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语句式的主观性表达*
——以“天气那叫一个冷”为例

2015-03-18

外语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主观性句法形容词

林 忠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口语句式的主观性表达*
——以“天气那叫一个冷”为例

林 忠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汉语口语里有些新兴句式构造独特,它们往往是因说话人要突出表达特定意义、个人情感而构建出来的语用结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天气那叫一个冷”结构中,“那”启动一个抽象话题;“叫”由言说类动词虚化为话题评论标记;说明部分通常是被“一个”名词化、个体化的事物的性质特征。3者合力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明确的定性,从而在普通的描写句基础上构建具有评判功能的语用结构,表达说话人对“冷”的强烈感受。其操作机制在于凸显一般描写句中的自然焦点,这种凸显过程受说话人的即时情感驱动,从而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

口语;主观性;语用结构

1 引言

与书面语相比,口语具有语义、感情色彩表达上的特殊功用,在语法上体现出更多的易位(10点钟了都)、重复(你怎么了你?)、省略(他不(是)病了吗)、追加(吃吧你!)、隐含(他完了是你)等语言现象。有些口语现象更为有趣,比如,“笑什么笑”、“挤什么挤,都挤到我怀里了”、“你可想死我了”。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引起语法学家的高度重视,语法研究不能无视口语、书面语、方言、文言和新兴句式的差别(朱德熙 1987)。胡明扬指出,“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带来最大困难的是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异”(朱德熙 1987)。

最早的汉语口语语法研究应为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1968)。陈建民的《汉语口语》被称为“国内迄今为止第一部较为系统研究汉语口语的专著”(邵敬敏1990:283),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汉语口语,如陆俭明(1980)、陈章太(1983)、于根元(1986)、张伯江(2007)和方梅(2007)等。不难看出,从语言交际“功能”角度开展汉语语法研究大有可为。

本文分析现代汉语口语中新出现的一种句式——“天气那叫一个冷”(以下简称“该句式”)。从构成特征上看,该句式的结构层次颇为纠缠,形容词“冷”受数量结构“一个”修饰;从功能上看,它不只表达“天气冷”的客观事实,还传递说话人对“冷”的强烈感受。本文先描写该句式的形式特征,然后具体分析它的生成机制与过程,最后总结汉语口语表达主观性在结构上的变化。本文例句除特别标明出处的以外,都来自互联网普通网民的发帖,为节省篇幅,不再一一标注。

2 形式和功能特征

从结构形式上看,“天气那叫一个冷”句式由5个部分构成:“NP(天气)”+“那”+“叫”+“一个”+“Adj.(冷)”。中间3个部分是常项,主要起语法作用,首尾两部分主要负载理性意义,第一部分是人或事物项,我们称为话题(Chao 1968),第五部分是对话题具有的性质状态的描述。下面先描写5个部分的构成及其变体。

2.1话题的构成

话题部分一般是由名词性成分指称的具体的人或事物,话题后通常有停顿。例如:

① 27号晚上11点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天气那叫一个冷,风那叫一个大。

② 个子那叫一个高,皮肤那叫一个白,睫毛那叫一个长,鼻子那叫一个挺。

③ 昨儿我带一岁七个月的女儿瑶瑶去朝阳公园看马戏了,她那叫一个兴奋!我们坐第一排,她冲着狮子老虎挥着手大叫:老虎出来,和瑶瑶玩!猛兽们愕然!

话题部分也可以由谓词性成分充当,包括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和小句等,一般没有形容词性成分。例如:

④ 荧幕上的“百变精灵”李冰冰,开车那叫一个“酷”。

⑤ 我大声爽朗地笑着,笑得那叫一个假。

⑥ 说实话,你一开始上课,那真叫一个闷,不过很适合睡觉,特别的安静。

从指称上看,不管是人或者事物等物理实体(entity)还是篇章中的事物(一个小句或者一段话),只要是定指、类指,或者认知上可及(accessible)的信息,都可以充当。例如:

⑦ 突然海风大作,波涛汹涌,呼啸的海浪卷起大浪,朝人群袭来,那叫一个惊险!

