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经济“新常态”开创农机“新未来”

2015-03-18河北农哈哈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刘从斌

河北农机 2015年5期
关键词:农机具新常态常态

河北农哈哈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刘从斌

把握经济“新常态”开创农机“新未来”

河北农哈哈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刘从斌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新一轮的农忙已经开始。农机人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在农业机械化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机械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人力、畜力,现有农业装备已经覆盖了农业生产全过程,农业机械的发展既节约了社会劳动力成本、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社会综合经济效益明显。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机的发展,这已成为了不争的现实。然而,从行业数据看,2014年的农机行业各方面增速放缓,农机购置补贴的刺激越来越不敏感,农机行业的发展似乎告别了长达10年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迈入了“新常态”。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中国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确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经过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关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经济“新常态”。

对于农机行业也是一样,10年农机购置补贴,大大刺激了农机产品的消费,农机总动力增长强劲。但是经过10年的刺激后,增速也在逐渐放缓。笔者认为这种“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正常规律,不必恐慌,增速放缓的局面可能还要持续几年。对于增速放缓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农机具的保有量和农机总动力已经基本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机市场受土地面积的影响是有“天花板”的,不可能总处于无限制量化增加的局面;二是我国农机产品的创新速度已经不能适应用户的新需求,无论是从产品品种,还是从产品的功能升级换代方面,农机企业都不能有效地满足用户的新需求,出现了产能过剩与个别产品品种供不应求并存的尴尬局面,在这方面,农机具企业的创新能力亟需提高;三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土地集约化经营为我国农机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这也是左右我国农机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面对这样的经济“新常态”,笔者认为这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国外市场各类农机具达6500多种,而国内只有3000种左右,因此,国内农机具行业从品种上说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进,农机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只有为农机动力提供品种更多、功能更全、可靠性更好的配套机具,才能更全方位地解决农民的劳作之苦,才能为农机手创造更多的服务创收项目。农机行业从业者今后要研发生产出更多适合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等农机大户的产品。在今后的技术改进和生产上,农机具的需求将逐渐体现出订单生产的态势。因地适宜,根据不同区域土地、种植模式、气候等不同因素,设计和生产出更加适合当地作业环境的农机产品。研发和提供大型化、多元化量身定制的农机具产品是农机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农机行业是“中国制造”的一部分,高速度的量化增长并没有改变中国农机行业整体利润偏低、低水平重复建设、高端领域竞争力严重匮乏的现状。未来中国农机行业的发展就应该坚持创新驱动。而从创新驱动这个角度来说,农机具行业和主机行业各有侧重。农机具行业坚持拓宽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种类,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机械化作业机具。而主机行业和联合收获机械行业要向着高效智能化方向转型,开发能源消耗小、节能环保、智能化自动化操作的动力机械。对于目前我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笔者认为,在农机制造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过程中,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应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我国的补贴资金应该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鼓励国内农机行业加大研发力度,赶超国外先进的农机水平,促进我国农机行业转型升级,从农机制造大国向农机制造强国迈进。

猜你喜欢

农机具新常态常态
试论大型农机具的维修与保养
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农机
农机具的维护与保养策略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