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脊梁:1933年“复兴教科书”的启蒙坚守*

2015-03-18吴小鸥

关键词:国耻商务印书馆教科书

吴小鸥 姚 艳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民族脊梁:1933年“复兴教科书”的启蒙坚守*

吴小鸥 姚 艳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在“一·二八”事变中惨遭轰炸与焚烧后,商务印书馆提出“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复业标语,气势磅礴地推出“复兴教科书”。这套书成为20世纪中国教科书史上编辑校订人数最多、出版种类最多、经历课程标准最多的教科书,并使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复兴教科书”是商务印书馆在日寇猖獗的刺激下,自觉调整启蒙基调,努力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结果。“复兴教科书”积极守望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自信力”和“民族精神”,在文化自觉中进行文化创新;将中华民族生存危机作为现实关怀,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和“共赴国难”,明确抗战救亡的全民族性和正义性;注重儿童体格、德性、经济、政治的综合训练及能力培养,主张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和“自动探究”能力的公民,并希望以此为民族复兴积蓄现实性的支撑力量。

复兴教科书;启蒙;中华民族;文化

1932年1月28日,日军侵犯上海。次日上午,日军开始有目标地轰炸商务印书馆,使其总管理处、四个印刷厂、栈房全被焚烧。2月1日,东方图书馆又遭日本人纵火,化为灰烬。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说:“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①面对日寇的猖獗,董事长张元济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平地尚可为山,况所覆者犹不止于一篑。设竟从此澌灭,未免太为日本人所轻。”②总经理王云五认为:“敌人把我打倒,我不力图再起,这是一个怯弱者。”③被迫停业半年后,商务印书馆以“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④为复业标语,汇聚210余人的编撰校订队伍,从1933年5月开始推出“复兴教科书”。这套教科书被誉为“民国教科书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山峰”⑤,也是中国教科书史上唯一以“复兴”命名的教科书。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复兴教科书”以怎样的启蒙基调开启商务印书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如何引领中国人为文化而奋斗、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本文试作初步探寻。

一、“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

商务印书馆在清末民初的教科书编撰出版中位居第一,且强势引领中国现代教科书的发展进入“黄金二十年”。⑥“一·二八”巨创之前,商务印书馆在海内外有36处分支店,每年出版新书500多种,⑦附设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养真幼稚园、函授学校、商业补习学校、平民夜校、励志夜校,并有国光影片公司、华东机器厂、中国商务广告公司等。“商务印书馆被炸和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令人痛心的文明悲剧。”⑧商务印书馆资产损失80%以上,尤其令人痛惜的是失去了“东方图书馆的全部藏书46万册,包括善本古籍 3700多种,共35000多册;全国最为齐备的各地方志2600多种,共25000册”。⑨

商务印书馆经过半年艰辛筹备,将秋季开学供应“国难版”教科书作为复业第一阶段的目标。“以‘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二语为复业之标语,用大字悬于发行所,同人与顾客见者无不动容。”⑩商务印书馆刊登启事:“敝馆自维三十六年来对于吾国文化之促进、教育之发展,不无相当之贡献。若因此顿挫,则不特无以副全国人士属望之殷,亦且贻我中华民族一蹶不振之诮。敝馆既感国人策励之诚,又觉自身负责之重,爰于创巨痛深之下,决定于本年八月一日先恢复上海发行所之业务,……借以继续其三十六年来贡献我国文化教育之使命。”商务印书馆以勇于担当的风范,坚定地捍卫中华文化教育事业。

二、以“复兴”命名的中小学教科书

1933年5月,商务印书馆汇聚王云五、何炳松、黎锦熙、周建人、周昌寿、沈百英、郑贞文等210余人组成编辑队伍,“本服务文化之奋斗精神,特编复兴教科书一套,以为本馆复兴之纪念”。《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小学教材》收录“复兴教科书”115种438册,结合《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样本》等,初步统计“复兴教科书”183种738册,具体如下:

1933年开始出版“新课程标准适用”的“复兴教科书”及“教学法”129种529册。1932年中小学课程标准(也称“新课程标准”)公布,商务印书馆从1933年出版“复兴教科书”及“教学法”(教本、范本、准备书)108种402册(初小21种152册、高小26种104册、初中38种99册、高中23种47册)。1934年又出版“春季始业”的“复兴课本”及“指导法”22种132册(初小14种100册、高小8种32册)。

