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与数据库建设

2015-03-18焦虎三徐明波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羌族口头出版物

焦虎三,徐明波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 绵阳 621000;2.四川省绵阳太古软件有限公司,四川 绵阳 621000)

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与数据库建设

焦虎三1,徐明波2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 绵阳 621000;2.四川省绵阳太古软件有限公司,四川 绵阳 621000)

羌族口头艺术是羌民族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是针对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与数据库建设交叉研究的成果。在对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概况加以简要梳理,总结其特点的基础上,对将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实践于数据库工作的思路,提出相应建议和看法。

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数据库

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以来,流传于群众与释比中的口头艺术在羌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中占有极其重要的特殊地位。羌族的口头传统物质化成果,是保护羌族口头艺术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也是目前唯一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以出版物、多媒体以及数据库建设等工作来加以完成,其中,羌族口头传统出版物工作因其建设时间早,成果最为丰富,而相应的多媒体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受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影响,起步时间晚,但代表羌族口头传统物质化成果的最新发展方向。

本文是对羌族口头传统出版物与数据库建设交叉研究的成果,其目的首先是对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概况加以简要梳理,并总结其特点;其次,对将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实践于数据库工作的思路,提出相应建议和看法。

一、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概况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现代羌族的调查记录始于1924年,曾留学日本的川籍人士陈重生17岁因奔丧回国,该年同英国传教士韦尔敦一同游历川西松茂片区,并与川西土司之女杜幸生结合,再游西藏、青海、新疆、内蒙等地。上海时报社(1904年创刊)陆续推出了陈重生的旅行记,后由上海时报馆编《西行艳异记》(7册)于1930年发行出版。边疆调查由1929年的天元与黎光明拉开序幕,其著作《川西民俗调查记录:1929》与《近西游副记》以后陆续出版。21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四川羌区受到国内民族学界的普遍关注,调查人数与范围日益扩大,专门论著也日见增多。但这一时期,学界更多倾向于羌族社会、生产生活与信仰习俗等基本面貌的收集与了解,对于羌族民间文学并无专门著述。只是胡鉴民在记录羌人信仰时,对其释比唱经、咒语以及相关传说有一些记录,如《羌族的信仰与习为》一文中载有“白石崇拜的传说”两则;《羌民的经济活动型式》一文中载有巫术仪执与相应咒语、唱词介绍;王文萱《四川西部羌人之信仰》一文记有“祭祀白云石起源”等传说;张宗南《萝卜寨羌民的端公》记有几则羌族巫术的传说。如“羊皮鼓与猴头神帽”的由来等。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时期对羌族口头艺术方面主要以搜集为主,虽然零散缺乏系统,但羌族口头艺术一些重要与基本的主题、内容均有所涉及,如胡鉴民对释比唱经的关注与重视,张宗南在其文中记有“阿伯锡勒释比”,国内第一次将羌族巫师自称“释比”与他称(“端公”)区别开来。这一切为1949年后羌族口头艺术的调查与研究,无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9年后,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下,包括羌族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空间大团结,特别是经过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1952年到1953年民族调查研究与族别工作的开展,羌族社会历史与文化习俗的调查研究开始专业而系统的展开,但这一时期,工作重点依然偏重于羌区社会历史与生产生活方面情况的普查,对于羌族口头艺术着力不多。关于1949年后羌族口头艺术作品出版物的滥觞,现有资料表明:1951年,时任川西军区司令员张祖谅秘书的侦察参谋都爱国,把在汶川和马尔康工作期间搜集的汶川羌族民歌整理出三首,即“羌民苦”、“四季歌”与“卡普歌”,寄给《川西日报》副刊刊出,这是1949年后羌族口头艺术作品首次刊载,也是羌族口头艺术作品1949年后通过公开出版媒介首次面世。同年,何愈编辑并出版《西南少数民族及其神话》,内有藏缅语族、洞台语族和苗瑶语族三类共25个民族(族群)神话,藏缅语族一类收有羌族神话“白云石神”,这是1949年后最早的收录羌族口头艺术作品的正式出版物。至此以后,羌族口头艺术作品的出版物日益增多,社会影响力愈来愈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大批主要以“民间文学”形态出现的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大量面世,羌区各地此类图书以内部出版物居多,同时,以“释比”为主题的宗教文化类出版物开始出现,羌族口头艺术研究也开始起步;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羌族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受到国家层面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加上以“非遗”等为代表的文化事业深入人心,受到羌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一方面,释比唱经等专门类别的口头艺术出版物大批公开出版,打破了思想认识上的局限;另一方面,羌区自发收集与整理本地区口头艺术的民间文化人士大量涌现,各级政府也纷纷推出本地区的民间文学公开出版物,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显现“井喷”之态。

二、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发展特点

纵观羌族1949年后口头艺术出版物的发展,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内容由浅入深。伴随着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文化本身认识的提高与升化,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为言,都有一个明显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这点在宗教文化类口头艺术出版物中体现最为明显,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该类出版物都归于“民间文学”的类型,挂以“民间神话”或“叙事诗(长诗)”的标签,对于其带巫术性质的史诗唱经特质大多回避不谈。从1986年茂县编印《羌族经师古唱词集》到2011年《羌族释比经典》面世,这类口头艺术出版物定性与定位工作的进步,代表了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所涉及方方面面思想认识的解放与学术认知体系的成熟。

