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以日语专业为例
2015-03-18林晶
林 晶
(莆田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中国的改革开放如今已经进入到被称为“经济新常态”(new normal)的时期,过去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大多重视理念、模式的建设;而今必须进入到一个切实的、直接的试验场之中,去印证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适应如今的新常态。当前,创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我们提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现今社会的时代要求。
一、国际视野下的创业型人才培养
美国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世界关注的热点,更是现在各个国家积极模仿的对象。正如众多学者所指出的,美国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首先在于起步早。1947年,哈佛商学院率先开设了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新创企业管理”,这是美国大学创业教育中的第一门课程,标志着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1]其次,美国的创业教育从初级教育阶段贯穿始终,形成了完备的体系。美国创业教育协会提出“五阶段模式”[2],该模式将创业学习贯穿于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及继续教育全过程,极力推崇、鼓励学生创业,埋下了创业的种子。第三,美国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系统化,体现为“产学研”结合紧密。美国是产学研合作的发源地,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等多种模式。[3]正如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精英人士的人生所示,他们始终把创业作为自己恒定的目标,这一点也使美国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了高端的、前卫的“出口”。
二十一世纪初期,创业教育在日本也蓬勃发展起来。日本实施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数量逐年攀升,各大学纷纷加强创业孵化器、创业辅导机构等创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日本政府从环境、教育、制度等方面积极推进创业教育,积极配合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战略,探索创业人才培养的优秀方案。[4](P40)日本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第一:紧密跟随美国步伐,消化美国的成就,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将创业教育定位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创业重视型、地域连接型、全球战略型、日本本土型、理论活用型;[4](P42)第二:日本创业教育突出官、产、学之间密切的配合,即政府、产业界和学校从不同方面为创业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且尤其注重各自的分工。与美国突出个人主义相区别,日本更加强调合作与协作的精神;第三:日本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方式,不仅为在校生提供实践场所,构建企业技术研发的孵化器,同时在面对社会激烈竞争、面对失业人群,也向社会人士开放大学的继续教育,向非在校生拓展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机制。
中国创业型教育起步较晚,1997年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为我国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揭开了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序幕。2012年8月1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第一次对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做出了规范,创业教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特征而言,站在宏观的立场,政府正大力推动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在政策上予以了大力的扶持。2014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表示将鼓励扶持大学生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就微观而言,大学开始建立实训基地、科技创业园等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平台,实施大学生的实践教育与双师型的教师培养,构建起产业、教师、学生的三重结构,大学在推动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逐步走向完善。从中观的角度看,中国不仅在推动着产学研之间的合作,而且还进一步拓展到了一个产学研官商齐头并进的格局,正尝试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
二、日语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本文拟以日语专业为例来展开阐述。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之中的日语一直被定位为“语言文学类”专业,以语言、文学、文化等课程教学为主导,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等一系列基本技能,以培养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等工作的专门型人才为目标。
但是,步入21世纪之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日之间经济贸易的持续增长,日语人才的要求进一步被加以提高。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高校日语人才培养目标逐渐从专门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也就是要求培养既了解日语语言文学的专门人才,更要掌握外经贸业务、计算机等多学科技能,具有广博的社会知识,可以展开跨文化交际的国际化、多元化、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国内各高校逐渐探索出以双学位、双专业、辅修专业课程等形式,实施“日语/经贸”、“日语/经贸/其他二门外语”、“日语/专业教育”的复合型的培养模式[5]。
而今,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也超过了市场的需求,且呈现出自然而然地向创业型人才过渡的一个趋势。所谓创业型人才,事实上并不等同于创业人才,而是指潜在的创业人才。他们是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具备了一定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能够发现创业机遇并有勇气敢于承担风险去抓住机遇的人。[6]正如1998年联合国发布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所强调的,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更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企业家,更是以“创业精神培养”为主线,同时与大学生的心理意识、素质修养、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培养方面结合起来的全方位的综合教育。
