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刍议
2015-03-18肖静
肖 静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近些年来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校内实训条件、双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较为薄弱。今后,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将依托湖北省的区位优势和旅游产业优势,继续推行、深化“三课堂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现代酒店管理职业岗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规划利用三年的时间,使本专业成为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典范,成为在省内具一定知名度,在全行业内获赞誉的品牌专业,在我校相关专业及专业群中发挥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本文就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将理论、技能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继续深入推行“三课堂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七年的摸索与实践形成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所谓“三课堂”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内课堂或教室,是“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必然产物,第一课堂存在的意义是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校内除第一课堂教学之外的课外活动,包括学生日常班团活动、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等,第二课堂存在的意义是利用课外的时间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包括礼仪礼貌、吃苦耐劳、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和能力、组织能力等。第三课堂是指与我院有密切合作的酒店企业,其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酒店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订单培养实习等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1]
(一)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机制
与武汉、上海、北京、深圳、温州等酒店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基于优势互补的“企业全程参与式”的校企合作共享机制。基于酒店行业的岗位需求,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岗位职业标准,学校引导企业全程参与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三合作、五共同”,即全面合作办学、全程合作培养、全员合作就业;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同开展技术服务与应用研究,从而使企业实现其经济效益,使学校分享企业资源,实现多方共赢。同时,通过“三个课堂”教学平台实施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质量考核与企业反馈评价,对岗位职业标准进行修正或补充,构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体系。通过建立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措施,使“校中有企,企中建校”,校企双方合作更为紧密和常态化,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2]
(二)构建“三课堂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三个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在时间、地点、形式和性质上各有不同。“第一课堂实践”主要是在校内多媒体教室、一体化教室、机房、实训室等地点开展的围绕理论课或理论实践并重课程教学安排内的实训项目,是所有本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实践”是在课外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自主实践、创业、社团、俱乐部、技能竞赛等,它是学生自愿自主参加、教师参与引导的,教学计划安排之外的较灵活的实践形式。“第三课堂实践”指在校外合作酒店开展的包括认知实习、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实习等校企合作的教学项目。[3]
将“三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依据职业成长的一般逻辑规律(即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规律)对应三个阶段的综合职业能力,按照分层培养、层层推进、逐步提高的策略,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4]
(三)建设三支教学队伍
“三支队伍”,即校内专职教师队伍、班级辅导员队伍和校外兼职教师队伍。校内专职教师主要负责“第一课堂”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工作;班级辅导员主要负责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抓好学风建设,并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校外兼职教师主要负责“第三课堂”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工作。一方面,“三支队伍”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理念的指导下明确责任,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多元化的育人合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规范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标和计划,包括 “双师型”教师的合理结构及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的措施。
(四)完善“三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 落实学校教务处、院教学办、教学督导办、学生教学信息员四级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考核制度,例如《专业建设指导意见》、《核心课程建设标准》、《教学运行管理指导意见》、《教师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等,保障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使其明确“第二课堂”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制定《酒店管理专业素质教育指导意见》和相关激励措施,鼓励他们丰富与创新“第二课堂”的内容与形式,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3. 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统一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法律和制度的手段,明确企业在“第三课堂”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责任与义务,确保校企双方合作的可持续发展。[5]
二、课程体系建设
(一)“教学做”一体化职业核心课程建设
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在未来三年,对相关核心课程的学习情境进行合理、有效、科学的设计,形成“项目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案。
第一步:分析酒店行业典型岗位群的任务,对学习领域的课程进行定位。
第二步:描述学习领域课程模块。
第三步:制订课程标准。
第四步:设计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
第五步: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与教学评价标准。
(二)核心课程建设内容
依据酒店行业职业岗位及岗位群能力标准,教学内容紧紧围绕职业岗位必备技能和素质进行设计,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核心课程。重点建设4门核心课程为院级精品课程,力争建成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三、教学实训条件建设
