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网络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5-03-18张小锋李欢欢

关键词:网民文明生态

张小锋,李欢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b.党委宣传部,北京100029)

一、网络生态文明:人类社会不容忽视的新生态文明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凸显。思科公司的互联世界技术报告(2011年)显示,1/3的大学生和年轻的专业人士认为,互联网与空气、水、食物和住所等基本生存资源同样重要。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离不开互联网,认为互联网是“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某些情况下比汽车、约会和聚会还重要[1]。有学者认为,人类已经进入“网络化生存”时代[2]。网络已不仅局限于交流和资源共享,而且成为人们共同工作、学习、生活的空间,网络化生活已成为常态。同时,一种新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提上了日程,这就是网络生态文明建设。

网络生态文明涵盖了网络主体、网络信息、网络技术、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政策法规和网络文化等要素[3]。网络主体主要包括国际组织、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它们是网络生态文明诸要素的决定性力量。网络主体执行建构互联网、发布信息、处理信息、接受信息、运营网络以及调控网络系统等功能。网络信息是构成网络系统的基础。网络技术将服务器、个人电脑、输入输出设备、网卡等基础设施联结起来,形成了网络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则包括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网络政策法规和网络文化虽然不是实体性要素,但却具有强大的社会支撑和协调作用,可以使这些实体性要素在网络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网络生态文明是网络化生存时代必须拥有的一种文明形态,是在整个网络生态系统中,网络主体遵循网络生态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达到的人与人、人与网络环境和网络信息和谐共存、良性循环、全面且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

二、网络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网络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目前网络生态文明建设尚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网络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自由民主、轻松诙谐都深深地吸引着广大网民。然而,网络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凭借技术和受众优势,放大了当前文化传播领域的浮躁风气[4]。网络上的非法网络攻击、电脑病毒无孔不入,违法、不良信息屡禁不绝,网络谣言、网络色情信息等不文明现象非常严重,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经常出现,而且不断改头换面。许多充斥着大量暴力色情、封建迷信的有害信息具有极强的诱惑力。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似乎没有任何约束监管,也没有繁杂的人际关系,却有着各种吸引力极强的网络游戏、能够发泄情绪的在线留言平台,于是,许多网民沉迷于网络世界中,渐渐产生了对网络的依赖。各方面在放任自己的同时,网络生态环境逐渐呈现出无序与纷乱的局面。

在互联网上,近年来,网络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有时候,网络“水军”操纵舆论、推波助澜,加上草根网民娱乐至上而引发网络恶搞,催生了“脑残体”、“咆哮体”、“李刚体”、“高铁体”等网络流行语。并且,还可以经常看到网络“推手”虚构事实,炮制爆炸性新闻而进行的网络炒作,更有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可以说,中国网络突发事件表现出非常显著的突然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对社会生活产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并且网络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异常棘手和困难[5]。

第二,网络上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激烈。“当今时代,互联网日益成为文化交流、思潮交汇的平台,成为文化较量、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新战场和主阵地。”[6]95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汇集与交锋日益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手段日益隐蔽和多样,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也更加尖锐和复杂。国内各种错误思潮沉渣泛起,鼓吹所谓意识形态多元化、“普世价值”等等,竭力争夺话语权和影响力,社会上存在着各种不良影响。这些无疑都会反映到网络中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网民的思想混乱。

在巨大的网络信息量背后是形形色色的思潮与观念的开放化,各类“意见领袖”、“公知分子”借着所谓“学术自由”的招牌,在网上传播错误观点、发出各种“杂音”、“噪音”,混淆视听,进行思想渗透。网络文化中的非主流部分直接影响网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主流文化吸引力、公信力、传播力受到削弱。一些人甚至漠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部分人开始信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网上的意识形态斗争是整个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和重中之重,能否“过好互联网这一关”,事关党的前途和命运,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网络信息安全隐患与危机时时存在。一方面是网络安全保护措施日益增多,另一方面是网络漏洞和隐患也越来越多。网络安全涵盖网络设备安全、网络信息安全以及网络软件安全等范畴。由于网络技术原因,现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还存在着各类安全漏洞。入侵者利用技术工具、通过系统漏洞入侵他人电脑,或窃取信息,或对网络实施恶意攻击。信息技术产品存在漏洞隐患,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存在严重不足,导致网络安全隐患与危机时时存在。

按照分层防护理论,从物理安全、应用安全到数据安全,这是一套相对完整的安全防御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数据安全之外的其他建设基本完备,但是一些单位并没有给予信息安全建设过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环——数据安全以足够的重视。近几年,各类数据泄密事件频繁发生。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也使网络数据安全增加了几何级风险;大数据时代和云计算时代也给基础网络架构的变革带来新的挑战。凡此种种,使得国家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都面临严重威胁。

