芜村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俳句诗人与文人画之大成者,精深的中国文学和艺术修养,使其俳句既有“含蓄蕴藉”、“韵外之致”的中国古代诗学特征,还充满了“诗情画意”。其文人画多以中国古代人物和山水为题材,讲究笔墨之趣,脱略形似,重视神韵和意境的营造,尤其在模仿、吸收和借鉴中国诗歌与文人画精髓的基础上,与谢芜村将俳句与绘画合二为一,互为表里,构筑了其独特的艺术世界。

与谢芜村;汉诗文;俳句;文人画;诗画合一

俳句是日本传统的诗歌形式,古称俳谐。江户时代(1603—1868),“俳谐连歌”的“发句”(首句)作为一种诗体逐渐从“俳谐连歌”中独立出来,明治时代(1868—1912)俳谐经过革新运动后始称俳句。俳句只有5·7·5十七个音节,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定型诗。它也有一定之规,既有表示季节的“季语”,也有表示中顿、感叹等功能的“切字”,内容诙谐幽默与高雅相结合,是文学性与通俗性融为一体的大众诗歌形式。由于其诗形短小,承载形式非常有限,因此俳句的创作要求手法凝练,以最简约、含蓄、暗示性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情感意蕴。

江户时代曾出现过三位俳坛巨匠,虽风格迥异,但代表了日本俳句史上最高水平。一是被誉为“俳圣”的松尾芭蕉(1644-1694),其将禅道意境与汉诗神韵、和歌、连歌理念融为一体,表现形式平易清淡,但文学精神高迈幽深,开拓出俳句新的文艺境地。二是画家出身的与谢芜村(1716-1783),他将中国画论中的离俗方法用于俳句,充分汲取汉诗文的养分,其俳句追求“象外之旨、韵外之致”,具有清新浪漫的色彩,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三是小林一茶(1763-1828),艰苦的生活和不幸的经历使一茶的俳句更多关注社会,同情弱者,幽默讽刺,个性鲜明。三人的俳句创作均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而“真正得汉诗之真髓者,……近世芜村之俳句也”[1](P46)。

一 芜村俳句的意境:诗中有画

与谢芜村本姓谷口,名信章,号宰鸟、夜半亭(二世)、春星、谢寅等,后改姓与谢。生于摄津国东成郡毛马村(今大阪市都岛区毛马町)的乡民家庭。12岁时赴京都师从夜半亭宋阿学绘画、习俳句,20岁前后随师移至江户(今东京)继续学习。师宋阿离世后,芜村离开江户,追踪松尾芭蕉的足迹游历关东地区十年之久。这期间芜村在普及俳句的同时,开始诗人兼画家的艺术创作生活。当时,江户盛行古文辞学派思想,提倡追踪孔孟经典,钻研先秦儒学,主张摹拟先秦隋唐诗文。芜村引用清代《芥子园画传》论画十八则的“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世俗之气下降矣”的去俗论观点,认为俳句创作应博取汉学、汲纳中国诗集典籍精神,他提出的“离俗论”为俳坛摆脱芭蕉去世后的卑俗风气,迎来俳句史上的“中兴时代”做出了重要贡献。

