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全球视野下发展中国地缘经济

2015-03-18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何天时装甲兵工程学院军政部关胜侠

财政监督 2015年20期
关键词:战略经济发展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何天时 装甲兵工程学院军政部 关胜侠

略论全球视野下发展中国地缘经济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何天时 装甲兵工程学院军政部 关胜侠

在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地缘经济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发展,将从根本上重新塑造全球治理体系。正处于实现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关键阶段的中国,必须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更加自觉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加主动地拓展发展战略空间,面向全球布局好地缘经济发展的大棋局。本文就发展我国地缘经济进行了探讨。

全球视野 地缘经济 网络化布局 “走出去”战略

一、聚焦地缘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

地理条件是经济发展的永恒因素。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陆地、海洋、空中通道和信息网络四通八达、联通全球,商品、资本、人员在世界各国之间流动的广度频度空前增大,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的新兴价值链贸易形式逐步取代国内生产、全球销售的传统贸易模式,中间品贸易、服务外包与离岸制造规模不断扩张,在传统的区域性局部性地缘经济基础上,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潮流和最为显著的特征,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与交融日益增强,很少再有哪个国家能够关起门来单独谋求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纵观全球,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高度重视发展地缘经济、深深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在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研究与开发等各个方面取得竞争优势,在全球生产链财富链占据上游地位的国家。

大力发展地缘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对外贸易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978—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4.3万亿美元,由世界第三十二位上升至第一位。目前我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左右,涉外税收占总税收的1/3左右,带动了1亿多人就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要化解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一系列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压力,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充分依托和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大引擎,坚持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在更广阔的地缘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协同推进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的复杂系统工程,逐步向全球产业链上游环节迈进,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可持续性与抗风险能力。

大力发展地缘经济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经济实力从根本上决定国家国际地位,经济手段在解决国际矛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地缘经济逻辑越来越主导地缘政治和军事逻辑,地缘经济竞争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依托全球经济体系提升经济实力、夯实经济根基,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综合安全的根本所在。在广泛开展对外经济交往的过程中,有利于通过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融合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政治和安全上的互信,有利于为我国坚持和平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地缘安全环境。

大力发展地缘经济是履行大国责任的有力举措。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2014年中国经济增量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率居世界首位,达到27.8%,对亚洲的贡献率保持在50%以上。随着我国由“世界工厂”、出口大国向消费大国、投资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未来5年预计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进口,未来10年有望达到1.25万亿美元的对外投资。我国大力发展地缘经济,深度参与世界经济治理,有利于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均衡普惠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面向全球展开网络化地缘经济发展布局

善弈者谋势,善战者布局。我国世界性大国战略定位与东亚大国区位特征,决定了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格局下,要针对世界各地各国所处不同发展阶段及各自经济特点,全面发展互补互利、合作共赢的双边多边经贸伙伴关系。要把握区域济一体化与跨区域合作并行的地缘经济阶段性特征,积极参与G20、金砖国家、上合组织、APEC、10+1(中国-东盟)、10+3(东盟-中日韩)、10+6(RCEP,东盟-中日韩澳新印)、10+8(东亚峰会)、中国-拉共体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各种国际和地区合作机构机制,形成多元多层、交叠复合的对外经贸合作网络。从全局和长远看,我国地缘经济发展应着力构建以“一区(亚太自贸区)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顶层架构,以广域深度互联互通为基础,融汇各级各类区域次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广泛覆盖亚洲、非洲、拉美、中东欧及南太平洋的全球性大网络大平台大格局。

积极推动亚太自贸区(FTAAP)建设。2014年APEC会议通过 《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标志着FTAAP建设开始启动。鉴于目前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TPP)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双框架互相竞争的态势,我国应在继续拓展与区内国家双边自贸区谈判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积极推动RCEP谈判,不断提高RCEP自由贸易协定网络质量水平。同时,借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契机,积极促进RCEP与TPP的整合、互补、趋同,用更加专业化、多样化的生产服务体系和国际贸易规则,取代传统生产模式与商业业态。依托“中国-拉共体论坛”机制,积极发展拉美战略伙伴国家,在农业、能源、基础设施等传统领域与金融、通信、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全面推进与南美国家联盟、南方共同市场、太平洋联盟、加勒比共同体等地区组织及其成员国家的互利合作。为逐步探索达成高水平高标准深层次自由贸易协定网络奠定基础。

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突出合作机制的多元性开放性,关照地区间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与区域内既有各种合作机制并行运作,包容整合东北亚次区域、“两岸四地”、中国-东盟自贸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国-海合会自贸区、中非、中欧、“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合作机制、合作倡议,全面推进各领域互联互通建设,消除贸易壁垒、投资壁垒。不断深化与非盟、阿盟、东南非共同市场、东非共同体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友好合作,以能源资源开发,铁路、公路、区域航空及工业化,农业投资和农产品贸易等领域合作为重点,致力于构建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自提出以来,已得到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充分体现了各国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的共同心愿。作为中国地缘经济战略布局的时代创举,“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意义,将在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合作与治理体系升级,维护世界和平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中日益彰显。