例⑦中,“那”指的是“突然海风大作,波涛汹涌,呼啸的海浪卷起大浪,朝人群袭来”这一事件,由4个小句构成。

2.2 “那”及其变体

“那”是该句式的第一个常项,作为前面话题的复指代词,通常不可省略。有时候用“这”,不过比“那”少得多。例如:

⑧ 德国想动用国防军保卫世界杯,这叫一个难。

如果表达者只想冷静、客观地表述指称对象(王灿龙 2006),像似性(iconicity)原则起作用:指称距离近时选择“这”,指称距离远时选择“那”。通过语料发现,在该句式中通常使用“那”说明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对指称对象的排斥、鄙夷、消除亲近感或者有意疏远,这正是言谈者主观性的体现——“心理距离”的改变(吕叔湘 1985),是言者的一种主观化操作。

“那”不出现的情况极少,否则就要用一个副词。例如:

⑨ a.今天真叫一个冷。

b.今天叫一个冷。??

c.今天那叫一个冷。

一般而言,“那”复指主语,但是在谓词性主语里,“那”可以理解为该谓词性成分表现出来的神情或样子,即指称事件(邵敬敏 2006),如例④的“开车”可以理解为“开车的样子”。

2.3 “叫”及其变体

“叫”是该句式的第二个常项。《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叫作”在口语里也说成“叫”,“叫”与“是”有时也相通,如“他叫王力刚”,也可以说“他是王力刚”。因此“天气那叫一个冷”中也有相关变体。例如:

⑩ 楼下两户人家装修房子,气味那叫一个浓,声音那叫一个响。

有时甚至出现“是叫”,这类句子多带感叹词。例如:

“那”和“叫”间有时可用“真”、“才”等副词。例如:

“叫”作为言说类动词,在该句式中并不表示言说动作本身,而表示“我认为”、“我想”类意思的“知域”(沈家煊 2003),由“言域”向“知域”投射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观化操作(邓川林 2012)。

2.4 “一个”及其变体

数量短语“一个”是第三个常项,是该句式最有特色的部分,它的变化主要是出现与否的问题(回头看,“叫”有时也不用)。张伯江和方梅(1996)也谈到这种省略句(张伯江 方梅 1996)。不用“一”,如例;不用“个”,如例;抑或二者都不用,如例-)。

“一个”之类的数量词通常位于名词前,使名词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大河内康宪 1992),在该句式中,不管是“个”还是“一个”,其作用都是增加主观认同 (recognition),提高谈论对象的可及性(方梅 2002)。当“个”后的成分从名词扩展为形容词或动词时,它能够表达一种特殊的语用意义:说话人对发生的事情感到意外或不如意,并由此产生的消极主观评价意义。“个”在句中充当凸显预期以及预期和事件结果间逆差关系的角色(陈晓阳 2006)。预期就是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客观事件和主观认识相违背会产生意外、不如意的主观情感。这种情感进一步引发说话人对事件的主观评价。作为反预期标记,“个”激活整个句式的主观意义。

2.5 性状部分及其变体

表性状意义的部分也是理性意义的重要负载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其变化多样,可以从两个维度看:一是从音节长短上,二是从构成性质上。

第一,从音节上看,这部分多是单音节,如上列各例,但实际的语料中,双音节乃至多音节的句子也常见。例如:

有的句子看似双音节或多音节,其实是单音节,这就是特殊的带“字”句。如:

多音节的句子中,3音节的多是双音节加副词,4音节的多是成语,5音节以上的则不一而足。例如:

第二,从构成性质上看,虽然主要是形容词,此类形容词多为极限类形容词(石毓智2011:320),句法上一般不受“很”和“太”的修饰。

这些例子表明“那叫一个”有很高的凝固程度和结合能力。

3 主观性与句式成因

主观性是指说话人言谈话语中个人主观态度、情感和立场的表达(Lyons 1982;Sweetser 1990;Traugott 2003,2010)。探讨该句式的主观性成因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它与哪类普通句式表意接近,又是什么特殊要求使得它要采用特殊的表达形式;二是这些特殊的形式怎样满足说话人的特殊表达要求。

3.1 与描写句的差别

该句式的基本词汇意义负载者是事物名词(“天气”)和形容词(“冷”),即使代替“冷”的是其他性质的成分,取的也是其程度可变特性。二者构句一般生成形容词谓语句,传统称为描写句,故与该句式对应的普通句子是“天气(很)冷”。同理,“开车那叫一个酷”对应的一般表达是“开车(很)酷”。那么是什么特殊要求使得说话人舍弃现成的描写句式而选择特殊的表达式呢?