芜村的中国汉诗文造诣颇深,这一点从《芜村全集第一卷 发句》(日本讲谈社 1992)(以下略称《全集》)中也可窥其一斑。《全集》中收录芜村俳句2000余首,涉及中国社会、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的俳句达400余首,约占《全集》的20%。其中包括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阮籍、谢灵运、王昌龄、孟浩然、张九龄、贾岛、王勃、李涉、元稹、张籍、欧阳修、王安石、司马迁、嵇康、陆机、戴叔伦、林和靖等中国古代诗人、文学家;孔子、庄子、列子、司马迁等思想家、史学家;还有黄帝、仓颉、桀溺、子期、伯牙、楚怀王、范蠡、秦始皇、汉高祖、魏文帝、唐玄宗、韩信、张良、苏武、柳下惠、司马相如、诸葛孔明等各类历史人物。涉及的文学作品包括《诗经》、《离骚》、《古诗源》、《玉台新咏》、《文选》、《乐府诗》、《陶渊明集》、《李太白诗集》、《长恨歌》、《杜少陵诗集》、《东坡先生诗集》、《寒山诗》、《唐诗纪事》、《唐诗选》、《三体诗》、《后赤壁赋》、《秋声赋》、《诗人玉屑》等;也有《论语》、《庄子》、《逍遥游》、《孔子家语》、《淮南子》、《五灯会元》等儒家、道家、佛家经典;《事文类聚》、《渊钅监类函》等类书;《史记》、《晋书》等史书;《西京杂记》、《世说新语》、《三齐略记》、《述异记》、《列仙传》、《三国志演义》、《南柯记》、《书言故事》、《芥子园画传》等笔记、笔记小说、故事、戏剧、画传等。俳句中还涉及了许多历史典故,如投醪劳师、子猷寻戴、西施捧心、折杨柳、黄粱梦、子房取履、庄周梦蝶、车胤聚萤、巫山云雨、荆轲刺秦王、庄子鼓盆、漂母进食、阮籍青眼、戴逵破琴、孙康映雪、贾谊忌服鸟、文君当垆、范蠡泛湖、君平卖卜、墨子悲丝、梅妻鹤子、琴心相挑等,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芜村将这些素材巧妙地运用于俳句中,使其俳句呈现出多重意境。如:

易水に 葱流るる 寒さ哉 (风萧水流急 葱漂易水寒)

该句原指不知谁洗的大葱,在寒冷的河面顺水飘流,葱白时沉时浮,不知流向何处,风吹水寒。这里作者用了“易水”一词。易水,河流名,在河北省西部,源出易县境,荆轲入秦刺秦王,燕太子丹饯别于此。俳句的场景从日本转向了二千余年前中国古代发生的荆轲刺秦王的悲壮故事背景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眼前这冰冷的河水中,葱白的颜色和在易水边为英雄送行的人们白衣素冠的颜色重叠在一起,使人愈发感到彻骨之寒。

沓おとす 音のみ雨の 椿哉 (圯桥堕履声 春雨山茶花)

这是芜村明和七年(1770)五十五岁时所吟俳句,题为“叹息此人去、萧条涂泗空”,引自李白的怀古之作《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中的诗句。李白在诗中颂扬了张良的智勇豪侠,叹息张良一去,此地再无此般杰出人物,只见泗水空流,作者曲笔自抒抱负。在俳句前半出现的“圯桥堕履声”指汉初张良年轻时,有一次经下邳圯桥为黄石公拾履而得兵法的故事,而俳句的后半笔锋转到春雨中绽放的山茶花,厚厚的绿叶、鲜丽的红花上缀满了晶莹的雨珠,溢出暗香,周围寂静无声,偶尔传来吧嗒一声响,这究竟是黄石公想试探张良将履掷下桥的声音,还是裹着雨水的山茶花瓣落地的声音呢?芜村用汉与和、虚与实、远与近、静与动的对比、互衬以及颜色的搭配,呈现出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

据该俳句注释,张良“圯桥堕履”的故事引自《蒙求·子房取履》。[2](P163)《全集》中涉及《蒙求》、《古文真宝》、《联珠诗格》、《唐诗选》等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的俳句多达100余首,出现频率非常之高,很值得关注。蒙学读物传到日本后受到文人的高度重视,几乎可以与一些经典作品相媲美。《蒙求》在日本平安时代便广为流行,曾与白居易的《新乐府》齐名,影响广泛,遍及多种文学形式。[3](P258)《三体诗》、《古文真宝》等曾一度在国内失传,赖朝鲜、日本翻刻本方知原貌。韩国现存朝鲜时代《古文真宝》的刊本便有五十三种,[4](P83)日本中世的五山文学时代出现了大量的《三体诗》和《古文真宝》的翻刻本、手抄本和注释本,五山文学的创作主体——五山禅僧将其视为学习、创作汉诗文的首选入门书。由于其浅显易懂,对于异文化语境的文人来说更容易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从中找到丰富的普遍价值,因此在日本历代的各类文学形式中均可看到蒙学读物的影响。

芜村的创作经常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将中国文学的神韵浸透于俳句幽玄含蓄之中,并加以融会贯通,然后通过画家特有的语言,使其产生诗中有画的写意效果。

白梅や 墨芳しき 鴻臚館 (鸿胪馆 白梅翰墨香)