2.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形式由点及面。纵观羌族口头艺术作品的出版年代,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后,以民间文学各形态出现的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大量面世,羌区各地政府也配合内部出版了不少资料。这些资料采集地点更加广泛,口述队伍人数剧增,搜集种类也更加多样,同时,以“释比”为主题的宗教文化类出版物开始出现,羌族口头艺术研究也开始起步。

3.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的搜集整理队伍与编辑出版工作有一个由被动走向自觉的过程。归根结底,羌族口头艺术是属于羌族人民的艺术,羌族人民不仅是这种艺术的创造者,也是这种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者。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的日益繁多,一方面加深了羌族人民对本民族口头艺术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大力激发出羌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这使得羌区一大批有志者,自觉成为本地区口头艺术的搜集整理者,加上羌区各级政府愈来愈重视本地区文化事业发展,加大了文化方面人财物的投入,这一切全面促进了羌族口头艺术的良性发展。这一点在“5·12汶川大地震”后体现最为明显。灾难固然不幸,但它同时也唤醒了羌族人民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危机感,加深了羌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他们建设新家园的同时,对于自觉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可谓空前高涨。

4.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以来,四川羌族地区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大量崭新的文化思想与技术手段涌入羌区,本地区民间文学也有新的发展﹐不同媒介互相影响的层面增多。口头艺术与图像、口头艺术与数字媒介、口头艺术与互联网等新的手段与出版物构成新时代羌族口头艺术新的载体。

三、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数据库建设的建议

“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进程中,将羌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与时俱进,更好更全面保护羌族传统文化工作,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工作如下:

1.2011四川省文化厅的羌族文化抢救工程项目。下设四川省图书馆建设的“羌族数字图书馆”,主要工作是收集整理有关研究羌族的文献资源,采用数字图书馆技术,建设羌族数字图书馆系统;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建立的“羌族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其中包含了:影像资料库、音乐舞蹈数据库、传承人纪实录数据库的工作;四川省文艺音像出版社建设的“羌族数字化生产服务基地”,负责羌族文化数字光盘的生产;四川省文化馆建设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以收集整理羌族民族民间文化形式、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等形态的音像资料为中心,设立专门机构,组建专业人员,建立项目工作室,对羌族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实地采集、编目、存储、管理,依托数据库专用软件,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资源形式,对保护对象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其核心是建立一套地震灾后原始羌族民族民间文化的数据库信息资源系统;四川省文化信息中心建立的“羌族数字化宣传、服务、传习平台和数字文化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主要工作是建立羌族文化网站、羌族数字地理信息系统等。

2.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的羌族文化数据库。西南民族大学的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重点项目“羌族文献数据库”,其目标涵盖国内外目前能搜集到的各类有关羌族和羌学研究的图书、期刊论文、历史文献(如地方志、族谱、歌谣、经文)、原始档案(如公文、契约、信函、手抄稿、照片)、调研报告等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影音作品以及“5·12”汶川大地震后羌区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的文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计划的“中国羌族档案数据库”,等等。

以上数据库建设工作,除“羌族文献数据库”顺利结题之外,大多还在建设之中。纵观以上数据库建设工作,均涵盖内容众多,建设周期漫长,而专门针对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的数据库,以上项目均有所交叉涉及,但并未专门立项,针对羌族口头艺术丰富多彩的现状,以及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众多的现实,我们认为,在“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中列入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的专项子数据库,对于保护和宣传羌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全面推动羌族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具有重大价值。我们认为建设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的数据库工作有以下几点途径值得重视:

1.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的数据库建设,是立足于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的大数据工作。首先要求必须对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的全貌和资料,尽可能详尽的搜集和分类、整理。

2.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的数据库建设,平台必须功能完善,使用方便。必须要包括全文数据库、文摘型数字、目录索引数据库、图片库和导航库,文献类型中应包括全文、文摘、音频、视频、图像、题录等综合内容。

3.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的数据库建设,应立足多媒体,加强多媒体技术在数据库中的运用,将动画、音频、视频等科技手段综合运用于数据库建设之中,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之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

4.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的数据库建设,还应与手机等时下流行的互联平台相对接,符合人们在信息时代新阅读方式的需求,以期扩大影响力,增加数据库的使用功效。

四、结语

总之,以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数据库”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色数据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专业性很强、涉及多学科知识的技术性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本身就底子薄弱,缺乏资金、人才、技术与设备,加上大地震使羌族文化遭受打击,不少文化传承人又年老体衰,这项具有历史和文化双重价值的少数民族特色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构建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数据库”,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将会促进更好地发掘、传播与利用我国少数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一方面可以增加我国少数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同时,增加我国少数民族的自豪感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自信心。

[1]陈重生.西行艳异记(7册)[M].上海:上海时报馆,1930.

[2]黎光明,王元辉.川西民俗调查记录:1929[M].中国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4.

[3]王天元.近西游副记[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

[4]胡鉴民.羌族的信仰与习为[J].边疆研究丛刊,1941.

[5]胡鉴民.羌民的经济活动型式[J].民族学研究集刊,1944,(4).

2095-4654(2015)11-0007-03

2015-08-10

201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羌族文化遗产与旅游数字化综合服务示范》子课题“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2013BAH32F01)阶段性研究

J022

猜你喜欢

羌族口头出版物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如何写口头通知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2017年出版物
口头传统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