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设备维修费管理的探讨
2015-03-18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李映霞
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 李映霞
近年来,国家的重视、社会的认可促使职业教育空前发展,中职学校设施设备的投入水涨船高,设备总额越来越大,设备维修费成了重要一项支出。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09年设备投入达1274万,截至2014年设备总额为4572万。2014年设备维修费261万,占商品和服务支出的11%。本文就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在职业教育中作用的同时做好维修费管理进行探讨。
一、中职学校设备维修费管理现状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多中职学校存在着“重采购,轻维护”的现象,没有建立设备维修维护的相关制度,或制度不完善,如维修管理无法量化,细化、责任不清;又如管理制度落后,无法适应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难以制定有效合理的维修计划,形同虚设等问题。
(二)设备管理不善
1、设备采购、验收、试运行环节不严
(1)采购环节不科学。如对采购项目考察不够,采购的设备偏离学校的实际需求,造成浪费及闲置,如某中职学校2013年采购了一套工业机器人设备,由于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未真正涉及该领域,购置后设备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或未深入市场调研,采购的设备性能不佳;或选用不合适的采购方式,如在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下,回避公开招标采购方式,不透明的采购过程,难以保证设备质量;
(2)验收环节不严谨。未建立专家库或专家库制度不完善,验收技术力量薄弱,如笔者所在学校2014年才建立了验收专业库制度,专家人数少;未按照采购合同严格验收,可能导致以次充好的情况发生;验收方法不当,难以发现质量问题,如设备隐蔽项目。
(3)试运行过程未能落实责任人、未做好运行记录、测试时间不够等,设备质量问题未能及时发现。
2、设备使用者操作不规范
中职学校设备使用者主要为老师及学生,普遍存在设备使用前没有对老师进行系统培训,没有明确操作规程,导致设备因操作不当而损坏。其次是学生操作实训设备前,老师未对其进行详细的指导,再加上是初学者,对设备不熟悉,操作上容易出错引发故障。
3、部分设备老化严重,维修支出大
大多中职学校存在着部分购置年限长、落后陈旧的设备,加上日常的维修维护不到位,故障时有发生,导致维修费用居高不下,累计甚至接近重新购置的价格。
4、日常维护保养不够
首先是重视程度不够,学校虽重视设备的购置,但忽略设备日常维护的需要。其次是日常维护人员缺乏,学校虽设置了设备维护人员,但配比比例过低,难以做好日常维护工作。最后是维护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无法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导致设备“带病”运行。
(三)设备维修过程难以控制
1、零部件的更换
一是零部件直接报废,包括部分能通过维修能再次使用的。二是直接选择成本较高零部件替换,这通常发生在由校外技术人员维修设备时,由于经济等原因而选择利润较高,价格较贵的替换零部件。
2、维修机构的选择、技术人员的熟练程度
除一般办公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等,中职学校有为数不多的自修技术人员外。其他专业设备,一当发生故障,均须外请维修机构进行维修。校方议价能力差,通常简单议价后就决定了维修人工费,对于维修工料费也通常取决于到校维修技术人员的熟练程度及责任心,如对损害零部件是整体更换还是通过修复再利用、能否正确更换零部件或维修,这些校方都难以控制。
3、维修费用的审核
由于中职学校一般没有设立专门的维修小组,缺乏专业人员对所修设备的新旧程度、损坏程度、维修难度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更谈不上进行市场调研,对于维修费用的确定,通常是由维修方提出,在经相关人员确认及领导审批后支付,使校方处于较被动的局面。
(四)职能管理部门对维修费支出监管不力
一是设备管理部门认为费用支付是财务部门的事,对设备维修费审查不力。二是职能部门未分析设备维修费用的使用是否合理,做好把关工作。如市价20万左右的办公用车,年均维修费用8万左右,又如一般普通办公电脑,维修费将近其购买价。三是财务管理部门在核算是出现了将部分消耗性材料(如实训用的汽油、试剂、打印机的碳粉、纸张、电脑鼠标及配件等)纳入设备维修费科目,导致维修费增加;四是学校审计部门未能真正起到审计监督的作用,对维修费支出进行全面审计。
二、改进建议
(一)分清管理职责,逐步完善设备维修制度及流程
1、使用部门、管理部门、维修部门分离,明确职责
首先,设备发生故障时,设备使用部门向设备管理部门提出维修申请,设备管理部门审核批复后,设备维修部门落实维修工作。其次,设备维修工作按各部门的职责实行归口管理,落实“责任田”,同时充分地利用学校教职员工的专业技术力量。如办公室负责办公类设备维修工作,如电脑、打印机,教务处负责教学设备维修工作,如多媒体设备;各教学系部负责实训设备维修工作,如计算机系负责计算机实训室维修工作。
2、完善设备维修的相关制度
完善维修维护制度,明确维修项目的审批、维修材料的管理、维修费用的支取的程序。主要是:一是明确划分管理者、使用者与维修者的责任与义务;二是制定实操性强的维修流程,即使用者提出报修申请-设备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鉴定后)审批-设备维修部门选择维修方式后维修-使用部门及管理部门验收维修结果;三是建立零部件领用(或购买)的流程,损害零部件修复及回收流程;四是明确报账流程。五是设备的报废程序及制度。