根据对其实际表达效果的分析,该句式多表达说话人的强烈情感,即说话人对事物或事件的某性状具有特殊感受,这种强烈的主观感受使说话人觉得只有采用特殊形式才足以将它表达出来。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体会到,该句式虽然有形式上的变体,但是表达特征都很接近,都能表现说话人对某事物或事件具有某特性的强烈感受,主观性很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构本身常带语气助词“啊”,写出来经常带感叹号。第二,前后常有间接或直接表达感情的句子伴随。第三,经常几个相同格式排比或连续说出,有气势。第四,使用“酷”、“爽”之类情感倾向明显的词,评判性强,描述性弱。第五,结构独特,且时有创造性搭配,表明说话人情绪活跃。第六,多出现于口语和网络聊天等语境中,情感表达比重大。第七,使用者以青少年为主,凸显与传统不同的个性。

3.2 生成机制和结构层次

那么采用什么形式才能将强烈的主观感受表达出来呢?办法很多,说话人可以将普通描写句的谓语重读,或附加程度副词(intensifier),如“很”、“真”、“特”等,但这些副词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渐渐变得普通,语义漂白了(semantic bleach),后来有“超”、“巨”等,如“天气超冷”,也有一定的表达效果。还可以对谓语本身进行变化,如说“冷飕飕的”,也可以看成词汇变化(morphological change)手段。然而我们认为,该句式是说话人在普通描写句基础上通过句法变化(syntactic)达到表达特定表达效果的产物。

句法上一般采用什么手段达到类似目的呢?我们认为与语音、词汇手段的精神一致,即都是“凸显”(foregrounded),使说话人感受强烈的地方(成分)成为关注点,就句法手段而言,就是要力争用一个相对独立而专用的结构将其从原句式中提取出来。我们知道,英语的分裂结构其实也是通过将被强调的成分(焦点成分)置于“It is...that”结构中,其余成分(预设)退隐到that从句里,从而实现对动词相关成分的焦点化(其实英语的“It is X(difficult) that...”可以看成由于要强调焦点化形容词而产生的结构)。

沈家煊分析现代汉语“他是去年生的孩子”类句式时认为是移情表达的结果。我们认为,这种分析抓住该句式产生的根源驱动力,在说话人强烈关注某个成分的驱动下,他可能采取某种手段将被关注成分凸显出来。袁毓林指出,简单地说就是“他是去年生的孩子”的直接关联句式是“他是去年生孩子的”,后者具有焦点的宽泛性,“的”前移后,“去年”被焦点化,处于特别的凸显地位,从而表达出说话人的强烈关注。从表面看“的”是移位,从根源看则是移情,强烈的主观关注使得“的”发生移位,从而起到凸显焦点的功能。

不过,一般分裂句的方法只用来焦点化动词谓语句里与动词直接相关的成分,如“施事、受事、原因、时间、处所、工具”等语义成分,那么如果说话人对事物性质状态有特别的感受,有没有针对相关的普通描写句的句法操作呢?我们认为,“天气那叫一个冷”句式是通过句法手段对性质状态进行焦点化处理而产生的句式。焦点是语用范畴,一般认为包括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一般认为焦点结构针对对比焦点,而该句式针对自然焦点,因此我们把为了突出某成分而形成的结构称为语用结构。语用结构不同于受一般语义制约而形成的句法语义结构,它通过将常规做谓语的形容词纳入一个特别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语用结构而起到凸显形容词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看,该句式其实就是对普通描写句进行句法操作而得到的语用结构。

由此,该句式有上下两个层次,底层是一般语义结构,上层是语用结构。底层的主语“天气”仍然保留在原位置,而被说话人高度关注的成分“冷”则被“那叫一个”组织进一个新结构。二者有某种套叠关系,不同于英语典型分裂结构的分离关系。我们根据底层结构和实词性成分来理解句式的理性义,根据上层的语用结构来体会句式的语用义。语用义又包括两个层次,表面看是凸显性,实质是主观性。语用结构凌驾于语义结构之上,所以该句式体现出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情绪特征。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该句式的产生过程,重点分析3个常项在语用结构构建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4 句式的生成过程