第四,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建设滞后。中国正在不断加强与信息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建设,以便为网络的健康有序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然而,由于网民的快速增长、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生态的恣意破坏等原因,加之网络立法存在着滞后性、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网络制度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薄弱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不少部门和单位不重视网络制度建设,制度措施不完善不配套。有的为制定制度而制定制度,既有制度不落实。有些人对网络违法犯罪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在参与的网络活动中,既没有顾及他人隐私,也不注意自己的信息安全,一不小心就触犯了法律。在一些网络突发事件中,网民进行“人肉搜索”,将当事人的各种信息,如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暴露在互联网上,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压力。这些网民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对他人隐私的侵害。

同时,许多人网络道德观念比较模糊,对于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不了解也不清楚,以为在网上就可以为所欲为,经常处于违法犯罪的边缘,甚至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来。一些人网络用语低级粗俗,传播色情等不健康的信息,热衷于网络恶搞社会主流形象,恶意灌水,甚至进行网络诽谤。有些人对网上出现的一些谣言信息,推出的一些活动、评论以及所谓的“事实描述”,不辩别真伪,盲目转发甚至以此发泄个人情绪,严重危害国家、社会正常的公共秩序。还有部分人“网络依赖”、“网络孤独”、“网络焦虑”等网络心理问题日益严重,产生冷漠、抑郁、恐惧、精神恍惚等消极症状,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甚至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网络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第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应了解并掌握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特点,运用网络信息的传播规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文化、网络服务和网络宣传中,发出正面声音,传递正面能量。一要做大做强社会上的重点新闻门户网站,发挥网站的建设性作用,聚集网上舆论引导合力,增强网上正能量的“吸附”能力。二要做好重大信息网上发布,回应网民关切的问题,善于运用网络语言,善于与网民交流互动,善于把新闻宣传与信息服务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网上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时效性。三要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化传播,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创作适于新兴媒体传播、格调健康的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作品。同时,进一步加强网络管理和监督,加强对网络新技术和应用的管理,规范信息的网上传播,构建网络生态文明的和谐秩序[6]93-100。

第二,着力构建绿色网络,增强吸引力,传递正能量。一要加强网络空间的技术管理手段,构筑绿色网络载体。以技术防治信息污染,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消除信息垃圾,识别信息病毒,防止有害信息的直接威胁,净化网络环境。二要构筑绿色网站体系建设。应从提高网络文化的思想性、学术性、服务性、娱乐性等方面入手,建设良好的网络体系,满足网民的需要,以和谐社会为主题,以先进文化为主旋律。例如,建设诚信度高、安全性强的门户网站;搭建党政公开、交流互动的网络论坛,使诉求渠道畅通;建设社会服务类组织和信息资源站点,开辟学习生活的网络论坛专栏,满足网民的需要。中国已进入“微”时代,几乎人人都有微博微信,甚至有些人有几个微博。通过微博来发布各类消息、陈述自己的观点或者回应网民的质疑等。要建设好一些官方微博,使之成为最具吸引力、最有公信力、最强传播力的公共信息发布平台,让互联网真正潜移默化地起到凝聚人心、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第三,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网络舆论引导水平。要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网络舆论引导员、评论员和新闻发言人队伍。要随时关注网上舆论的新态势,及时研判,并通报相关部门,快速做出回应和反馈,在舆论形成的初期主动发布事实、澄清真相。要把疑惑、误解、还有之前累积的不良情绪都化解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增强官方网站信息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要将网络舆论的热点信息及时报送相关部门并予以反馈,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员通过“网言网语”形象生动地答疑解惑、揭露虚假信息,评论员针对错误思想直接进行驳斥,形成网络道德行为的舆论监督评价机制。

第四,坚持线上线下教育两不误,大力提升网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要结合当前中国网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依法管理建设。同时,要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帮助网民自觉履行网络环境下的道德行为规范,坚决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教育网民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提高甄别不良信息的能力。要帮助网民提高网络道德自律水平,培养他们上网时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实现网上的自由与自律相互统一、责任与道义相互和谐。

[1]思科公司.互联网=空气、食物、水和住所[J].通讯世界,2011,(11):20.

[2]孔繁玲,张勇,满恩.网络化生存[J].理论探讨,2001,(5):93-94.

[3]徐世甫.网络生态文明:人类第二生态文明[J].南京社会科学,2009,(8):32-34.

[4]刘志刚,常璐.网络文化乱象解读[J].唯实,2012,(5):56-57.

[5]熊光清.中国网络公共事件的演变逻辑——基于过程分析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3,(4):4-15.

[6]本书编写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网民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