1937年开始出版“修正课程标准适用”的“复兴教科书”及“教学法”(含侨校使用)50种201册。1936年中小学修正课程标准公布,商务印书馆从1937年出版“复兴教科书”及“教学法”44种153册(初小7种49册、高小14种56册、初中11种25册、高中12种23册)。1938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供华侨小学适用的“复兴教科书”6种40册(供南侨小学校4种28册、供日鲜侨校2种12册)。

因为战争,中小学修正课程标准1940-1941年修订,战后又再次重新修订,于1948年底公布,商务印书馆出版复兴初中物理学、化学、代数、几何“修订本”4种8册。此外,有的“复兴教科书”使用至新中国,如高中《生物学》1933年11月初版、1951年7月181 版。

三、“复兴教科书”强调“民族自信力”和“民族精神”

“民族复兴”观念可追溯到清末孙中山等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九·一八”事变之后,“忧时之士,深虑神明华冑将陷于万劫不复,于是大声疾呼曰‘复兴!’‘复兴!’”文化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础,“能建设中国文化,才能谈到复兴民族”。20世纪初,有学者呼吁:“立乎地寰而名一国,则必有其立国之精神焉,……学亡则亡国,国亡则亡族。”但在中西文化论战中,传统文化作为落后、保守的代名词出现在国人视野中。抗战爆发,社会各界认识到文化危机是更本质、更深刻的民族危机,民族复兴需“恢复自信力”。如钱穆所言,“我国家民族之前途,仍将于先民文化所贻自身内部获得生机”。“复兴教科书”积极构建中国本土文化,吸纳西方科学文化,为民族复兴集聚精神与现实力量。

(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鼓舞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就是构成一国文化的那个一般原则。……现实的国家在它的一切特殊事务中……都被这个‘民族精神’所鼓舞”。孙中山指出:“我们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1932年4月,蒋介石在《复兴中国之道》演讲中强调:“一个民族生存的条件,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信力,所以要复兴我们的民族,……就是要恢复我们民族固有的德性。”“复兴教科书”展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与推崇,如高小历史的选材强调要“足以表现我国固有的文明”。初中公民第1册“阐发中国故有的道德,以明道德的进化及标准”。教科书大量编有《中华歌》、《中华民族》、《孔子》、《我国固有的道德》等课文,如《我国固有的道德》写道:“我国固有的道德,如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都是我国民族的特性。”教科书积极建构儿童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认知,鼓舞民族精神。

(二)以本身、本地、本国为中心选择材料,构建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是影响个人或团体在成长历程中价值观、世界观等形成的重要文化环境。“复兴教科书”注重以本身、本地、本国为中心选材。如高小历史第1册“以本国史为中心,择关系最深切而有代表价值的史料”;高小公民取材“处处顾到‘利用本地社会环境’和‘从本地出发’的教学要点”;初中化学插图“多附国货工厂照片”。教科书中以“我”、“我国”为标题的课文多有出现,如《本地出产的东西》、《我国的文字》、《我国的三大工程》、《我国的铁路》、《我国的航空事业》、《我国的兵制》等。

(三)吸收西方先进文化,贯通时代思想

文化复兴需要开辟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结合的新范式。“复兴教科书”积极吸取西方先进文化,以求融会贯通后实现创新。如初小常识取材“从家庭、学校、乡土、渐及于民族、国家和世界人类,对于现代性、一般性、生产性和实践性的四项原则尤为注意” ;初中图画“表扬中华民族固有之文化,并采用欧西绘画之技术与原理,合乎世界潮流,贯通时代思想”;音乐教科书编者黄自指出,“一国的文化,要不与外族的文化相接触就永远没有进展的可能”。“复兴教科书”明确走上本土化与西化交融调适之路,诚如杜亚泉所言,“尽力输入西洋学说,使其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

四、“复兴教科书”明确“勿忘国耻”和“共赴国难”