“鸿胪馆”一词来自于中国古代官署名“鸿胪寺”。北齐始设,后代延续设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又复设。“外吏朝覲,諸蕃入貢,與夫百官使臣之復命、謝恩,若見若辞者,並鴻臚引奏。”[5] (P1802)主要职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等事。鸿胪馆是日本律令制时代(7世纪-10世纪)设于京都、大阪和福冈三地接待外国使节的设施。俳句中描写的是早春时节,鸿胪馆庭院中盛开着清香的白梅,国外来使的房间中飘着淡淡的墨香。梅花是高洁的象征,自古以来中日两国文人墨客对其深爱有加。该句在梅香与墨香、“白梅”的“白”和“墨”的“黑”的对比中,生动地表现出在梅花盛开的早春季节,鸿胪馆里唐朝使节与平安贵族文人一起吟诗作画的优雅场面。作者从嗅觉、视觉的角度调动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唤起了读者的联想,运用绘画语言转述了诗歌精神,从而营造出独特的俳句意境。

菜の花や 月は東 日は西 (菜花黄黄 东西托起日月)

夕阳将要落入西山,银白色的月亮挂在东山上,这与李白的“日西月复东”和陶渊明描写的“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景致如出一辙。芜村巧妙地在日月中间加入了一望无垠的黄色菜花田,宛如一幅静止的写生画,但同时也具有太阳缓缓西沉,月亮渐渐升起的视觉移动效果。黄色的菜花和绿色的叶、茎,晚霞余晖与淡淡的月光,精致的构图、丰富的色彩与光线的搭配,芜村以独有的画家意识,运用多种手法将意象进行合理组合,给其俳句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使其具有明快淡雅、强烈鲜明的绘画印象。

二 芜村的文人画:画中有诗

文人画是日本江户时代最重要的画派之一,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末清初渡日商人、画家以及黄檗宗僧侣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清初商人兼画家尹孚九多次到长崎,除经商外,还传授南宋以来的中国文人画;1731年清代写实主义画家沈南苹渡日,开辟了日本写生画之风;中国高僧隐元隆琦及其弟子将中国的黄檗宗传到了日本,其中很多人擅长绘画,如明末清初渡日的独立性易和尚留下了被视为日本文人画先驱的水墨画作品,逸然性融和尚还创立绘画学派,被称为长崎汉画之祖。黄檗宗僧侣所具备的文人素养和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脱落形似、强调神韵的特点契合了江户文人对理想生活和审美需求,文人画制作很快从寺院蔓延到社会,在江户一流文人、汉学家中间兴起了习作文人画之风,而真正确立日本文人画风的文人画之大成者便是与谢芜村。

