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提升高校校报吸引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策略

2015-03-18郭婉绯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校报校园网师生

郭婉绯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一 引 言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充分发挥高校校报“阵地、载体、纽带、窗口”作用,各高校严格按照要求排版发行校报。很多高校尽管可以做到人手一份,但是由于网络的发展,报纸的吸引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部分受众对校报视而不见,或仅仅浏览一遍标题、图片等,了解校报的大致内容,详细阅读者数量逐年下降。校报每年的发行的期数、发行的份数虽然可观,但是校报的有效阅读率并没有提高。校报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把编排校报的初衷体现出来。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校报的编辑排版发行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校报的吸引力,才能体现校报的应用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增加大学生的有效阅读率,使大学生能够长期的把校报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为大学生的思想进步提供优质服务和支持。

二 校报本身的内容、版式的吸引力不够

第一,新闻报道的重复率较高。各高校校报的要闻版新闻大多数校园网上已发表,校报新闻没有与校园网新闻错位发展,校园网的新闻再次出现在校报上。报纸的时效性远不及网络,导致校报所登新闻多数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或有所了解的,新闻变成旧闻,吸引不了学生。

第二,内容较单调枯燥。要闻版、综合版新闻多以会议、领导考察等学校发生的,领导参与的事件为内容。学校党政行为报道的多,而教育教学报道的相对较少。会议纪要多,工作动态多,领导讲话多;话题讨论少、编读往来少,深度报道少。校报成为了公告栏、布告栏,可读性不强,缺乏校报应有的生动活泼风格。

第三,校报的报道内容范围狭小。校报内容的信息源和新闻源绝大多数来自本校校内或兄弟院校校内,这就导致所刊登的新闻视野较狭窄。加之校报的版面有限,每期所能发布的信息量也因此受局限。

第四,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单一。高校校报新闻写作方式上多以消息为主、通讯为辅,文字表述本身提起不了读者兴趣。大多数对某事件有兴趣的学生也只是通览一遍新闻,了解到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件事情。对于此事件为何刊登在校报上,传达怎样的思想和有着怎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学生是不去思考也不想思考的。

三 高校校报提升吸引力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出身心健康,有素质,有道德,人格高尚,三观价值取向正确的大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校报等传统阵地、载体早已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与海量共享的网络资源相比,显得毫无竞争力可言。想要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困惑,就要充分挖掘提升校报吸引力的策略,提高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时代性,使之紧跟社会的脚步,增加吸引力。

(一)明确办报思想,筛选新闻题材

高校校报一般是由学校的党委宣传部主办,是机关报,其地位相当于地方上的党报。校报有着严格的审查、监督、检验的制度,非常正规。校报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凸显时代性、现实性,要贯彻“三贴近”的教育原则。对于重要思想及内容的宣传报道并不是意味将学校的各级文件、会议报道、领导讲话、工作计划和总结照搬照贴到校报上。在校报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优先选择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够把无形的、虚的东西和有形的、实的东西结合起来,生动形象地讲清理论观点的;尤其要选择一些能够结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文化素质现况的文章。“言之有物”的文章才能更好的吸引大学生,并且文章中正确的思想也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得大学生自觉地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在碰到现实的问题时,能够正确运用理论进行分析解决。

在对待重大新闻题材时,校园网及校报有时候需要同时宣传,可以选择不同的新闻体裁报道相同的题材,也可相同的体裁选择不同的侧面和观察点进行报道宣传。校园网与校报内容错位发展,降低重复率。校报的宣传形式,既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又要让师生喜闻乐见。校园正能量的传递正是通过校报的宣传报道表达出的正面的舆论态度及观点立场来实现的,进而实现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展开深度报道,扩展视野格局

校园的重大新闻、社会热点话题以及对师生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要采取全方位、立体式、复合型的报道方式。可以进行专题策划做整体深度的报道。也可以从各个侧面做花絮的报道,多方面多角度的解读,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可以对相关人物进行访谈,也可以推出长期连续性专栏,专门来讨论校园时事热点。对于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更能扩展校报的视野格局。因为是师生们感兴趣的内容,更容易达到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效果。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时代校园媒体之间的竞争,除自身科技含量和传播形式的较量外,其实质是新闻报道策划能力的竞争。[1]

另外,高校校园生活具有周期性、重复性、常规性、规律性,这就导致每年在差不多的时间会有相应的工作,如迎新、运动会、招聘会等。这些内容在宣传时就要根据每年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策划,根据当时政策文件精神,对某一方面进行主题式策划,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深度上着重挖掘,来吸引师生的关注。