抗战最大的使命就是形成民族的凝聚力,使民族救亡成为现实性诉求。“复兴教科书”直面民族危机,鼓舞中华民族抗敌御侮、促进世界和平。

(一)强调“勿忘国耻”,明确抗战救亡的严峻性

耻辱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明确厘定国耻及其教育是在民国初年。1921年,第七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指出:“宜速将来年国耻事项,插入国民学校教材。”1928 年济南“五·三惨案”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国耻、余耻、民耻,今日加重二耻矣。何以雪之?可不勉哉。”5月25日,他致电蔡元培,要求“教科书之精神,其一即为国耻,而尤须注重胶东与辽宁之耻辱”,并强调“尤须注重小学教科书与小学教师,必使其有爱国雪耻之血心”。1929年7月,“五·九”、“五·三”、“五·卅”、沙基惨案的发生日被列入国耻纪念日。1932年8月,9月18日被定为国家纪念日。“复兴教科书”还积极呈现国耻的由来、国耻纪念活动等,如初中音乐《国耻献词(一)》第一段歌词为:“不要悲哀,不要悲哀,悲哀只显露出懦夫的面目!我们要用热的鲜……血,洗去历史的耻……辱!”教科书编有《鸦片和国耻》、《国耻》、《国耻献词》、《中日战争》、《九一八》、《五月九日》、《五四和五卅》等课文。如《九一八》一课“做”的要求有:“(1)搜集关于国难的书报和杂志。(2)统计我国被日本占领的失地。”

(二)宣扬“共赴国难”,明确抗战救亡的全民族性

为了救亡御侮,“复兴教科书”选取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人物及事件,阐述人人参与抗战救亡的重大意义。如小学国语有《苏武牧羊》、《文天祥》、《顾炎武》、《戚继光》等课文。为调动妇女儿童的参战意识,还选有《木兰从军》、《击鼓助战》、《战场上的天使》、《救护队》、《助人的童子军》等课文。教科书还用演讲稿、舞台剧、歌曲、书信、歌谣等表现方式,号召中国人自觉投入抗战救亡。如高小国语《热血歌》一课第一段为:“热血滔滔,像海里的浪,像江里的潮;常在我的心头翻搅。你看他,如狼似虎杀我同胞;你要是不拼命,到那时国无噍类,你岂能逃?”音乐教科书有《杀敌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等雄壮、奋发的歌曲,以唤起奋争精神。如沈秉廉作词的《自强》一课旋律为“决心”,歌词最后写道:“但愿从此起,人人齐发奋,努力图自強,死里求生存。”

(三)呈现“英勇国殇”,明确抗战救亡的正义性

“一个国家的战斗精神往往是靠必胜的信念来维系的。”中国抗日战争因绝对的正义性,必然会取得最后胜利。但抗战初期,随着日军大肆入侵,人们最容易丧失斗争信心。“复兴教科书”积极宣扬正义的力量,强调浴血奋战、杀敌报国、我死国存的义勇精神。如高小公民《爱国》一课的教学就要求说明“文天祥杀身成仁、史可法为国殉难、郑成功死守台湾”。教科书编有《吊淞沪阵亡将士》、《忠勇的军人》、《保护国家的军人》、《四烈士塚上的没字碑歌》、《革命先烈》、《七十二烈士的精神》、《致远舰精神不死》等课文。如《吊淞沪阵亡将士》写道:“惟我先烈,舍身杀敌,忠勇可感天地。……复仇未能彻底。淞沪幸存,国难未已,还待后死奋起。”教科书还选编罗家伦的《献给前线抗日将士》,号召:“中华男儿,义勇本无双,为国流血国不亡!抵抗!抵抗!凯旋作国士,战死为国殇,精忠常耀史册上,万丈光芒!”高小国语《一封儿子给母亲的信》及《一封母亲给儿子的信》体现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如儿子写道:“我现在所能想到的,只有为中国民族战死在疆场上这一念了。”母亲回复写道:“我希望你并和其他青年人,挽救祖国的危难,并且在强暴残忍的敌人手中,夺回世界人类之所谓公义。”这些都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及对人类公义的责任。

五、“复兴教科书”培养“科学素养”和“自动研究”的公民

蒋介石在当时曾经指出:“复兴民族,唯一的方法,就是要以教育代替武力,以教育的力量来复兴民族”,并强调“能将受教者教成一‘人’”。“复兴教科书”提出要“注重体格、德性、经济、政治的训练,以养成健全公民”,从而实现“科学的民族复兴”。

