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最低工资标准的理论依据与测算的研究综述

2015-03-18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最低工资测算标准

张 锐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2.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引 言

最低工资制度本质是国家为维护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改善弱势劳动者收入状况,保障其个人及家庭成员基本生活,而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的一种手段。在中国知网上以“最低工资”为篇名关键词进行文献搜索,查询结果显示,截止到2015年1月16日,共有2862条结果,其中2010年的成果最多(442条),其中被引用次数最多(101次)的是韩兆洲、魏章进在2006年发表在《统计研究》上的《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实证研究》。以“最低工资标准”为篇名关键词进行文献搜索,查询结果显示共有1729条结果,其中也是2010年成果最多(315篇),其中被引用次数最多仍然是韩兆洲、魏章进的同一篇文章。继续在此基础上以“测算”为篇名关键词在结果中搜索,仅有17条结果显示。目前,国内研究更多关注最低工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对于如何测算适当工资标准以实现最低工资标准本身确定和调整的合理性的研究成果很少。

一、最低工资及其理论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从国家法律层面做出“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规定①,但没有对最低工资的涵义做出界定。在《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对“最低工资”进行了进一步说明:最低工资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履行了正常劳动义务的前提下,由其所在单位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②,该《意见》还对最低工资具体范围以剔除项形式做出规定:最低工资不包括加班费,住房补贴、用人单位伙食补贴,夜班、低温、有毒等特殊岗位津贴,社会保险等法定福利的内容③。《最低工资规定》将最低工资界定为用人单位在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前提下依法支付给劳动者的最低劳动报酬④,并对“正常劳动”及劳动者依法享受探亲假、生育(产)假等法定假期间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等“视为提供了正常劳动”做了说明。

建立最低工资制度是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重要制度,但对于最低工资制度一直没有明确统一的理论依据。亚当·斯密(1776)[1]认为,劳动工资有一定标准,即使最低级劳动者的普通工资,也不能低于这一定标准。马克思[2]在19世纪40年代认为工人要维持其生存并能延续自己的子嗣需要一些生活必需品,生产这些物品的最低限度的支出就是最低工资;之后,他在明确区分劳动与劳动力的基础上指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与劳动能力的价值相一致的工资是劳动能力的平均价格,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均工资,也就是最低限度的工资。Authur Marsh[3](1979)认为最低工资是雇主在雇员履行正常劳动义务后支付给雇员的不得少于给定标准的劳动报酬。韩兆洲[4](2006)认为最低工资制度是指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前提下,国家以法律形式保障劳动者所应得的能维持其生存及供养其家属的最低报酬的制度。可见,韩兆洲的观点与马克思工资理论是一致的。张衔、徐延辰[5](2014)回顾了自古典经济学以来的威廉·配弟、杜尔阁、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马克思、马歇尔、凯恩斯等与最低工资密切相关的主要工资理论,并认为在既有的主要工资理论中,唯有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可作为最低工资标准的理论依据。古典经济学仅考虑到再生产劳动力的最低生理需要,难以保障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马歇尔提出的劳动供给价格虽然在构成因素上与马克思工资理论相似,而其所提出的效率工资理论是一种最优工资理论。只有马克思工资理论是从劳动力正常再生产和发挥职能所必需的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来决定劳动力的价值,也是劳动者在正常劳动力市场条件下愿接受的最低工资。

二、最低工资标准确定与调整的影响因素

国际上确定最低工资标准有政府立法、劳资谈判和三方协商三种形式。中国最低工资的确定和调整实行政府、工会和企业三方代表协商原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同级工会、企业联合会或企业家协会共同研究拟订方案,并将其报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⑤。宁光杰[6](2011)运用全国287个地级市2006、2007年的数据,从企业、劳动者和政府三方利益的角度构建中国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和调整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中国最低工资的确定是企业、劳动者和政府三方博弈的结果。可见,三方各自力量的博弈会影响到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然而,目前不健全的三方协商机制使得政府在最低工资确定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傅薇[7](2006)在比较国内外最低工资制度异同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发展变化,以广东省最低工资为例,依次运用面板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建模,得出结论:物价上涨会导致最低工资水平上升,但失业率、人均GDP、平均工资等对最低工资调整的影响不大。范君晖[8](2007)等以上海最低工资为例,利用粗糙集和神经网络技术得出居民消费价格、市平均工资、人均GDP、赡养人口、人均消费性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六项影响因素。魏章进、韩兆洲、余鹏翼[9](2010)将最低工资的影响因素归纳为经济效应因素、生活费用因素、分享与发展因素、企业和政府支付能力因素,他们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主要受居民生活费用的影响,其次是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而受就业、失业率指标影响较小。可见,多数学者认为物价因素是影响最低工资标准的主要因素之一,失业率对其影响不大,而研究者对其它因素影响的看法不一致。

