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后并发症的护理

2015-03-18

护理与康复 2015年9期
关键词:假性抗凝溶栓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后并发症的护理

·专科护理·

钱金芳,陈晓莉,吴安安

(金华市中心医院,浙江金华321000)

摘要:总结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后并发症的护理。护理措施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和全身出血情况,做好穿刺部位护理和出院健康指导。113例行血管腔内治疗患者,治疗后发生相关并发症13例,其中穿刺部位巨大血肿及假性动脉瘤2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3例,血压升高3例,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2例,消化道出血1例,支架再狭窄2例,经治疗和护理均治愈;2例因病情较重,治疗后效果差,行膝下截肢术。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并发症;护理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5.09.01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 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中最常见的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的表现,病变特点是以累及大中动脉为主,多见于中老年人[1]。易受累的部位为胫腓动脉、腘动脉、股动脉及髂动脉,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患肢常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和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严重的肢体缺血症状影响生活质量。以往采用外科手术、全身抗凝、静脉溶栓等治疗方法创伤大、并发症多、效果不理想。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操作简便、创伤小,更易被患者接受。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本院血管外科对113例ASO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临床疗效良好。现将并发症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3例,男72例,女41例;年龄45~84岁,平均64.5岁;合并糖尿病76例,高血压89例,冠心病56例,脑梗死后遗症5例;根据动脉硬化闭塞症状的严重程度,按Fontaine分类法[2],Ⅱ期78例、Ⅲ期25例、Ⅳ期10例;术前检查踝肱指数[2]为(0.29±0.15),患者均有患肢皮肤温度低、动脉搏动弱或消失、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症状。

1.2腔内治疗方法常规消毒双侧腹股沟,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穿刺插入动脉鞘,注入肝素3 000~5 000 IU,通过鞘管插入猪尾导管送至双侧髂动脉分叉处,连接高压注射器,进行双下肢股动脉造影。通过造影确定病变的位置,在导管辅助下采用导丝缓慢开通闭塞段,引入球囊,扩张病变处血管后置入支架。

1.3结果1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血管腔内治疗,治疗后96例患者下肢血液循环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检查踝肱指数为(0.64±0.18);2例因治疗前病情较重,治疗后疗效差,肢体溃疡或坏死严重而行膝下截肢术。发生血管腔内治疗并发症13例,其中2例出现穿刺部位巨大血肿及假性动脉瘤(直径<1.5 cm),给予局部按压,行“8”字绷带加压包扎,并用沙袋压迫,减少活动后治愈;3例发生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给予置管溶栓,3 d后溶栓成功;3例血压升高,予硝酸甘油降压;2例出现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经抗感染、对症、利尿治疗后,红肿疼痛缓解;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经护胃、止酸,改低分子肝素钙4 100 IU皮下注射治疗1次/d, 4 d后大便颜色转黄色;2例患者发生支架再狭窄,经溶栓、抗凝、祛聚治疗后症状缓解。

2护理

2.1高血压的观察与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予吸氧、心电监护。本组3例血管腔内治疗后出现头晕,血压180~190/100~120 mmHg,予吸氧3 L/min、心电监护,测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1次/h,遵医嘱使用等渗盐水40 ml十硝酸甘油5 mg微泵注射,根据血压情况调整速度;经对症治疗后血压降至150/90 mmHg左右,改用口服降压药拜新同1片2次/d口服,测血压1次/4 h,患者血压维持在140~150/70~80 mmHg,无头晕头痛。

2.2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及过度灌注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和肢体疼痛、压痛、肿胀情况,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本组3例患者术后出现患肢皮肤温度凉,皮肤苍白,感觉麻木,疼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者原有症状加重,根据造影情况,考虑膝下动脉急性动脉血栓形成,遵医嘱肝素钠6 250 IU,每8 h静脉注射1次,等渗盐水100 ml加尿激酶25万U,经溶栓导管10 ml/h微泵注射,2次/d[3],患肢禁止冷热敷,鼓励患者做足背、足趾屈伸及踝部旋转运动,促进小腿深静脉血液回流,防止血栓形成[4],3 d后患者症状改善;2例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红肿、疼痛情况,考虑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给予抗感染、对症、利尿治疗后,红肿、疼痛缓解。

2.3出血的观察与护理观察有无皮肤出血点、鼻出血、牙龈渗血,注意大小便的颜色及有无头晕、头痛、偏瘫失语、呼吸异常等情况,指导患者使用软毛牙刷,护理操作宜动作轻柔,穿刺后延长按压时间,使用抗凝药物时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及剂量,密切观察用后的不良反应。本组1例患者因使用抗凝药,出现消化道出血,大便呈暗红色,大便潜血试验3+,经禁食、护胃、止酸,改低分子肝素钙4 100 IU皮下注射1次/d,治疗4 d后大便颜色转黄色。

2.4穿刺部位血肿的观察与护理由于抗凝、溶栓药的应用,血管壁损伤,患者凝血机制差,血小板减少,术后下肢活动过早,压迫止血手法不当,压迫时间过短等因素均可导致穿刺部位渗血、血肿和假性动脉瘤形成[5-6]。护士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和假性动脉瘤形成。本组2例治疗后出现穿刺部位渗血巨大血肿并形成假性动脉瘤,其中1例是由于下肢活动过早、压迫时间过短引起巨大血肿和假性动脉瘤,1例是由于凝血机制差、血小板减少引起巨大血肿和假性动脉瘤,立即报告医生,及时更换敷料,遵医嘱调整抗凝、溶栓药的剂量、间隔时间或暂停使用,给予局部按压,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用沙袋压迫,减少活动,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包块有无增大,经治疗护理后血肿吸收,瘤体逐渐闭合。

2.5血管再狭窄的观察与护理血管再狭窄是影响血管成形术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能够尽早发现术后再狭窄并给予及时处理对于远期疗效的保障至关重要。多数再狭窄主要发生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3~6个月[7]。患者出院后严格按照医嘱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在服药期间注意出血情况和血管狭窄情况,如有皮肤黏膜出血,肢体出现发凉、紫绀、苍白、疼痛等均应及时就诊。本组2例患者因自行停药,分别在出院后第3个月和第5个月出现血管再狭窄,经溶栓、抗凝、祛聚治疗后症状缓解。

3小结

血管腔内的介入治疗已逐渐成为治疗下肢ASO的主要方法。治疗后易并发高血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过度灌注综合征、出血、穿刺部位血肿和假性动脉瘤形成、血管再狭窄等并发症。血管腔内治疗后认真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肢体血液循环和皮肤黏膜出血情况,做好穿刺部位的护理,及早发现并发症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及保证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涌,陈士远,余朝文,等.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介入治疗[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24(9):1033-1036.

[2] 汪忠高.血管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72-975.

[3] 李欣,顾仿亚,刘小英.顺行穿刺球囊扩张术治疗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699-700.

[4] 马敏,马燮峰.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7,6(5):328-329.

[5] 项晓宇,王保钢.彩超对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的诊断[J].上海医学影像,2008,17(1):46-47.

[6] 徐阳,齐玉春,王华,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10):766-768.

[7] 陈云涛,李立,肖建明,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3):457-460.

中图分类号:R473.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9875(2015)09-0837-02

收稿日期:2015-05-12

作者简介:钱金芳(1969-),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猜你喜欢

假性抗凝溶栓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8例血小板假性减少结果分析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管电流对肾囊肿假性强化的影响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