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优秀传统医德对当下医德教育的借鉴和启示

2015-03-18蓝淑华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仁术医术医德

蓝淑华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论优秀传统医德对当下医德教育的借鉴和启示

蓝淑华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医学院校应强化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树立“人命至重”的生命观,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培育“大医精诚”的职业观,养成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塑造“医乃仁术”的价值观,实现仁德与医术相统一;坚守“普同一等”的医患观,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位患者,实行多措并举,试图探寻加强医德教育的现实路径。

传统医德;医德教育;举措

近年来,医疗卫生行业频繁出现的医疗腐败、医疗纠纷、病人伤医事件等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究其原因,除了医疗行业本身体制、机制和资源配置不健全外,医疗体制改革的诸多问题都与医生的医德相关联。因此,加强医疗行业医德医风建设是缓解医患矛盾的重要举措。医学生作为医疗卫生事业未来的接班人,加强医德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求学阶段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成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医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医德教育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有力保证。特别是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应注重对医学生的道德教育,避免医学与人文相脱离,才能培养医学生关爱生命,具有仁爱情怀的医学人文态度。

医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才能担负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重任,德育教育可以使医学生认识到医务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辨是非、善恶,始终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目前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医疗事故、医疗纠纷频发,导致一些医学院校和医学生更加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了德育课的学习和自身的医德修养,因此,我们急需加强医学生德育教育,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医学人才。

(二)医德教育是改善医疗不正之风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医疗行业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不正之风,一些医院和医生把医院这种公益性质的单位变成了自己的盈利场所,出现交不起医药费就把病人拒之门外的现象,有些医院将医生的收入与处方挂钩,由于利益的趋使,许多医生无视病人的病情和经济条件开大处方,对病人进行过渡检查,有些医务工作者对医疗过程中表现为一种纯粹的技术行为,缺乏对患者的人性关怀,医疗过程中态度生硬、冷漠。著名伦理学家杜治教授指出:“在现代医学面前,人是肉体的物质,人是CT的图象,人是基因的组成,因而医学日益失去的昔日对人的温暖而变得冰冷。”因此,要改善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就必须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树立人文关怀意识,使医患关系更为和谐。

(三)医德教育是有效缓解医患矛盾的应对之举

当前,医疗纠纷与日剧增,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已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医患双方是一对矛盾共同体,医护人员作为一种职业,是因为患者的诊疗需求而存在,而患者要减轻或消除病痛,获得健康,就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精心诊治和护理。应该看到,医生为患者进行诊疗,患者应心存感激,但有些患者戒备心理强,不愿相信医生所开列的检查项目和治疗方案,医患双方的隔阂难以消除,矛盾愈发尖锐,进而演变成医疗冲突或刑事案件。但医疗事故的发生,也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有相当部分与医生的责任心不强密切相关。这就需要加强医德教育,使医学生科学理性地看待医疗事故,尽可能地减少医患冲突的发生。

(四)医德教育是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的形势下,绝大部分医务人员都能遵循医德基本原则,信守医德行为规范。然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价值取向的利己性,使得部分医务人员把医疗职业仅仅当作谋生手段,对患者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耐心和责任心不够,诊断和治疗都敷衍了事,医疗服务质量下降,引起患者不满,医疗纠纷增加。同时,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加速,患者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渐增强,面对医生的医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无法满足其主体需求,他们的维权意识也大大加强,并对医务人员的医术和医德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适应医疗体制改革,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增强医德修养的自觉性,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争当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医德标兵”。

(1)强调学生要课前预习,教师利用各种互联网通信方式把上课内容发送给学生,并且还可以采用网络检查的方式进行督促,这样可以减少课堂的细节问题的解释时间。

二、传统医学伦理道德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名医提出了许多优秀传统医德,充分体现了传统医学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强调医生应加强道德修养和自我规范,努力实现仁者爱人、治病救人的理想,彰显了中国古代医者的行医理念和道德准则。

(一)“人命至重”的生命观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要求人们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在《黄帝内经》中谈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中国传统医德形成了“人命至重”的生命观,认为天地万物之中,唯有人的生命是最神圣和最宝贵的。史堪在《史载之方》中谈到:“医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得失之间,死生性命之所系,医之道不得不为之难也。”意为人的生命如此重要,医者的医术水平关乎患者的生命,故而在行医中应谨小慎微、精益求精。这些医学名言都告诫医务人员应秉持“人命至重”的生命观,提高生命价值的关注,这对我们当前加强医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大医精诚”的职业观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了苍生大医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精”和“诚”。他谈到:“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意为医者要广泛、深入研究医学资料,勤奋刻苦,孜孜不倦,不能道听途说,就自以为已经掌握医学知识,实际是害了自己。他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原普救含灵之苦。”这就要求医者应心神安定,没有私欲和贪求,对待患者应有慈悲、怜悯之心,尽心竭力地解救患者的痛苦。为此,在医德教育中,应时刻牢记“大医精诚”的医训,使之成为医学生的行医理念和行为规范。