三、最低工资标准的测算

无论是最低工资制度的批评者还是支持者,他们可能都高估了最低工资制度对某一国家社会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事实上,最低工资制度对其影响大小主要取决于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否合理,只有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才能使最低工资制度发挥其有效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

国际通用的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方法有比重法、必需品法、生活状况分析法、国际收入比例法、累加法、恩格尔系数法、超必需品法、分类综合计算法、数学模型法等。我国2004年《最低工资规定》中提到的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方法有比重法和恩格尔系数法。根据这两种方法计算出月最低工资标准后,再考虑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社会救济金和失业保险金标准、就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必要的修正。这两种传统测算方法是我国现阶段使用最多的方法,但这些方法有些陈旧,近年来,我国最低工资执行效果不十分理想和测算方法的不合适有一定关系。

国外文献中,有一些研究试图通过引入工具变量解决最低工资标准测算的问题,但效果不佳。目前,国内研究更多关注最低工资对劳动力市场影响。一方面,这些研究大多只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较少实证研究;另一方面,他们将最低工资标准作为既定前提进行分析,对于最低工资标准本身确定和调整的合理性缺乏相应的深入研究。

自2000年以来,国内学者对最低工资标准测算的研究有所进展,但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仍然欠缺。马琴[10](2001)以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为例,运用“比重法”与“菜篮子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般数学模型,认为在生存线、温饱线和发展线三条最低工资参考线中,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应以发展线为基准最合理。汪泓[11](2001)也以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学和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了最低工资标准和三条社会保障线的合理定位。范君晖、吴忠、李旭芳等[12](2007)应用融合粗糙集对神经网络模型改进后作为工具对上海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研究。沈艳杰[13](2010)以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计量回归分析方法得出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偏低的结论,并指出只有适度的最低工资标准才能发挥其社会经济功能。

在我国目前最低工资标准测算研究领域中,暨南大学韩兆洲教授对最低工资的研究具有代表性⑥。韩兆洲、魏章进[14](2005)利用ELES法(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法)从居民的消费中计算出生活必需消费的金额来测算最低工资标准,并对北京、上海、广州的最低工资进行了实证研究。韩兆洲、魏章进[15](2005)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建立最低工资的灰色模型,定量分析了最低工资标准的主要影响因素。魏章进、韩兆洲[16](2006)利用神经网络分析工具建立新的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方法对广东省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测算。魏章进、韩兆洲[17](2008)基于测算贫困线的马丁法建立了另一种新的测算最低工资标准方法“马丁法”。魏章进、韩兆洲[18](2010)基于最低工资的因子测算模型对我国当前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韩兆洲、魏章进[19](2011)用马丁法、ELES法、国际收入比例法等方法测算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省市最低工资标准仅达到生存线,离发展线仍有很大差距,得出我国现行最低工资标准偏低的结论。李艳、韩兆洲[20](2012)分析了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四大一线城市的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现状,运用ELES模型对其最低工资标准进行测算,发现该四大一线城市最低工资ELES理论值与实际执行值有较大差距,还存在最低工资标准与职工平均工资比例、人均 GDP比例关系失调等问题。张衔、徐延辰[21](2014)基于韩兆洲教授使用过的ELES法对我国法定最低工资标准进行定量研究,得到与其相同的最低工资标准过低的结论。韩兆洲教授指导的硕士生蔡火娣[22](2010)对现行的恩格尔系数法、比重法、国际收入比例法、必需品法等测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在对ELES法、神经网络法、马丁法、灰色系统模型法、经济计量模型法的测算思路与操作流程进行梳理基础上,引入综列线性支出系统法、基于收支比例平衡的测算方法和基于基尼系数的测算方法对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进行实证分析,力求实现选择合理简便而易于操作的测算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蔡火娣的研究既是对韩兆洲教授成果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我国目前测算最低工资标准方法研究的小结。

