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大学生就业为前提
2015-03-18□杨洋
□杨 洋
随着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努力考进大学,然而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加重,现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调、贫乏,没有适当地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作出变革,因此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脱离社会人才需求,从而出现供需矛盾突出现象。高校应以大学生就业为前提,发展积极多元化、全面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难的原因
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社会朝向多元化进步,因此各种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上升,但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就业困难现象普遍存在。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家的就业政策也逐渐把大学生推进了市场。但是,即使有政策的带引,但多方面的因素也依旧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就业难已然成为了一个必然的事实。而据调查显示,现如今就业市场存在两大现象:一方面是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的公司招收不到人才,甚至产生人才紧缺的状态。这两者产生的矛盾现状,未来很可能会逐渐侵蚀我国的就业市场。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经济因素。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并且,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需要通过社会市场的检验,提高就业状况反映出来的。就业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两者之间是相互的,而如果就业产生困难,必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也必将致使社会人才需求的增长,所以加快经济发展,建设新的就业制度,让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会有助于就业困难问题的改善。
2.政治因素。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也需要政府的督促与推进。有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的逐步扩招,导致高校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就业渠道狭窄。因此,需要政府实施一定的策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所改善,从而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3.高校培养。有研究认为,高校的盲目扩招,导致了高校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而其与社会人才需要也产生了错位,致使两者无法互相满足。而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高校应据此分析调研,对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加强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强大学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4.学生主体。目前,大学毕业生也存在着专业技能不过硬,实践能力偏差等问题,这在就业选择的时候,将会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养,并适时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等,将会为其就业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理工科、人文科间的偏差。顺应着时代潮流的发展,现代教育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重理工,轻人文。在学生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就可以发现,人文科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理工科的选择就很宽泛。而大学课程专业性特别强,以至于人文科的学生则远离实际,缺少灵活性和创造性。然而,理工科的学生又缺乏一定的人文素质,在文学修养和文字能力、表达能力上存在缺陷,以至于达不到社会人才的要求,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人才需要的不对称。在学科和课程设置上,专业知识过于细化,不够新颖,针对性过强,结构单一,只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人才培养,致使大学毕业生不能广泛地适应其他领域。所以,即使各大高校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满足了数量上的需要,但是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这些人才的不全面性的弊端也就日益显露,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人才。
(三)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扩招,毕业大学生明显增多,部分学校毕业实习在细致化安排上存在明显不足,也有学生选择自主实习,所以,大学里的这门实践课程,由于过于自由化,导致许多学生缺乏了相应的实践能力。况且,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上,大部分课程属于理论讲授,缺少动手能力,于是实践环节就逐渐被削弱,这种趋势必然会对学生的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三、改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策略
(一)高校人才培养全面发展,加强多元化模式。从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可以看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不足。事实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非由于人才过剩,而是毕业生不符合社会人才需要。现阶段,部分高校人才培养过于注重批量化,导致毕业生技能单一,质量不高,使得部分毕业生不能胜任一些专业化过强,操作能力要求过高的工作,从而出现严重失衡,不能很好地相互适应供需。据此,我国高校应加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做到最优化。不同学校根据各自的水平和条件,可以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做到从强调专门人才,逐步转向专业技能和素质全面教育,实施人文科学和理工科学相结合,培养综合型,集成型人才,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全面化,教育模式多元化的统一。
(二)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适应社会需求。作为高校,有着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的任务。但是,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一定的脱节,导致人才供给需求失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就业,也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合理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已成为当前各高校全面发展的主要任务。在此之前,各大高校应注意对市场进行调研,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设立与市场相适应的新体制。据此适当调整,建立一种新型的课程体系,以坚实基础、拓宽专业、加强实践、全面结合为指导,使课程不再单一,而是多元化,使大学毕业生做到能力与素质一体化,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多样化人才。
(三)加强实践环节,以及职业规划意识和就业指导。当今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有了明显的改变,不再只强调学历,已经转向实践能力的提高。我国高校教育长期注重灌输理论知识,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毕业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实习,多进行实践课,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等。并且,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应与在校期间的学习就有所联系,不应只是毕业之后才作考虑。因此,在刚刚进入大学开始,就应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择业观,并实现毕业生职业能力和就业人才市场的相互贯通。
四、结语
总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大学生就业为前提,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关联系,又互相影响。而且,高校教育应重点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全面教育,顺应新型就业形势,建设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得到有效合理配置。然后,以大学生毕业就业为关键,调整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1]谢海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诉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
[2]钟小玻.浅议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高等教育改革[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3]冯泽永.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