先看“那”的作用。构建一个语用结构通常需要一个话题。本来可以用基础句的主语作话题,但这样做一则动作幅度太小,二则专门性不强,效果不好。于是说话人另找一个词来充当话题,这个词最好是代词,且不能太具体,显然“那”是不错的选择。虽然也能用“这”,但因为它是近指代词(近指具有心理接近的相似性,与该句式表达的“拉远”的主观意义不匹配),所以不是最佳选择(英语用代词it)。

此外,根据我们的描写,该句式的主语不仅指“天气”这样的简单的名词性成分,还有动词性复杂事件。这时更需要一个抽象代词来充当话题,因为从指示关系看,“那”与主语有某种复指关系。所以有时“那”在事物名词前共同充当主语,如例⑤的“那笑容叫一个假”。

“叫”的作用类似于系词。现代汉语的常规系词用“是”,所以也有“那是一个”的说法。但为什么多用“叫”呢?这与整个结构的特定功能有关。简单地说,该句式需要明确指出是何种性质状态。我们发现,“叫”与“是”等比较,具有准确性要求高的特点。试比较:

正因为“叫”有这种特性,所以一些需要特别指出、具有纠正性甚至评判性的句子多用“叫”。这正是“叫”由言说类动词演变为表达“言域”义粉墨登场的时候。例如:

余:人味儿?那叫人情味儿!

所以,带这种“叫”的句子既要求准确度高,同时还有评判性。这种对意义表达的准确要求和评判性也是“天气那叫一个冷”句式产生强主观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在句式中起独特的作用,它能包装、改造其后的形容词或动词。概括来说有两点:名词化和个体化。第一点,“一个”有名词化功能。因为个体量词与数词组合最常修饰的就是名词性成分,被其修饰也就获得名词性,这也是形容词后能用“字”的原因,所以能说“那才叫一个差字”,而不能说“饭馆很差字”。为什么多用“一个”来名词化呢?那是因为“一个”是最普通的数量结构,容易虚化为语法成分,此时它不表示词汇意义。如果不用“一个”甚至不用“叫”,则形容词的名词化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张伯江和方梅认为“打得那惨,真是惨不忍睹”里的“那”具有程度修饰性。但是我们可以说“打得那叫一个惨”、“打得那个惨”,而不能说“那么叫一个惨”,这说明“那”还有某种指代作用,尽管可能只是形式性的,或者说是起抽象话题作用(张伯江 方梅 1996)。

第二点,之所以要名词化是为了将性质状态“个体化”。我们知道,描写句中的性质状态具有可变性,如“冷”有不同程度的冷,一般的语言表达也需要程度的确定性,所以“天气冷”独立性差,而“天气很冷/有点儿冷”则能独立成句,因为“很”等程度副词减少“冷”的可变性。当我们要特别确定的时候,就需要明确地限定它的变化。“一个”将形容词名词化后,就具有一般具体事物的个体特征,从而彻底取消可变性。正因为“一个”有这种个体化的作用,所以绝不能说“天气那叫一个很冷”。 同理,常规描写句也可以从否定方面说,如“天气不冷”,但在这里也不能用否定的说法,不能说“天气那叫一个不冷”。

这些句法表现说明该句式不是在性状差异维度上描述主语所指事物,而是对它进行定性、分类或评判。类名一般要简明扼要,这正是形容词多用单音节词的原因。而且一般的类名也不宜带修饰性成分或是否定形式,所以不能说“那叫一个很冷/不冷”。形容词成分如带上“字”则进一步明确名称性(名词性)。

该句式构成过程中,“那”在一般描写句基础上启动一个语用结构,通过具有准确指称或定性的“叫”指向由“一个”进行名词化和个体化的形容词,表达说话人对主语具有某性状特征的明确定性,说话人的强烈情感同时也被表现出来。如果给该句式(语用结构)一个具体定位,或许可以称为“评判句”,“评判”一词具有主观性特征。

通过分析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明确,一种意义、一种特性不是凭空就能获得。就主观性而言,一个人先对事物的某个方面或某种特性产生强烈的感受,就会对相关语言成分给予特别的关注。因此,他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其进行特别的标记或包装处理。语用结构是句法上的重要选择,通过将被关注成分组织进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结构。在相关成分的帮助下,被关注成分会得到特别的凸显,而整个结构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整体性的作用。这种凸显过程受说话人的即时情感驱动,其结果也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