三、结合企业“走出去”战略谋划地缘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已经有一大批企业成功地走出国门,初步显示了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价值和成效。发展地缘经济,企业是真正的承载主体。企业“走出去”的数量质量,是决定国家“走出去”战略成效的关键。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通过跨国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外部市场和资源,主动承接高端研发制造和服务外包等更高层次产业转移,构建全球生产价值链,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跨国企业。

要在“一区一带一路”总体战略布局内推动企业“走出去”,主动对接相关国家建设和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升级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在投资的投向投量上,要大力开拓铁路、核电等重大装备国际市场,提供工程设计咨询、施工建设、装备供应、运营维护等全方位服务;要以钢铁、有色、建材、轻纺等行业为重点,支持企业利用国内装备在境外建设上下游配套的生产线;要通过对外工程承包、对外投资等,巩固通信、电力、工程机械、船舶等成套设备出口;要加强境外资源合作开发,与世界各国在油气、矿产等资源领域开展勘探、开发和加工合作;要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设备等优势,开展境外农业项目综合开发。要鼓励我国企业到境外从事贸易分销、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电讯信息、物流航运和中介服务,加强服务贸易领域国际合作。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标准接轨问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努力实现从国际规则、标准学习者、遵守者、运用者向建设者、引领者的战略转变。

我国企业“走出去”,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还要作体现国际责任的重要载体。要推进本土化经营,转让实用技术,组织人员培训,扩大当地就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增强当地经济内生发展能力,促进相关国家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可持续经济合作奠定坚实基础。要注重在当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大公共设施、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无偿援建援助力度,切实赢得所在国政府和人民的信任与支持。要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教育监管,确保依法经营、诚实守信,防止部分企业片面追求商业利润和短期效益,违法违规经营,损害国家国际形象和长远利益。

我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国家在宏观层面加强统筹规划与政策引导。要研究制定企业“走出去”的阶段性目标和规划,明确发展定位、产业选择、区位划分、投资趋向、合作方式等重大问题,加强内部协调和统筹调控,避免造成企业对外投资盲目无序、恶性竞争。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审批程序、外汇管制、资金支持、保险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制度,提高透明度和便利化水平,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释放企业境外投资的动力活力。要创新金融服务体系,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等现有政策,发挥政策性金融工具作用,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完善信用担保制度,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融资便利。要借鉴许多国家通过中介机构推动企业国际化的经验做法,针对我国目前相关中介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水平低、功能不全、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出台一些特殊的支持政策,大力推动中介机构建设。要强化风险管理,针对企业“走出去”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环境风险等,建立健全风险评估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保障企业境外投资安全。

四、着眼对外战略全局营造发展地缘经济的良好环境

发展地缘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拓展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合作的战略抓手,必须放在对外战略全局中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在“一区一带一路”总体战略布局下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涉及国家众多、发展基础各异、利益矛盾交织,只有坚持以互利合作共赢为宗旨,把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地缘文化、地缘安全统筹起来,协同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大纵深合作,才能使经济“走出去”战略行稳致远、生机勃勃。

要加强政治对话,深化战略互信,推动安全合作,为发展地缘经济提供积极稳定的政治和战略环境。大力倡导全面、共同、合作、可持续新安全观,与各地区各国家开展政党、政府、军队、民间等多层次多渠道战略与安全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培育以对话合作方式解决历史、领土、海权、文化等矛盾争议的共同意愿,不断凝聚增强致力于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共识。积极构建地区安全合作架构和机制,全面加强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的国际合作,有效管控地区热点、地区冲突,合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共创有利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共享安全和发展红利。

要广泛开展人文交流,把地缘经济发展根植于文化交融、心理认同的坚实基础上之。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知。互联互通,首先是要“心通”。要秉持亲诚惠容、真实亲诚的外交理念,通过进一步办好孔子学院,开展艺术、文学、教育、科技、青年等领域常态化机制化交流,互办文化年,扩大留学生互派、学者互访和旅游互动规模等系列举措,创新文化交流形式,共同塑造中华文明、西方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佛教文明等包容互鉴的文化交流范式,推动多元文化、多种文明交流交融、共存共荣,以价值和心理共同体促进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激发人文交流对经贸合作的巨大推动力量。

要探索我国军事力量提供国际公共安全产品的方式方法。随着我国经济“走出去”战略不断向广度深度拓展,我国海外利益日益遍布全球。在一些安全形势比较复杂的地区和国家,我国海外资产、人员面临现实安全威胁。实践表明,应对这些威胁,不仅需要政治、外交手段,军事力量的支撑也不可或缺。要创新军事战略思维,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精神,参考国际惯例,把握提供国际公共安全产品与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结合点,总结近年来派出维和部队、联合护航反恐、联合军事演习、舰艇编队出访、紧急撤侨、军事援助、救援赈灾等海外军事行动经验,进一步探索创新以海外柔性军事存在维护海外利益的方式,着眼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的大国责任担当,稳步推进军事力量“走出去”,赋予新形势下我国和平发展战略与防御性国防政策新内涵。■

聂明.2013.论中国周边地缘经济战略[D].南昌大学。

(本栏目责任编辑:郑洁)

猜你喜欢

战略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战略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战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