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团的公民意识培养功能探究

2015-03-18余晓锣罗芳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社团公民成员

□余晓锣 罗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政治理念,表明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形态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要求党的群团组织也应该随之进行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7日中央群团工作会议中指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是党直接领导的群众组织,必须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走在时代前列,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

高校社团作为高校共青团指导下的一个群团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繁荣校园文化,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校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特殊载体,能不断增强社团成员实践能力,提升主体参与意识、权责意识、国家与民族意识、平等意识等。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含义

高校社团是由高校学生根据共同爱好自发组成,在党团组织指导下依据章程开展特色活动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第二课堂和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建设校园文化、培养综合素质、教育学生适应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高校社团一般不受年级、学科的限制。活动内容涉及文学艺术、体育、娱乐、科技文化等领域。活动方式多样,如讲座、专题讨论,社会调查或科学实验,组织创作,举办展览、竞赛或其它文娱活动等。其机构设置、领导成员由参与者民主推举产生。

二、公民意识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一)公民意识的含义。研究认为,公民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体现现代法治观念的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公民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依据,以自身作为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与理性认识。体现着公民个人对公民与国家、公民与社会、公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也体现着公民对国家责任、社会责任的认知。

(二)公民意识培养的意义。改革开放30年,经济建设成绩显著,物质文明建设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我国现代公民社会的建立,公民意识的培养并不能一蹴而就。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日益普及,我国现代公民社会建设面临极其复杂的环境,公民社会的养成任重而道远。新世纪的大学生成长于新的时代,没有思想包袱,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推动国家进步的重要力量。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既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

(三)高校社团及其活动对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选择一个合适的有效的平台或载体。高校社团作为一个实践锻炼的平台,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大学生自愿积极参与社团及其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迪,增强公民意识。将公民意识教育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使社团成员受到教育和熏陶,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民能力。高校社团活动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公民意识教育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三、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成员最多、覆盖面最广的课外学生组织,在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培养公民意识过程中仍存在着重视不够、经费不足、参与度低等问题。

(一)部分院校重视不够。部分高校重视科研、教学工作,但轻视社团及其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年度的经费支持、部门机构设置、人员指导、办公条件配备等方面缺乏重视,导致部分高校社团在开展活动中出现社团活动少、资金短缺、指导不足、场地设备缺乏等影响社团活动开展的诸多困难。

(二)自主参与积极性不高。高校社团由大学生自愿自发组成,社团活动的策划、实施,社团的运作都是在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实现的,对于大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从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初期热情高涨积极性高,随着入学时间的推移,积极性和热情减退较大,对于社团事务、活动参与度呈现较大的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存在着资金短缺、指导不足、场地受限等因素,导致社团活动影响力、品牌特色等仍有提升空间,从而使社团活动的受众减少。

(三)内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高校社团内部缺乏民主氛围,社团干部选拔体制不规范,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内部会费支出不透明,很多大学生或者社团成员对于此事漠不关心。大学生的平等意识被忽视,社团成员的民主平等权利得不到尊重,在此情景下想要提升其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是有难度的。此外,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形成,结构松散、内部机构不完善、管理不够科学,成员加入和退出较自由。同时社团成员层次不同,相同爱好但不同学科、年级、性别导致了高校社团的结构复杂,进而导致社团成员向心力不够,人际关系不够和谐团结。

(四)社团干部素质参差不齐,责任意识不强。高校社团由学生自愿组成,不像其他学生组织须经过严格筛选、考核才能加入,所以社团成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社团干部的管理能力、引导能力、组织策划能力、政治觉悟和影响力不高,甚至少数社团干部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其在开展活动中出现不能够虚心听取老师和成员的合理建议、工作安排不科学、内部分工不合理、社团活动混乱、特色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社团活动的质量,降低社团内部的向心力,严重削弱了高校社团在公民责任意识培养中的良性作用。

四、改善高校社团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作用的对策

(一)提高对高校社团的重视,扶持高校社团发展。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的作用众所周知,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这一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其原因之一便是缺乏重视。要提高高校社团在大学生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的作用,加强对高校社团的重视。给予社团更多的支持,从经费划拨、活动指导、场地建设、品牌建设等多方面助力社团的良性发展,将其打造成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大舞台。

(二)加强宣传推广,打造品牌特色,深化活动内涵。社团活动参与者少,影响力低有很大程度因为高校社团活动宣传推广不足,内涵缺乏,特色不够鲜明,吸引力不强。当前,社团活动虽种类多样,活动丰富,但从活动内容上看,缺乏实质性的、有创意的内涵,缺乏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难与受众产生共鸣,更难以使人在活动中得到收获。活动缺乏内涵实质,主题不够鲜明,特色不够突出,往往流于表面,更不用说创新性,极大地影响了社团功能的发挥。因此,加强社团的宣传推广尤其是利用网络新媒体等资讯手段,深化社团活动内涵,打造品牌特色,才能够增强其公民意识培养的实效性和感召力。

(三)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内部管理。目前,高校对社团的管理一般是通过共青团来实行的。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着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社团活动举办成功与否,效果如何,往往缺乏一个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高校团委应设立一个监管机制对社团运作进行实时指导、评估和监管。通过及时的帮助与指导,建立社团的管理制度,规范,高校社团在成员培训、活动组织、费用收支、干部选拔考核、会员管理上都有章可循才能建立起社团的运作规则,规范高校社团发展,才能使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中充分体验公民意识的规则精神和契约精神,并从中培养现代公民社会的规则意识和契约意识。

(四)加强社团骨干的管理与考核,增强责任意识。重视对社团中学生骨干的管理与考核,使其明白自身承担的相应责任,加强老师对这些骨干的培训和指导,熟悉工作流程、活动举办的程序、推广技巧等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其责任意识。才能使社团活动的水平与质量得到提升,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社团中来,更好地激发社团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强化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契约意识、责任意识,高校社团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敖力布,林鸿溢.分形学导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4]查有梁.系统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梁金霞.中国德育向公民教育转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6]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杨福禄.和谐社会构建巾的公民教育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8]朱晓宏.公民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社团公民成员
缤纷社团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论公民美育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