(三)“医乃仁术”的价值观

“医乃仁术”是中国医德的核心命题,充分体现了医学伦理价值和医德标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谈到:“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要求医者必须医德高尚,尊重生命与健康,具备救治众生的仁爱情怀。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要求医生对待患者应有同情之心,怀仁心、行仁医、施仁爱。可见,“医乃仁术”是医术和医德的统一,是医者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然而,在医学技术迅猛发展,医疗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医乃仁术”仍是医学本质之所在,是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职业规范。

(四)“普同一等”的医患观

中国传统医学道德历来都很重视医者与患者的关系,在“医乃仁术”价值观的影响下,认为医者必须一视同仁地对待患者,不厚此薄彼,形成了“普同一等”的医患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谈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认为对待有疾病的患者,不论患者身份地位如何,都应如同至亲一样对待。宋代医家张柄在行医时就“无问贵贱,有谒必往视之”。患者不问出处,不论贵贱,都应该给予诊治。当下,应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提升其医德修养,使他们在未来行医中,能真诚地为患者服务,把“普同一等”的道德理想转化为医务人员的自觉行为。

三、加强医学生德育教育的新举措

医学院校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尚医德、高超医术的医学人才。笔者借鉴中国优秀传统医德的理念,针对当代医学生的思想特点,探寻加强医学生德育教育的新路径,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树立“人命至重”的生命观,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加强医学生体验式生命教育,既是丰富和拓展医学生德育内容的必然选择,也是创新医学生德育形式与方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以生命教育课程为依托,把中国优秀传统医德贯穿于课程内容中,并结合医学生的现实需求,对学生进行生命健康、生命价值、生命关怀等内容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来源、成长、疾病、死亡等基本知识,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启发,从而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并发自内心地感悟生命的来之不易,尊重和珍惜生命。另一方面,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自主体验,启发和培养医学生的生命情感。如召开“生命教育”角色扮演主题班会,让学生扮演急需救治的患者和家属,通过角色转换,体验患者和家属的心灵感受,增强生命的责任感。

(二)培育“大医精诚”的职业观,养成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

医学生要成为孙思邈笔下的“苍生大医”,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和道德修养。当前,加强和培育医学生“大医精诚”的职业观,就要做到:一是对医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让他们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秉承“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医德理念,养成医术上求“精”,医德上求“诚”的优良作风。二是对医学生进行有形“载体教育”,如开展座谈、演讲、征文等活动,让学生熟读《大医精诚》,谨记“医学生誓言”,不断激发和唤起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启发。三是对医学生开展典型教育,可以用先进典型事例进行正面教育,如孙思邈、李时珍、华益慰等进行榜样教育,不断激发医学生对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向往与崇敬之情;还可以用违规失德的医疗案件进行警示教育,引导学生对违反医疗规范、丧失医德的案例进行剖析,警示学生要履行医德规范,使一个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人。

(三)塑造“医乃仁术”的价值观,实现仁德与医术相统一

培养和塑造医学生 “医乃仁术”作为行医之道,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自我规范,使之成为医学生的一种内在品质和信念。首先,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仁爱氛围,如在校园里建设医学人文景观,布局古今中外著名医学家塑像、名言警句、文化长廊等,对学生的医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医德教育无处不在,让学生于无声细微处中感悟“医乃仁术”的理念与人文价值。其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功效,如组织学生到社区义诊、养老院义工等;组织学生为灾区捐款捐物,让学生参与各类奉献爱心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自爱、博爱和仁爱,成就大医大德。最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医乃仁术”的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医乃仁术”的思想,由内心生发出对“医乃仁术”的认可与追求,践行着治病救人、博施济众的医学伦理精神。

(四)坚守“普同一等”的医患观,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位患者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要求医者要“普同一等”,坚持以患者生命健康为中心,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导师,而且要做“普同一等”的表率,成为学生行为的楷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治学态度、品德素养、精神境界等都会影响到医学生的医德理念和未来的医疗风范。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对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差异性,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另一方面,教师应理解和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想法和体验,给每一位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并与他们进行情感交往和平等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感染和影响着医学生将来对待自己患者的行为风格和思维方式,不断提升医学生的医德素养。

2095-4654(2015)11-0074-03

2015-08-03

2015年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2015年漳州卫生职业学院院本课题

R-052

猜你喜欢

仁术医术医德
医学院校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现状摭探
德育的道德发生学基础与机制
君子之仁
浅谈基层中医服务工作的开展
中国古老的神奇医术
全国名中医单兆伟:传承岐黄仁术 弘扬国医精髓
论医术与医德的“轻重”
文化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