(一)画诗一体、和汉交融

江户时代,《八种画谱》、《芥子园画传》等多种明清画谱由中国贸易商船带到日本,并多次被翻刻、翻译和注释,为日本文人画家师法中国画提供了便利,直接促进了日本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芜村自幼好画,以古今名书画为师,一直致力于临摹中国文人画大师的作品。1742年,师宋阿去世后,芜村离开江户,游历关东各地,开始了为期十年的追求文人画艺术之旅,初期曾临摹过《文徵明写八胜图》,被誉为“诗画皆尽得明代之妙”,这是其后来成为文人画大家的出发点。[6](P12)1757年,芜村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活回到京都,继续临摹清初画家沈南苹的画风,完成数幅《野马图》,图中马的位置和姿态稍有些变化,但描绘的风景与原画相同。“马拟南蘋人用自家”的主张印证了芜村想从传统中国绘画中构筑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芜村一生创作了大量文人画,良好的汉学修养使芜村的绘画题材多取自于中国的山水人物。《芜村全集 第六卷》《绘画 遗墨》(讲谈社 1999年8月)中所收700余幅画,大部分题材涉及山水风景、人物、花鸟、动植物等,其中约95%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自然风景、文学作品相关。如《醉李白图》、《桃园结义图》、《陶渊明图》、《寒山拾得图》、《东坡宝山昼眠图》、《司马温公图》、《刘长卿待李穆图》、《饮中八仙图》、《草庐三顾·萧何追韩信图》、《孔子杏坛图》、《重阳登高图》、《武陵桃园图》、《兰亭曲水图》、《虎溪三笑图》、《黄石公·王猛图》、《文天祥像》、《羊太傅图》、《五柳先生图》、《庄周蝴蝶图》、《蓬莱群仙图》、《郭子仪图》、《王子猷访戴安道图》、《四季山水图》、《西湖图》、《蜀栈道图》、《四皓归山图》、《赤壁图》、《后赤壁赋·归去来辞图》、《春夜桃李园图》等。芜村与池大雅于1771年合作完成的著名相同主题绘画《十便十宜帖》便是以明末清初的文人李渔赞美伊园山庄、抒写隐逸情怀而作的《伊园十便》、《伊园十二宜》诗为主题,其中,芜村所绘的《十宜帖》以宜春、宜夏、宜秋、宜冬、宜晓、宜晚、宜晴、宜风、宜阴、宜雨等自然现象为主要内容,并在画中配以李渔的原诗,诗画融为一体,将自然界的各种细微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1766年,芜村摹仿明代万历年间版画精品之作《八种画谱》中的《古今画谱》十六,完成了《柳溪骑渡图》。图中展现了宽宽的水面,前景是两株柳树,不长的柳枝随风摇曳,后景是掩映在树丛中的河岸。画面中央马夫牵着马,一位从对岸过来的老者正骑着马过河,马上的老者袒胸露肩,不拘装束,悠然自得地沐浴着春风。芜村去掉了《古今画谱》中挑着行李和琴以及背着孩子过河的人物,将马上的高士换成特写的老者,对其衣着、神态进行了加工,摄取印象最深的形象加以突出表现,使画中人物生动有趣,又符合画的主题。这幅画的题赞为:“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诗画互补、相得益彰。

题画诗源于唐代,清乔亿在《剑溪说诗》卷下说:“题画诗,三唐间见,入宋寖多,要惟老杜横绝古今。”画上题诗,诗则成为画的有机成分,可再现画的意境,进而丰富画境,同时诗又被画化,这样便有了画中有诗情,诗中有画意的完美呈现,故而受到历代文人画家的青睐,芜村画中的题诗多是从汉诗中摘录的诗句或同时代的其他画家所题赞的汉诗。

芜村摄取中国南宋“诗画一体、脱俗高踏”的精神,把绘画准确的构成和生动的表现力运用到其创作的俳句中。虽不及中国文人画沉厚、缺少繁杂构图、深密景色,随性挥洒的水墨写意画较多,但在风格上同中国的文人画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文人画的结构、汉诗的意境、日本式的情感和独有的俳趣等诸多要素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诗画世界。

(二)俳画:日本独特风格的文人画

俳画又称“俳谐草画”,是将俳句融入于绘画,增加俳谐趣味的写意淡彩画或水墨画,是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文人画。俳画质朴亲切,运笔减放,恰如儿戏。它反映民众生活,将日本文化的崇减、尚小以及乡土情趣完美地表现了出来,体现了日本文人吟咏风物之美,喜爱自然的审美情趣。与谢芜村晚年时俳句与文人画皆达到了圆熟之境,完成了独具一格的文人画风,其中充满生活趣味的俳画也越来越多,水平所达高度,后世无出其右者,他给弟子几董的信中也曾自负地说“俳谐之草画,凡海内无比肩者”。