这样一个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目标,反映到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中,也就体现为:(1)要求具备勇于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意志力。具体而言,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关键在于要让学生了解如今中国的社会现状,认识到新常态下的经济体系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极大的契机,帮助学生了解并体验创业的过程,了解企业家的人格特征,树立创业的信心,激发创业的渴望。(2)要求具备高层次的素养和情商,具备创业者的领先意识,团队意识及服务意识,具备快速把握市场信息,实现自我转型的能力。如果说创业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供给模式,那么基本素养的开发更多要基于实践的体验。具体而言,要求学生掌握日语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基础,并进而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掌握日语的文化内涵,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尤其是要通过实践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及管理能力。(3)要求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与创业的技能,借助创业资源,营照创业环境,熟悉创业流程与法规。既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掌握经济、贸易、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有效地将创业知识与技能养成相结合,可以利用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训练活动来进行检验,使知识得到践行,转变为行动力。
三、挑战与对策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最关键的一环,日语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如何加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切实将培养创业型人才纳入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就此而言,我认为创业型人才教育必须以课程教学为载体,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踏实推进,不断完善。[7]
首先,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借鉴美国创业型人才培养“五阶段模式”理论,创业课程应尊重各个年级的认识意识差别,分阶段因材施教。尤其是学生入学初期,一方面要展开日语“听说读写”的基础知识教授,一方面要积极导入实践课堂,通过企业参观、企业家创业讲座等系列活动激发创业兴趣和创业热情,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的目标和意义。到了中期,需要展开中级阶段的专业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有所针对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宣传政策法规,使二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一阶段可以开设《商贸日语》、《国际贸易实务》等系列应用型课程,或鼓励学生辅修商学、法学、经济学、经营学等辅助课程。到了高年级阶段,课堂教学应转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体学习、协作学习为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通过创业实训活动来发展与拔高创业技能,检验创业理论与技能,提高创业综合素养。
其次,丰富创业实训基地。目前,高校日语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十分匮乏,而现有的大学生创业中心或创业基地大多是以工科或商学院作为主导,故而导致了大学的创业教育局限于一部分群体,而不是面向多数人。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日语专业可以自我成立创业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日本美食文化节、日本动漫节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创业比赛、网店创业等不同主题的实践项目,由教师牵头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创业必备的核心素质与能力。与此同时,日语专业也可以积极与外部的日企、或与日本具有贸易往来的企业沟通,采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社会调查与实践、假期兼职的机会,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尝试和日本本土的企业或大学建立交流和联系,通过赴日短期研修或职业培训,使大学生实地感受日本的人文特点和企业精神。
第三,建立专门专职的师资队伍。依照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必修课。这一要求使大多数高校将创业课程列为了必修课,使创业教育进入了主流教育体系。不过,目前的创业课程一般由专职辅导员或经管系教师兼任,缺乏专职专任教师。因此,要培养日语创业型人才,必须建立一支精通日语,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业素养的跨学科专业教师队伍。就此而言,我认为各个高校的日语系首先要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设立创业课程教师岗位,加强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使创业教育从学生工作范畴转变为教学工作范畴。其次,我认为要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聘请有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家举办校园讲座,让教师学习创业知识,提高综合素养;鼓励现有教师进入企业实践研修,让教师体验创业过程,提高实践能力。不仅如此,我认为还需要大力引进日本毕业的高学历人才,培养一支跨学科、国际型的创业型日语教学团队,进一步充实日语教师团队,推动中国创业型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模式。
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环节。如何开展创业教育,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最为关键的在于创业型、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树立。就此而言,中国需要在一个全球化的视野下展开创业型人才模式的比较与研究,中国更需要在一个主体性发展的过程之中探索自身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效地积极地加以落实,加以实践,从而使我们自身的创业型教育趋向完善,走向国际化。
[1]陈敬良,魏景赋,李琴.创新与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National Content Standards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BOL].http://www.entre - ed.org.2004.4.
[3]张微,张喜梅.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中国冶金教育,2004 ,(3):24~26.
[4]李志永.日本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J].比较教育,2009,(3):65 ~70.
[5]宋世磊.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2014,(2):136 ~137.
[6]肖红伟.论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企业经济,2009,(3):57.
[7]曾尔雷.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育,201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