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专业笔译教学模式研究
2015-03-18刘艳芳
刘艳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专业笔译教学模式研究
刘艳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针对当前英语专业笔译教学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笔译教学模式,旨在探索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构建符合当前社会对高层次翻译人才需求的英语笔译教学模式体系,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进行探究性的英语学习,并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英语专业学生;笔译教学
一、传统英语专业笔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传统笔译教学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认知误区
目前有些教师和学生对笔译教学仍存在一些认知上的不足。一方面,有些翻译教师认为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属于翻译课的教学目标,翻译教师只负责翻译教学,不负责教学翻译(即通过翻译学习语言);另一方面,学生对翻译课存在不合理的预期,以为只要在课堂上学习一些翻译技巧,就能成为合格的翻译者。
2.课程设置不合理
整体上,笔译课程设置薄弱,课型单一,课时偏少。由于师资、课程认知、课程设置等诸方面原因,很多高校要么只开设一个学期的笔译课程,要么将笔译与口译或其它翻译课程混合起来教学。这就使得笔译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学生缺乏足够有效的翻译实践训练来进一步提升其翻译理论和技巧,也不能对翻译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3.教学模式单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进一步造成翻译教学的单一性,具体表现在教材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和测试手段单一。在教材方面,笔译教材建设明显滞后,难以满足和适应当今社会对翻译的要求。在教学方法方面,大部分高校笔译课堂仍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批改——课堂讲评。教师往往指定一本出版物为教材,辅以自选材料或翻译练习。在测试手段上,无论是测试题型、考试内容,还是评分方式也呈现出单一性,这也不能客观地考评学生真实的翻译水平和能力。
4.教学互动不足
传统笔译课堂的社会界限明确,教师作为课堂的指挥者和操纵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和知识接受者。在这种角色模式中,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唯一评判者,教师自始至终占主导地位。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通常是在练习完成之后,由教师讲评。这使得学生之间很难进行适时交流和互相学习,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在表达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提供适时帮助。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专业笔译教学模式的构建
1.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杨柳认为,信息素养应是信息化翻译教学的终极目标[1]。所谓信息素养,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分析、选择、加工、利用、创造和传递翻译信息,提高翻译能力,解决翻译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个人素养的能力。
PACTE研究组成员Allison Beeby提出了在翻译教学中发展翻译能力的四个主要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对比能力,培养学生的语篇对比能力,培养学生的非语言能力[2]。冯全功则认为,翻译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并提出职业能力的概念。他认为,职业翻译能力由历时翻译能力和共时翻译能力两部分组成,其中历时翻译能力是基础性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双语知识、文化知识、风格知识和认知能力;而共时翻译能力则是区别性组成部分,主要指在新的社会翻译环境中职业译者所需掌握的能力或必备的素养,如专业领域知识、职业知识、实用翻译理论(技巧)知识、翻译工具(软件)运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文献编辑能力、基本管理能力、自我评估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生理—心理承受能力等。[3]Kiraly认为,翻译能力是指一种“复杂、高度个体化、社会化的进程,由文化、认知以及直觉相互作用形成”[4]。因而,除了基本的翻译技能,信息化笔译教学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体性,具体来说,应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分析、选择、存储、利用、创造和传递翻译信息,解决翻译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多维教学环境
杨柳曾指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的多媒体教室、校园局域网或因特网等教学环境具有开放、虚拟和跨越时空的特征,可使丰富的教学资源立体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营造仿真社会情景,并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延伸至课堂之外[1]。
不同于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信息化笔译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是营造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并强调学习群体性和交互性。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形成交互的学习气氛,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一方面,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具优势,直观生动地展示和讲解课堂内容;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平台,关注学生的整个翻译过程,有目的地引导交流活动,并针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指导;可以随时调出学生的译文进行交流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并激发其学习动机。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自主、互动式学习氛围实现了学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交叉式和自由式的交流合作,如相互发送邮件,聊天,可以在对方允许的条件下相互调看作业。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不同,学生间的合作互动既能实现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减少学习中的困难,又增加人际情感交流,激励学习兴趣。可见,信息化笔译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成为一个或若干个翻译群体,从而有助于翻译知识和技巧的内化,既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和潜力,又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融入到翻译实践中,并真正提升其翻译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的转变