芜村俳画的题材丰富多样,既有日本文学作品传说中的妖怪系列、历史人物,也有日本固有的山水、花鸟、风景、习俗,并喜欢以日常生活的小事入画,如扇、伞、笔、灯笼、牛车、草屐等,质朴、平常、温暖,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情趣。画面形式有诗画轴、团扇、折扇、屏风、障子等,自题俳句画赞居多。芜村的俳画继承了中国水墨画“不似之似”的意象特征,把创作精神归于自然之中,画面之笔墨简而淡、寄托物象、景物清新生动,充满生活趣味,其俳画有一种随意、偶然而得的趣味。受中国文人画思想的影响,追求“拙”,即“稚拙性”,与俳句、俳文相映成“谐趣”。如题为《四五人》(《芜村全集 第六卷》《绘画 遗墨》 55)的扇面画就以极为洗练的用笔勾勒出七月十五中元节的祭祀活动——盂兰盆舞的场面。画中线条简单,人物形象夸张,景物形状生动,并配上草书体假名的俳句题赞:“四五人に 月落ちかかる おどり哉”(鸣鼓盆舞起 月影四五人)。夜已深,四五个舞者还在尽情地跳着盂兰盆舞,似乎丝毫没察觉众人已散,月光下舞者们身影时长时短,不断变化。水墨淡彩,寥寥数笔,洒脱自由、不拘一格,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与诗达到了共同的意境,将日本夏日独有的风景诗描绘得富有俳趣和诗意。俳画是芜村晚年的一大成就,标志着其抒情风格的成熟。代表其最高水平的作品是其晚年完成的《奥州小路》画卷和《奥州小路》屏风系列(《芜村全集 第六卷》《绘画 遗墨》 78·80·84·85)。《奥州小路》是松尾芭蕉五部俳谐纪行文中最后一部,文与俳句浑然一体,高雅中透着闲寂、枯淡的韵味,为芭蕉的代表作。芜村以书入画,在芭蕉俳文余白处插入图画,注重俳文假名线条的粗细、刚柔、断续、轻重变化,文字不拘一格,整个作品新颖别致,充满了俳趣。芜村完成多幅以芭蕉纪行文为题材的俳画,仅芭蕉像就有十余幅,表现出其一生对芭蕉的敬仰和继承、发扬芭蕉俳谐精神的信念。

芜村学习中国画南北二宗、南苹派写生画,发掘和传播了中国文人画体系的简笔画一脉,敏锐的自然观察、不拘泥于“形似”,不模拟自然美,而是着力于内在的神韵把握和主体的精神表达,摆脱时空观念的限制,用多种创作方法构建了俳、画如一的艺术空间。

三 结 语

日本社会受中国文化影响历史已久,日本文化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丰富了自身文化内涵,但本土文化并没有被同化,而是在汲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中走向融合,并在融合中获得新质,构成新的文化艺术形态,在传统文化根基上形成了包容并蓄的独特文化。与谢芜村的文学艺术创作过程就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缩影。自古以来,日本文人对中国文学、文化由敬仰内化为自身的学问,诗人兼画家的与谢芜村有着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在其艺术创作过程中,将俳句与文人画的技巧和手法互相借鉴,打破诗与画的界限,使俳句与绘画不但在形式上,而且在精神上融为一体,使两者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些作品无疑体现了两种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融合,这种文学和艺术共存的新文化,产生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同时说明任何一种文化从来就不是恒定的,不同文化经过冲突和融合后,一种文化在异域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和发展,并催生出更为丰富多样、更为绚烂多彩的文化成果。

[1] 荻原朔太郎.郷愁の诗人与谢芜村[M].东京:岩波书店,1992.

[2] 尾形仂·森田兰.芜村全集第一巻·発句[M].东京:讲谈社,1992.

[3] 王晓平.东亚文学经典的对话与重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 张伯伟.选本与域外汉文学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4):81-89.

[5] [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4.

[6] 王岩.与谢芜村の日中比较文学的研究[M].大阪:和泉书院,2006.

Haiku and Painting Art of Yosa Buson

ZHANG Xiao-xi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Tianjin Foreign Study University,Tianjin 300204,China)

Yosa Buson was a famous Haiku poet of the Edo period, and he also made great artistic accomplishments on literati painting. Buson’s Haiku carries simplicity and far-sight, connotation and association of ideas, which ar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Moreover, his Haiku is filled with idyllic conceptions of painting by virtue of his high attainment 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istic culture. Buson’s Literati painting draws materials mostly from ancient Chinese people and landscape, which devotes particular care to his subjective feelings and cultivation and the idea of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mitation, absorption and digestion of the essence of Chinese poetry and Literati painting art, Buson combines Haiku with painting. The combination and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of Haiku and painting create a distinctive artistic world of Buson’s.

Yosa Buson;Chinese poetry and prose;Haiku;literati painting;combination of poem and painting

2014-11-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WW003)

张晓希(1957—),女,辽宁大连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日本古典文学,中日比较文学.

I106.2

A

1008—1763(2015)02—0089—04

猜你喜欢

俳句文人画
趣说俳句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留学生日语俳句创作的特点浅析
俳句生活
当代画家 胡石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日本俳句对中国小诗的反影响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新派俳句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