(一)教科书材料注重学科联络及实用,以增进儿童解决生活及国事的综合能力

“复兴教科书”为使儿童获得解决生活及国事的能力,选材上强调实用及联络。如初小社会与劳作、自然、卫生、美术等联络,“各课均适合儿童生活环境及知识程度”。初小卫生与自然、社会等联络,并“增进效力社会的热忱”。初小算术增进儿童日常生活的计算能力,“每就一种事实,或一种故事,成一单元,务使内容具体而有兴趣”。高小公民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及参加社会活动必需的知识和经验”。高小美术在“应用方面注意衣食住行装饰等的实际问题,以期适合生活的需要”。教科书强调综合学习与研究能力,如高中外国史指出:“现代史学上比较最合科学的新标准就是综合的研究。所谓综合的研究就是说:我们要研究人类文化的演进,……所以我们课本中所取的材料和所包的范围就应该以综合研究四个字来做标准,目的在于说明人类全部文化的演进。”

(二)教科书编制设计注重问题引领,以期养成自动研究的习惯与能力

“复兴教科书”设计大量问题以训练学生自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初小社会“编制注重观察、调查、讨论、实验……等工作,以期养成儿童自动研究的习惯”。初小卫生“课文前后,均有想和做的问题,以便儿童自动研究学习”。初小常识“第五册至八册,在课文前后,均有问题和作业材料,使儿童可以自动思考和实验”。高小公民“注重中心问题的研究,以便教师作大单元的设计”。高小自然“注重儿童的自动研究和实习”。高小历史“注重中心问题的研究,并于每一中心问题之后,附有综合比较等表格式问题,以资整理”。教学法要求“趋重于中心单元的教学,使儿童获得一个事实或一个问题的整个知识”。初中化学“所采的教学方法,以实验和发现为主”。高中几何学“轨迹与作图,最足发展学生探究发明的能力”。可见,各科教科书都非常注重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自动研究。

六、结语

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中国政府及人民,都有一种亡在目前的尖锐的感觉”。面对严峻的民族危机,人们普遍感觉到“不沦亡,即复兴耳!”教科书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以文化信息为基本载体,有意识地确立文化标准的文本。“复兴教科书”主张从中华文化传统中寻找民族自信力,形成民族精神的支点,提高整个民族的抗战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并以其开阔的视野,明确中华民族的复兴肩负着拯救人类公义和平的重任。“复兴教科书”是抗战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极为广泛的文化启蒙文本,也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注 释:

①张人凤:《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抗日时期的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一百年1897-1997》,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509页。

②张元济:《张元济致胡适》,《张元济书札》,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62页。

③④⑩王云五:《苦斗第一年》,《王云五文集·陆 岫庐八十自述(上册)》,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17、223、223页。

⑤毕苑:《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23页。

⑥吴小鸥、褚兴敏:《中国现代教科书发展的“黄金二十年”》,《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4期。

⑦陈江:《百年风雨 人间正道》,《商务印书馆一百年 1897-1997》,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555页。

⑧⑨宋丽荣:《国难时期的商务印书馆》,王涛等编:《商务印书馆一百一十年1897-2007》,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471、471页。

考证古代关于民间故事价值的认定,无论是东汉的“丛残小语”“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辩”,还是魏晋南北朝的“发明神道之不诬”,无论是隋唐传奇的“始有意为小说”,还是宋元时期“说话”艺术、类书丛书编纂的发达,都是古代统治阶级或者士大夫阶层对民间文学的权力话语。民众在古代属于无识阶层,不能以文字工具表达自身思想,有识阶层成为无识阶层的代言人。在代言过程中,势必融入自身的价值评判和取向。所以对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是,民间故事价值是有识阶层判定的,对国家政治、文人书写、规范民众行为的外在价值。知识分子作为认识主体与民众作为实践主体是分开的。

(责任编辑 胡 岩)

National Backbone: the Enlightenment of 1933RenaissanceTextbooks

WU Xiao’ou YAO Yan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 Bo, 315211, China)

In 1932, the Commercial Press was brutally bombed and burned in “1·28” Incident. In 1933, the Commercial Press compiled and published theRenaissanceTextbooks.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editors, the textbooks involved the most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extbooks and were used until the early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Textbooksshowed the Commercial Press’ considerations stimulated by the Japanese aggressor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Textbooksfollow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nlightening “national confidence” and “national spirit”. In particular, theTextbooksemphasized children’s all-arou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enlightenment of citizens’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active inquiryin strong support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RenaissanceTextbooks; enlightenment; the Chinese nation; culture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17

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攀登项目“百年中国教科书之文化标准研究”(2013年度)。

猜你喜欢

国耻商务印书馆教科书
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商务印书馆120年
商务印书馆喜迎120年大庆
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股东财产权分析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勿忘国耻,听奶奶讲