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与异化的辩证融合
——以傅东华译作《飘》为例
2015-03-18江虹
江 虹
(福建外经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6)
归化与异化的辩证融合
——以傅东华译作《飘》为例
江 虹
(福建外经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6)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翻译策略,二者之间的矛盾存在已久。然而,任何一部翻译作品均不可能是由单独一种翻译策略完成的,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与矛盾,两种翻译策略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共同存在于翻译作品中。傅东华翻译的《飘》一直被视为归化翻译的代表作品,但该作品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异化翻译策略。通过辩证研究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的内涵、关系以及其在傅东华译作《飘》中的运用,可以看到归化与异化的矛盾与统一。
归化;异化;《飘》
语言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翻译是将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转换,进而达到文化信息传递的目的。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它作为不同文化传递的桥梁,要求译者的译文不仅可以被目的语读者接受、认可,还应准确的传递源语文化。在翻译中,文化的转化逐渐引发了归化与异化之争。归化与异化在翻译中有各自的优缺点,归化翻译重点强调打破文化障碍,最大限度的避免文化冲突,使更多读者接受,异化翻译重点强调源语言的文化,力求为读者提供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因此,在翻译作品时,应根据作品特点慎重选择。
《飘》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玛格丽特·米西尔的知名作品,自1936年出版发行后销量一直居高不下,加之1937年,该作品荣获普利策奖,足见其受欢迎程度。《飘》是以美国南北战争历史为背景的作品,它是一部具有感伤、怀旧情绪的爱情小说。傅东华是我国知名译者,于1940年将《飘》译成汉语。傅东华译本的《飘》具有语言平实、简单、自然、流畅等特点。[1]不少译者认为,傅东华译作《飘》是归化翻译法的代表作,笔者认为,付译《飘》是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的完美结合。
一、归化与异化的内涵
归化是指源语言的语言形式、习惯与文化传统的处理,即以目的语为目标,运用大量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与文化对作品进行翻译,以实现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最终目的。归化翻译符合传统翻译的通顺原则,其代表人物为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归化翻译代表人物认为,翻译的两种文化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若强迫性的在译文上表达出原文形式,必然会增加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难度。归化翻译重视语言形式,它破除了语言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在最大限度上避免文化冲突的同时使目的语读者对作品产生共鸣。归化翻译在翻译上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译文中缺失了一定的源语文化信息。[2]
异化是指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与文化传统的处理,即以源语为目标,运用大量源语的语言表达形式与文化传统,在翻译的译文中体现出源语原汁原味的异国风情。异化翻译是对归化翻译的挑战,其代表人物为韦努蒂,他在翻译中强调译文无论在语言特点还是文章风格等方面均应与原文一致。异化翻译在翻译中重视文化内容,它将异国文化、异域风情等以原汁原味的形式呈现在目的语读者面前的同时将源语文化渗透到目的语文化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目的语文化内容,且开拓了目的语文化读者的视野。异化翻译在翻译上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文化交流障碍上。
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是翻译中存在的两种翻译策略,它们是译者针对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差异,面对翻译目的、作者意图以及目的语读者等方面采取的两种不同翻译策略,其基本目的是对具体的翻译方法与技巧的运用进行有效指导。归化翻译强调译文应符合目的语的文化特色,异化翻译强调译文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点。简而言之,归化翻译指语言形式或语言形式所承载的文化倾向目的语的翻译策略;异化翻译指语言形式或语言形式所承载的文化倾向源语的翻译策略。
二、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一)归化与异化的对立
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中对文化因素处理对立的方法,均有各自的理由与优缺点。归化翻译认为,翻译中应以目的语文化为最终归宿,译者在翻译时应更加关注读者的感受,理由如下:
首先,将源语的语言规范与背景文化强加给目的语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仅应最大限度的克服语言障碍,还应克服文化障碍。
其次,从交际的角度出发,一种文化中常用、有效的交际方式并不一定适合另一种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即便是词与词之间的翻译,以同样的交际方式传达到另一种文化中,并不一定能够被读者理解与接受。归化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将源语文化以目的语文化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使读者更好的理解。
再次,归化翻译在翻译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每一种语言与文化都有其特定的主流文化观念,虽然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根深蒂固的观念使人们对本民族文化以外的异国文化持有怀疑态度。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好的接受外来文化,归化翻译比异化翻译更可取。
异化翻译认为,翻译中应以源语言文化为依托,译者在翻译时应站在作者的角度,理由如下:
首先,站在作者的角度,以源语言文化为依托能够让目的语读者更好的了解异域文化,从而更好的实现读者阅读译作的目的。
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交流的增多,目的语读者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阅读译作的同时已然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
再次,翻译的基本目的是实现文化的传递与交流,以源语言为依托的异化翻译更能够起到文化的传递作用。
最后,站在作者的角度,将作者的风格与文化因素清晰、完整的呈现在目的语读者面前,是忠于原著翻译原则的重要体现。
(二)归化与异化的统一