通过加强硬件、软件两方面的建设,三年内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基地。所建的校内实训基地应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先进性、生产性、共享性。与此同时,我们将与多家酒店紧密合作,将校外实训基地建成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实战训练中心,全面提高学院毕业生对现代社会行业的适应能力。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贯彻“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重点做好现有实训室的功能的完善和软件建设工作,包括工作标准、工作流程等图文展示。另外,在我校新建一个客房实训室、一个中餐实训室(包含茶艺实训室)、一个前厅实训室、一个西餐实训室(带小酒吧),使本专业最终建成集教学、实训、技术研究、技能培训为一体的本地一流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基地。
按照专业建设的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要体现先进性、生产性、共享性。先进性不仅是设备先进,更是管理先进。设备上客房实训室、中餐实训室(含茶艺实训室)、前厅实训室、西餐实训室(带小酒吧),按三星级酒店标准配备。管理上,保证各个实训室能兼顾教学、培训、职业鉴定等功能,在学院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生产性指的是可满足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训教学的需要。共享性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与酒店管理专业所在专业群共享,提供多项实训,包括调酒、茶艺、餐饮服务等;第二个方面与其他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共享,为其他院校的学生提供调酒、餐饮服务、客房操作、茶艺等实训;第三个方面与职业资格考证部门共享,为劳动局、旅游局等行政部门或行业协会提供职业资格考证服务;第四个方面与社会酒店共享,可为酒店提供员工上岗培训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等。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继续深入与现有酒店集团的合作,在三年的建设周期内重点与国内外著名酒店集团旗下的23家酒店建立较稳定的实习合作基地。
在第一年度的建设周期内,重点开拓国内酒店集团实习基地,在第二、三年度建设周期内,重点开拓国际酒店集团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管理方面主要采取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参与的方式,辅导员主要介入学生的带队实习生活指导,专业教师重点参与学生顶岗实习专业指导、实习基地建设,同时要深入酒店企业努力提高自我实践能力。
这些校外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是:(1)能接纳五名以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2)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能给予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3)能与学校在产学方面紧密合作等。
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建设
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建立在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之上,利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和评估。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研究机构等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反馈活动中来,形成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多角度审视,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合理性。将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结合起来,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结合起来,在校生评价与毕业生评价结合起来,使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成为一个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网络体系。
因此,要建立用人(实习和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多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建立涉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相关内容的指标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长效评价机制,以此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和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提取典型样本作为教学反馈材料。
(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多元化:学校、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都是教学评价的主体。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课程考核改变以往单纯用笔试评定成绩的片面做法,引入考查、实践操作、项目测评、调研报告、竞赛等多种考核方式。在项目实施中,对学生能力进行过程评价或竞赛评分,同时加强就业创业学分的评定和登记,着重考察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评价环境多维度:课程考核和能力评价的环境保持多维度。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考核和评价主要在校内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考核和评价主要在校内实训室进行;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的考核和评价主要在校外实习单位进行,并以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评价为主;职业技能竞赛的评价主要放在竞赛场地进行,以竞赛的结果和竞赛风采展示为主要评价要素。
(二)建立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学生学业学分的获取,既要进行日常出勤、课堂参与、作业质量等过程性考核,也要进行期末综合考核。平时成绩考核的内容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程度、小组研讨表现、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实训测试成绩等。期末考试侧重考核应用能力。
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既要考核学业学分的获取情况,也要考核对学生在校期间在非学习领域的表现进行评价获得的就业创业学分。
综上所述,我院将利用院级重点专业建设的良好契机,利用三年时间,突出专业建设亮点,完善专业建设的各个主要方面,细化落实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弥补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将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成为本地区具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专业。
[1]赵志群.促进全面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J].职教论坛,2009(6):1.
[2]闫秦勤,彭宜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研究 [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38-40.
[3]肖静,邓君,杨国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 “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6):36-37.
[4]赵志群.职业成长的逻辑发展规律 [J].职教论坛,2008(8):1.
[5]曹屯裕.建立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J].教育与职业,2008(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