能代表我国关于最低工资标准测算研究的最新成果的是杨莲秀教授[23]在2014年9月发表的《最低工资标准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上海为例》。她借助EVIEWS、EXCEL、SPSS等软件工具,以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12年的宏观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原理和灰色理论—熵原理,分析各影响因素内在关系,梳理其权重和次序,分别探讨了最低工资标准与最低生活保障线、平均工资、从业人员工资、人均GDP、市财政收入、市财政支出、全国GDP、全国国民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关系,并探讨了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及其界限。研究结果显示19个所选因素都对最低工资起到重要影响,中国现行的最低工资标准过低,只有在一定合理界限内的最低工资才能起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分享改革成果等制度目标。

结 语

建立最低工资制度是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重要制度,但对于最低工资制度一直没有明确统一的理论依据。我国多数学者更加倾向于以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作为最低工资制度的理论依据。

国内外学者大多关注最低工资经济效应的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关于如何测算适当工资标准的研究成果很少。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们的研究成果指出我国现行最低工资标准不足之处,得出我国现行最低工资标准偏低的一致结论,并达成“合理即最佳”的共识。一方面,最低工资标准过低无法保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和国家长治久安;另一方面,过犹不及,最低工资标准偏高则既对低收入劳动力的就业产生影响,也会加大企业人工成本,不利于企业发展,最终损害劳动者的长远利益。然而,对于“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相关研究都未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对最低工资测算模型的研究还不成熟,尤其在最低工资标准合理性的评判方面没有建立最低工资标准的评价体系,无法作为最低工资测算和调整的科学依据。此外,在国内研究中,几乎所有的文献都回避或者忽视了最低工资制度的内生性问题⑦。在实证研究中,虽然有些学者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但测算模型也因其地域性或测算方法的局限性而不能被广泛适用。因此,确定最低工资评价标准,建立最低工资标准的评价体系,合理测算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该是今后最低工资标准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8条.

②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4条.

③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4条.

④2004年最低工资规定,第3条.

⑤2004年最低工资规定,第8条.

⑥宁光杰.中国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和调整依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1(1):26-34.

⑦杨莲秀.最低工资标准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上海为例[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1-102.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55.

[3]AuthurMarsh.ConciseencyclopediaofIndustrialRelations withbibliography[M].GowerPress.TeakfieldLimited.1979:196.

[4]韩兆洲等著.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

[5]张衔,徐延辰.最低工资标准的理论依据与定量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4(2):91-102.

[6]宁光杰.中国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和调整依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1(1):26-34.

[7]傅薇.广东最低工资标准变动趋势与政策取向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

[8]范君晖,吴忠,李旭芳.基于粗糙集和神经网络的上海最低工资标准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12):2918-2921.

[9]魏章进,韩兆洲,余鹏翼.最低工资标准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11):44-46.

[10]马琴.关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研究[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1(4):288-293.

[11]汪泓,张伯生.上海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108-113.

[12]范君晖,吴忠,李旭芳.基于粗糙集和神经网络的上海最低工资标准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12):2918-2921.

[13]沈艳杰.金融危机下最低工资标准的适度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14]韩兆洲,魏章进.最低工资测算的方法评价及改进思路[J].统计与决策,2005(1):130-131.

[15]韩兆洲,魏章进.基于灰色系统模型的最低工资标准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9):99-104.

[16]魏章进,韩兆洲.基于神经网络的最低工资标准测算[J].统计与决策,2006(5):148-149.

[17]魏章进,韩兆洲.最低工资标准测算的一种新方法[J].统 计与决策,2008(5):17-18.

[18]魏章进,韩兆洲.我国最低工资标准适度性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31):224-225.

[19]韩兆洲,魏章进.最低工资标准: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1(1):192-200.

[20]李艳,韩兆洲.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我国四大一线城市最低工资标准测算与比较[J].西北人口,2012(2).

[21]张衔,徐延辰.最低工资标准的理论依据与定量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4(2):95-102.

[22]蔡火娣.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统计测算及调整决策支持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0.

[23]杨莲秀.最低工资标准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上海为例[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1-102.

猜你喜欢

最低工资测算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基于概率分布的PPP项目风险承担支出测算
输电线路附着物测算系统测算功能模块的研究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澳门最低工资立法述评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测算研究
(T)-可测算子迹的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