5 结束语

“天气那叫一个冷”句式是现代汉语的新兴句式。该句式在一般描写句的基础上,将言者的语用主观性用特殊的句法形式包装,体现出功能语言学家所主张的“语法乃言者着力之码”。说话人总是追求新的表达形式来表达不同于一般的个人感受。从这个角度看,主观性表达是推动语言不断创新的重要力量。

口语表达的具体形式可以变化,但内在产生机制和追求的表达效果可以不变。该句式的产生机制具有跨语言结构共性,能表达强烈的主观性,能够丰富现代汉语的表达手段,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值得我们关注。它产生于口语和新兴的网络语言,说明这些地方是语言创新的重要阵地,尤其是它们在主观性内容表达方面体现出来的创造性。

本文尝试从句法结构角度探讨现代汉语口语句式的主观意义,但主观性内容可以通过语音、词汇、句式结构,或者3者互动表达出来。尤其是3者在主观性表达上的互动关系,是今后口语句式主观性研究值得关注的领域。

陈晓阳.与“个”相关的两种主观性句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陈章太.略论汉语口语的规范[J].中国语文,1983(6).

大河内康宪.量词的个体化功能[A].日本近、现代汉语研究论文选[C].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邓川林.“让/叫” 的主观性用法及扩展机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1).

方 梅.指示词 “这” 和 “那” 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4).

方 梅.北京话儿化的形态句法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2007(2).

胡明扬.语体和语法[J].汉语学习,1993(2).

陆俭明.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J].中国语文,1980(1).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 学林出版社,1985.

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

沈家煊.复句三域 “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19).

沈家煊.“移位” 还是 “移情”?——析“他是去年生的孩子”[J].中国语文,2008(5).

石毓智.汉语语法[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1.

王灿龙.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照应的单向性及其相关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

于根元.王蒙小说设计的套话[J].语文研究,1986(2).

袁毓林.从焦点理论看句尾“的”的句法语义功能[J].中国语文,2003 (1).

张伯江 方 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张伯江.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J].修辞学习,2007(2).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是什么[J].中国语文,1987(5).

Chao,Y.R.AGrammarofSpokenChinese[M].Oaka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Lyons,J.Deixis and Subjectivity:Loquor,ergo sum[A].In: Jarvella,R.J.,Wolfgang,K.(Eds.),Speech,Place,andAction:StudiesinDeixisandRelatedTopics[C].New York:Wiley,1982.

Sweetser,E.FromEtymologytoPragmatics:MetaphoricalandCulturalAspectsofSemanticStructur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Traugott,E.C.From Subjectification to Intersubjectification[A].In: Raymond,H.(Ed.),MotivesforLanguageChange[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Traugott,E.C.Revising Subjectification and Intersubjectification[A].In:Hubert,C.,Kristin,D.,Lieven,V.(Eds.),Subjectification,IntersubjectificationandGrammaticalization[C].Berlin &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10.

OntheSubjectivityinSpokenMandarinChinese—Taking “Tianqi Najiao Yige Leng” as an Example

Lin Zho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China)

Spoken Mandarin Chinese is abound with new and particular sentences which have strong subjectivity of the speakers who are intended to convey some peculiar meanings and strong emotions.In the sentence,such as “Tianqi najiao yige leng”(The weather is extremely cold),“Na” starts a topic conceptually,“Jiao” stands as a discourse marker of judgment which connects the topic to the comment,and the last part of the structure is characterized with nominaliza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via “Yige”.The three parts def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tity or event in the speech context.Accordingly,a judging pragmatic sentence comes out of a common descriptive one,by which the speaker expresses his intense feelings about the cold.The mechanism of the shift is the highlight of the natural focus of the base descriptive sentence driven by simultaneous emotions of the speaker,performing subjectivity explicitly.

spoken language; subjectivity; pragmatic structure

* 本文系国家社会基金西部项目“介词结构漂移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13XYY018)的阶段性成果。

H043

A

1000-0100(2015)03-0029-6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3.006

2014-10-07

【责任编辑孙 颖】

猜你喜欢

主观性句法形容词
认识形容词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形容词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