(三)开拓民生视角,提升服务功能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自上个世界末已经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传统的精英教育而是与时俱进的大众教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高校在校生已达3000 万之多,而校报的受众不仅仅包括在校师生,还包括历届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等。这些受众不仅是来自各种学科的本、专科学生;也有研究生、博士生等,还有不同专业的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和党政管理干部,更来自有各行各业的学生家长。这就决定了,校报所面对的读者群不仅是一个数量上庞大的群体,更是一个整体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对于社会民生的关注程度更高,对于网络信息的汲取量更大;他们对办报质量的要求更多、期望更高,需求更大的信息量和更严的新闻规范。基于此,高校校报的题材内容就不应局限于校内,师生等普遍关注的民生时事、新闻热点都可作为校报的内容。专题策划有针对性,正面引导师生的舆论、社会效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同时,也开拓了高校校报的民生视角,校报自身的服务性功能也得到提升。校内重要民生问题甚至校内矛盾能够反映师生群体的真正心声,在不违背事实真相的前提下大胆接近真相并能进行思想引导,从而提高校报的公信力,发挥校内媒介的协调沟通功能,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功能。

(四)塑造典型人物,增强说服力

校园内典型人物的塑造与展示,根据不同的时期,校园生活的侧重点的不同,由系部主任、书记,扩大到普通教师、普通学生。优秀辅导员、优秀教学研成果奖获得者、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等都可作为教师典型人物的备选者。在国家级、省级各种大赛参赛的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以及学校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甚至各种演讲比赛获奖选手都可作为学生典型人物塑造的对象。本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以及本校的离退休老干部均可作为访谈等备选对象。通过身边的、鲜活生动的案例来提高校报内容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打造一系列专题,用人物榜样代替说教,用事件展示代替灌输,这样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带动力。健康向上的校风学风、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等都可以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典型事件的挖掘来宣传,潜移默化的进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打造了校报的知名度,美誉度,营造了校内的名人效应,提高了校报受众的认可度。

(五)加强图片编辑,丰富校报版式

校报是否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冲击力,是否能够赢得受众的关注,是校报能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图片的正确使用对于校报的整个版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作为纸质媒体的校报,图片不仅仅是报纸的构成因素,更起到丰富版面、活跃版式、填补信息的作用,更有助于校报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校报作为纸质媒体会受到篇幅的限制,在有限的篇幅内,图片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注重质量、恰到好处。图片表达的内容是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更加直观、更加鲜活,更加有吸引力。校报图片应该是以反映师生的群体为主,少用领导个人图片,少用各种会议、仪式图片。为了使呈现在校报上的图片更加美观,可以进行适度的裁剪、多图的搭配,甚至加入一些流行时尚的元素。图片不是独立存在的,甚至“图片新闻”也是为了呈现某种情境,表达某种思想而存在的,所以图片在排版时应该考虑到校报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注意图片的位置、大小、像素等,才能与所要配合的文字、所要表达的思想相得益彰,形成校报自己的风格。

(六)强化校园互动,提高参与度

校报内容上增强互动,既可以及时根据师生的反馈内容调整校报的采编思路,又提高了师生的参与度,密切了校报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受众对自己类似观点的期待,培养了他们对校报的关注度以及对每一期论题的新鲜感。

另外,校报全程参与宣传报道校园中各项活动,如:各种节庆汇演、征文、艺术作品展、各种大赛成果展等。既促进了校园内主流思想积极向上,也促进了校报编辑部与各院系部门的互动交流。

加强校报内容的互动,还表现在,各种针对校报内容的评选和相关活动的连续性开展。比如,校报年度优秀通讯员、校报年度十佳新闻奖、校报优秀文艺作品的评选。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种针对文字通讯员、摄影通讯员的专题讲座和培训班等,定期开展笔会、读书会、摄影技巧交流会等。这些评选及相关活动可以扩大校报的影响力,“全民”参与采编校报,更建立了激励机制,使得校报的连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展开,持续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够有效的发挥。

(七)整合多种媒体,辅助校报出版

目前,各高校一般有校园网、校报、电视台、广播站、手机报、官方微博微信等,很容易造成内容上的重复性。甚至在有些高校,出现只要是校园内有新闻,都是一篇通稿发到各种校园媒体重复发表、播出。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容易造成广大师生的反感,阻碍了校园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发挥。

校园多种媒体之间可以优势互补,校报可以吸纳、利用其它媒体的优势,辅助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功能的充分发挥。校报可以在校园网上单独开辟数字校报、校报电子版,继续发挥其权威性、报道深度的优势,又可以增加传播面。校园网可以辅助校报的互动,发布相关信息,接受各种讨论、文章的投稿。为适应数字媒体时代的竞争,高校校报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真实、权威和网站时效、互动的各自优势,建立校报网络版,增加即时新闻、网上投稿、文章检索等功能,通过报网互动模式实现信息传播的立体化,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实现报网互动,是校报上网的更高层次,也是校报数字化转型的更高境界。[2]只有把握自身优势,调整出报思路才能获得获取广大师生群体的关注及认可,高校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李明龙.网络时代高校校报的整体新闻报道策划[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138.

[2]顾兴良.数字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困境与转型生存[J].中国出版,2010,(8):24.

猜你喜欢

校报校园网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及运行的几点思考
试论最大匹配算法在校园网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基于VRRP和MSTP协议实现校园网高可靠性
NAT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麻辣师生
新媒体语境下以受众为本提升高校校报传播效力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