在翻译中,对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的选择,不同的读者与译者有不同的想法,一般分为两个主要派别,即选择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翻译或选择以源语言文化为归宿的异化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就其本身而言,归化与异化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即在翻译中,没有纯粹的、绝对的归化翻译,也没有纯粹的、绝对的异化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的选择应根据作品本身的具体问题来决定。一部好的翻译作品在翻译中应考虑诸多因素,例如作者的意图、读者的文化层次以及译者的目的等。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限制,单纯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均不能够以单独形态完美的表现出作品的精髓。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出发,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从译文的翻译目的出发,例如译文的目的在于介绍历史文化或政治制度等,应选用异化翻译,从而为目的语读者呈现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译文的目的在于通知、宣传、向读者传递某些信息,则应选择归化翻译,从而使目的语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从读者的文化层次出发,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部分读者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异域文化,则应选择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部分读者的阅读目的是为了休闲,则应选择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3]
在整个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本身的主体性也将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即便是同一部作品中的同一个句子,不同译者所选择的翻译策略也不尽相同,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译者对作品的理解、译者想要译文达到的效果等。
在翻译中,无论是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均有其独特的优缺点,过分偏重于某一种均是不可取的。优秀的译者应该根据作品的实际情况、寻找折衷点,使译文在保留作者中心思想、异域风味的同时更易于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与理解。
三、傅东华译作《飘》中归化与异化的运用
(一)傅东华译作《飘》中归化的运用
首先,中国化现象较为普遍。傅东华译作《飘》中出现了大量的中文名字,例如郝思嘉、汤伯伦、白瑞德、卫希礼、韩查理以及白美蓝等。美国人的名字与中国人的名字差异较大,傅东华译作《飘》中将人名普遍中国化。所以,我们阅读此篇译文时,可以轻松将文中的人名记住。在地名的翻译中,为了使中国读者更好的理解与接受,傅东华将佐治亚译成肇嘉州,将亚特兰大译成恶狼陀。此种翻译方式虽然有助于中国读者的阅读与理解,但却无法将原著的魅力更好的体现出来。此外,傅东华译作《飘》中还出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加之出现了亚大、佛大等机构,极易使中国读者产生困惑,国外的教育机构名称是否与中国教育机构的名称类似?
其次,作者自行删除某些内容。为了更好的方便中国读者的阅读与理解,傅东华译作《飘》不仅在词和句子的翻译上进行必要删节,在部分章节中删去了某些成段内容,且对原著中的某些描述性文字进行了必要删节,例如文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语句、文中描写主人公心理活动的语句以及描写庄园的语句等。上述对文中某些部分进行删节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读者的阅读,但有碍于忠于原著翻译原则的实现。[4]
此外,运用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傅东华译作《飘》中出现了大地主、小白脸、大家闺秀、金科玉律、不亦乐乎等文化负载词。1940年完成的付译作《飘》正处于“洋化”与“运用外国语言丰富中国语言”的文白夹杂时期,为了符合社会对中国客观语言现实的需要,傅东华译作《飘》中出现了大量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语句。
(二)傅东华译作《飘》中异化的运用
傅东华译作《飘》中除了运用大量的归化翻译策略外,异化翻译策略也大量存在。傅东华将作品女主角郝思嘉的形象成功展现在读者面前,一方面,她虚荣、贪婪、叛逆、自私,凭借自己的出色外貌多次夺走他人的幸福,这与中国的传统女性形象截然相反。另一方面,她聪明、漂亮、坚韧、刚强,虽然有诸多缺点,却并不影响读者对她的喜爱。郝思嘉的优点远大于缺点,例如:郝思嘉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勇于承担责任,虽然中间有过心理矛盾、有过动摇,但直至最后,她仍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救了韩媚兰,重振塔拉庄园,帮助阿希礼一家等;郝思嘉敢爱敢恨、无怨无悔,她用自己的整个青春来爱卫希礼,尽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但她仍没有放弃,直至能力极限、无法继续坚持为止;郝思嘉知错能改。当郝思嘉意识到自己的语言或行为是错误的时候,她勇于承认错误,马上道歉,请求原谅。[5]
中国文学中塑造的女主人公通常是温柔、婉约、善良、德才兼备的,当郝思嘉的形象成功出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大开眼界,从而对我国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充实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傅东华译作《飘》中保留了大量的异域文化,例如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风俗文化等。例如,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女子,特别是南方的未婚女子应在男人面前表现天真无知、装虚弱、惊讶、甚至晕倒等;女人与男人之间不可以公开谈论养孩子等私密问题,若必要时谈论该问题,也应表现羞涩或难为情。
四、结语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是矛盾的两个主要方面,他们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存在。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笔者认为,文学翻译者应充分认识到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的共存与融合,灵活运用归化翻译、异化翻译这两种翻译策略,把握尺度,从而使文学翻译在保留异域风情的同时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理解与接受。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善于选择和运用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选取与运用,才能够完成翻译任务。此外,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翻译作品,译者应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到两种翻译策略辩证、统一关系,客观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
[1]简丽.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傅东华译《飘》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2]李红宇,何高大.交汇合流 貌合神离——归化与异化解读[J].社会科学家,2014,(5):156~160.
[3]张晓惠.论归化与异化之统一[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9):40~41.
[4]徐泉,王婷.析傅东华译《飘》中的归化翻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24):66~68.
[5]王春霞.归化与异化的完美结合——评傅东华译作《飘》[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7(4):40~42.
2095-4654(2015)09-0094-03
2015-06-05
H31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