知名翻译学者Douglas Robunson形象地把当代译者比作电子人,强调今天的翻译无法脱离电脑及网络。因此,除了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师应使学生熟练掌握机器翻译软件和网站系统(即计算机辅助翻译,CAT)。与传统的纸质翻译工具相比,翻译软件的自学、记忆功能,以及强大的语料库功能都是翻译软件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国内的金山词霸和金山快译,雅信CATS,中国在线翻译网,华建翻译网,国外的Babylon Pro翻译家,Web Translator网页翻译家,Magic Translator翻译魔法师等翻译软件和网络。同时,双语平行语料库和检索工具也是翻译实践中的重要工作平台。它不仅为某一检索词或短语以及常用结构提供丰富多彩的双语对译样例,也提供了丰富的可随机提取的一本多译的对照参考。与传统教科书和工具书相比,平行语料库的语料内容广、语料新、语境丰富,而且检索功能强大,有助于揭示双语转换复杂而丰富的对应关系,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学习的内化。
因此,在翻译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机器翻译软件、机器翻译网站、双语平行语料库等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如何向学生介绍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口、笔译前背景知识检索和语用实例,双语词汇收集工作,也可引导学生课下利用网络搜寻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翻译材料,进行英汉互译,并组织相互交流与评价。这不仅能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还可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的目的,也为学生未来从事真正的翻译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4.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是翻译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则加速了这一趋势,从而逐渐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在信息化笔译教学模式中,教师由知识的单向传授者和学生表现的唯一评判者变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协作者、参与者和诊断者,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创建教学情境、学生分组、课堂讲授、总结评析,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式的学习。传统笔译课堂教学存在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资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权。而基于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的笔译教学却以信息资源库和虚拟化教学环境为依托,具有信息丰富、时空灵活、覆盖面广、信息可保存等显著特点。
因而,自主学习成为信息化笔译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设计教学资源、任务和环境等教学要素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学习方法的多元性、学习资源的丰富性等特点,它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挖掘和发挥学生潜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同时还需认识到,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并不矛盾,它既是现代课堂学习的一种形式,又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具有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这并不意味着选择的随意性,学习内容应服务于学习目标的实现,要在老师的指导和建议下进行。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翻译知识和技能,还要精通信息技术的运用,更需要吸收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5.教学测评
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测试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笔译测试方法采用单一的汉译英、英译汉测试,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整个教学过程和效果。这种翻译评价往往受到诸多译文以外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主观判断、经验水平、态度、心情、疲劳程度及时间限制等。然而,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翻译测评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翻译反馈主观性强的弊端。穆雷曾指出,科学的翻译测试特征之一是合理评分,尽量使用机辅评分系统[5]。
除译文测评外,网络还可用于学习过程的评价,改变传统的单一终结性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形成性考核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形成性评价,是依据学生课内外学习活动记录,包括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等。由于网络能提供各种智能化的评价方式,学生可随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也能更直观、系统地记录每个学生课内外翻译学习行为,包括自学、自测、译文发布、讨论、修改、学习进步和困难等,形成个人学习档案。可见,网络环境下的检测不仅能由学生自己掌握,从而有助于消除考试焦虑,而且网络检测的非人性化特征也避免了教师评价的主观性。
三、结语
面对21世纪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笔译无论在翻译内容、翻译过程和翻译方法上都不可避免地采用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笔译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仅实现了现代教学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的转变,还为学生创造了更为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总的来说,在信息化笔译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经多媒体技术处理的信息资源库,建立自己的学习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扩展知识结构。这一自主、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真正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高层次、应用型、职业化笔译人才。
[1]杨柳.信息化翻译教学的图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58~60.
[2] PACTE.Acqui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Hypotheses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a Research Project[A].In Allison Beeby, Doris Ensinger and Marisa Presas (eds.).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C]. Amsterdam: Bejamins, 2000.99~106.
[3] 冯全功,张慧玉.以职业翻译能力为导向的MTI笔译教学规划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1,(1):33~60.
[4] Kiraly, Don.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cation: Empower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Manchester, UK & Northampton MA: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0.
[5] 穆雷.翻译测试及其评分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466~471.
2095-4654(2015)09-0129-03
2015-07-1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1431210222);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201307085011)
H31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