(二)加强设备管理
1、加强采购过程管理
(1)规范采购程序,加强采购流程管理。首先是设备采购管理。应先根据教学需求或办公需要,由专业部门提出采购申请,经学校领导批准后,提交学校采购部门,采购部门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等相关规定,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对于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前的设备,申购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深入市场,了解设备的规格、型号、技术指标及市场行情等信息,再与采购部门工作人员共同确定需采购的设备。在采购合同签订时,应明确设备的名称、数量、产地、规格、型号、性能指标、技术参数等要素。其次是零配件采购管理。维修人员及采购人员分离,维修部门根据维修人员的测算,汇总零部件年预算需求,提交学校采购部门按政府采购相关规定进行采购。
(2)建立严谨的验收入库制度。首先建立随机抽取验收专家制制度,为避免有名无实的结果,可不局限于本校的专业人员,可在其他中职或大专院校中抽取;其次严格按照合同进行验收;最后选择验收的合适时机,避免一些隐蔽性项目因完成安装而无法详细验收的可能性。对于零部件验收,可建立“二层验收”制度,即技术人员进行质量验收、仓库管理员进行数量验收。
2、加强设备的日常管理
(1)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可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方式,或根据岗位要求选用一些具备专业技术的人员担任。
(2)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巡检机制,建立故障预防体系,变被动为主动。如在寒暑假对设备进行定期的、全面的检查及清洗,更换或修复损坏部位,对于较为专业的设备可邀请厂家技术人员或校外专职检修人员一起参加巡检工作,通过定期巡检尽量使设备的技术状况达到完好标准。又如在平常进行不定期巡检,做到防范于未然。
(3)做好日常规范工作。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设备制定日常事宜规范;建立设备运行及检查日志;学生在实训操作前,老师说明如操作前、操作时、操作后的等注意事项;如操作时注意声音、温度等;操作完要关闭开关,手柄放回零位、清除杂物等等。
3、废旧设备的更新换代
对于购置时间长或因技术进步无法适应办公或教学需要的陈旧设备,学校应对这类设备进行报废或更新改造,以有效地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及质量,同时避免设备“带病”运行,导致维修费用的不断攀升。
4、加强维修过程的监控
(1)加强维修费用核定工作。设备维修前,中职学校应从两个层面来加强维修费用的核定,首先是技术人员从技术层面审核维修工作量及合理的维修费用,对于大额维修费,必要时请校外专业机构协助核定。其次是财务部门从合理性层面,如从维修费用与设备价值的比例,占比太高时,应提出重新核定或直接购置新设备。
(2)通过招投标确定维修单位。对于一些价值较低、批量较大、使用频率较高通用设备,如空调、电脑、打印机、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可通过市场调研,采用公开招投标方式将维修工作外包给专门维修机构,承包周期一般1-2两年,合同应尽可能详细,特别是对于技术要求、维修质量、维修费结算等条款。对于较大型的专用设备,由于专业性强、数量较少,一般要求厂家提供售后服务,采取原厂维修。
(3)降低零部件的消耗,提高可利用零部件的利用率。对于专业性强、技术精密的设备,在购买时应与厂家商洽,要求其提供售后服务及技术支持,同时配备一些专用的零配件;由于原厂维修有一定垄断性,在加上利润更高,维修难度低,厂家偏向于结构维修或整体维修,所以校方应做好与维修人员的沟通工作,尽量采取更换单个零部件或对损坏部件进行维修而非整体更换。对于通用设备,应要求维修人员尽量对损坏零部件进行维修,提高可利用零部件的利用率,减少零部件的更换;建立原较高值的损坏零部件的回收制度,避免以旧换新,套取新零部件。
5、增强校内维修队伍的力量
(1)配备合理数量的维修人员,建立维修队伍,改变原来维修人员少或大多兼职的情况。
(2)建立维修人员培训机制。如购置设备时,有厂家提供培训;到大学院校、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外出学习或专家来校培训等方式。
(3)建立激励机制。通过与工资待遇提高、职称晋升等想联系等方式,提供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及责任心。
6、加强控制维修支出观念的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夯实维修支出管理的基础;强化使用者(教师及学生)责任心,做好规范操作、合理使用,保持设备良好性能,减少设备的故障率;树立维修人员正确观念,尽量节约维修支出。
[1]郑国伟,文德邦.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手册[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陈明华.高校采购履约验收环节存在的问题[J].中国政府采购。2009(1):52-54
[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浙江大学出版社
[4]齐龙,王文强,孙志宏,等.浅谈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维修与保养[J].现代科学仪器,2012(2):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